波罗的海漫行记:波兰的现代诗篇格丁尼亚

一天行

引子:迟来的到访 <p class="ql-block">  邮轮离开“波罗的海三姐妹”后,并没有离开波罗的海,继续顺着波罗的海沿岸前行。今天到访的是波兰在波罗的海最大的海港城市格丁尼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迟来的到访。说起来我曾多次与它错过。八十年代我几次到波兰时曾安排我前往这个贸易港看看,但因时间紧或地方远而取消了。七年前我自驾到与它近在咫尺同属“三联市”之一的格但斯克时,又因听说它既没有什么古城又没有什么重要景观,反正没什么看头,同行人毫无兴趣,也只得把它舍弃了。这一次算是机缘巧合,波罗的海邮轮行停靠波兰的一站偏偏就是这个几番错过的格丁尼亚,天意如此,不看不行,也正好亲眼看看这个视如鸡肋的格丁尼亚究竟如何。</p><p class="ql-block"> 又是清晨入港。待我从客舱登上顶层甲板时,邮轮已经停靠在格丁尼亚港口的邮轮客运码头。一看这就是一个综合性国际化的港口码头。醒目的格丁尼亚国际港客运大楼紧靠在邮轮码头一旁,那里有开往波罗的海沿岸各地的航班。再往前是渡轮码头,然后是规模最大泊船最多的货运装卸码头,大量集装箱货轮沿码头排开,聚集于高大的巨型起重机下。港湾另一面侧是海军基地及军港,码头边正停放着一列吨位并不太大的战舰。海港内轮渡出入,渔船往来,千帆竞发,舰船如梭,真是一个繁忙港口,世界大港口的繁忙程度也不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格丁尼亚</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国际港口</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港客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货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海军基地</p> 琥珀与钢铁的国度:波兰的千年变奏曲 <p class="ql-block">  尽管多次来过波兰,知道这是一个盛产琥珀与钢铁的国度,但为了掌握更多游览信息,下邮轮前还是特意去游览了一下有关资料。在图书室我找到一本介绍波兰的书,里面有几张波兰的地图,发现这个国家的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变化很大,像大海潮汐般时涨时退,很不固定。书中有句话总结得好:"波兰的历史就像维斯瓦河,总在改道,但永远向前。"这句话道出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十世纪建国,十六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王国,十八世纪被三次瓜分甚至亡国,一战后复国,二战时又惨遭纳粹和苏联蹂躏,直到1989年才真正重获自由。</p><p class="ql-block"> 走在格丁尼亚的街头,这种历史的层次感随处可见。老城广场的咖啡馆里,老人们用带着德语腔调的波兰语聊天——他们是"回归领土"上的老居民,祖辈很可能是德国人。超市货架上,传统的酸黑麦面包旁边摆着英国品牌的薯片。这种文化的混血特质,或许源于波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西欧的终点,东欧的起点;北接波罗的海,南抵喀尔巴阡山。</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惊讶的是波兰人对传统的坚守。记得当年初到波兰时,在邮局里还亲眼见到过有老人用非常老式的鹅毛笔书写信函。这次来路过居民区的小公园时,看到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正在给圣约翰雕像戴上鲜花——这是夏至节的习俗。这种在现代生活中保留古老仪式的传统,或许解释了为何肖邦的玛祖卡舞曲至今仍是这个国家的象征,为何当年接待我的那位俄语烂熟的波兰人仍坚持要在公开场合讲自己的语言。</p> 从渔村到现代港都:格丁尼亚的逆袭传奇 <p class="ql-block">  几次与格丁尼亚的擦肩而过也错过了对它的早日了解。以前只是知道它是一座贸易海港城市,这次来才了解到它远没有那么简单。虽说它的历史没有波兰这个国家那么复杂,但它成长的精彩程度却也是毫不逊色的。如果说波兰亡国又复国死而复生的历史经历体现了这个民族至死不渝永不屈服的顽强品质,那格丁尼亚的从无到有迅速崛起的成长史则充分表明了这个国家永不放弃绝处求生的坚强性格。</p><p class="ql-block"> 格丁尼亚这座城市的诞生完全缘自于一次屈辱的失败。很难想象当年它本来只是个300人的小渔村。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仅是个沙滩上零星散布着茅草屋的僻静之角,可叹当年被德国蹍压式的打败并失去了其在波罗的海最大的港口但泽(即今格但斯克)后,出于急需新建出海口的迫切需要。迫使当年政府倾全国之志集全民之力,仅仅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把这里变成为欧洲最现代化的港口。这种"火箭式"发展完全体现了波兰强大的国家意志与顽强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格丁尼亚没有老城区的原因——它本就是战后的新生儿。不过没有老城并不等于没游头。白纸绘新图。如今的格丁尼亚已是波兰最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如同我在码头拿到的旅游手册上介绍的一样:格丁尼亚是目前波兰最大的港口城市,更是波兰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之一,既有精采纷呈的南码头和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有海滨长廊和历史战舰博物馆;如果喜欢自然风光,可以去奥尔沃海滩和悬崖步道漫步;如果更爱城市探索,那就去现代主义建筑中欣赏当代城市景观 。总之,它与波罗的海沿岸其他城市一样精彩。</p> 假日的城市漫游:在钢铁与浪花之间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就按照这个格丁尼亚旅游手册上的介绍开始了今天的自由行。手机地图显示,从港口邮轮码头去市区至少要走3公里,比较辛苦,所以大多数乘客都会搭车前往。但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我们还是决定安步当车,沿途能多仔细看看这座城市的风采。</p> 领略国际港风采 <p class="ql-block">  一下邮轮,大家马上就被这个国际港口的气派及周边建筑风采所吸引。邮轮客运大厅直接连着码头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组引人瞩目的雕塑,中间是由四块大型岩石垒起来的高大纪念柱,前方斜摆着巨大的锚链。广场另一边码头除了由长长廊桥连接着的格丁尼亚国际港客运大楼,还有一栋与海天一色的蓝色建筑,那是格丁尼亚港务局大楼。大楼中央塔楼似的建筑上面顶着一个巨大的方块式平台。颇有一些超现代艺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港国际客运大楼</p> <p class="ql-block">港口广场雕像</p> <p class="ql-block">港口雕像</p> <p class="ql-block">港务局</p> 推陈出新的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码头广场正对着正是波兰小有名气的格丁尼亚移民博物馆(Muzeum Emigracji)。这个博物馆是在以前的海事局旧址之上改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巧妙,展览大厅充分融合了码头上巨型邮轮的空间布置与奢侈装饰风格,豪华又气派,里面主要展示了波兰侨民的历史与文化,通过档案录音、手写信件等互动形式,着重展现了波兰移民漂洋过海的迁徙过程及初到纽约移民的艰辛生活,并利用视觉电控设计让人来体验模拟移民船舱的感受。走到博物馆顶层的观景台还可以放眼俯瞰整个港口风光。</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移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旧海事局大楼改建</p> 铁路交叉线上的时空指向 <p class="ql-block">从港口一出来,我们就沿着唯一的公路边步行道往前走,经过一片巨大空旷的停车区域后,突然前面出现很多纵横交叉的铁路铁轨线,看来这里是一个陆上铁路运输与海上货轮运输的中转站。一条大道从这里分成两股,稍为犹豫后我们决定选择沿着海边的路绕过去。清晨又赶上周日,街上人烟罕见,连个问路的人都很难见到,整个城市似乎仍未从昨夜苏醒过来。经过一排住宅区后,首先看到了海洋局大楼(Urzad Morski),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栋政府办公楼居然在大楼正中间耸立着一个顶上带着十字架的高高钟楼。晚上离开时我们还从邮轮上看到它亮起装饰灯时的夜景样子。</p> <p class="ql-block">港口区</p> <p class="ql-block">铁路接驳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海洋局</p> 寂静中从不寂静的教堂钟声 <p class="ql-block">穿过两条静静的街道后,接着就来到了格丁尼亚罗马天主教大教堂(Parafia Rzymskokatolicka)。这是包括格丁尼亚市在内的整个教区的大教堂,地位尊贵。素白色的教堂外貌非常打眼,主教堂建筑盖得也颇有特点,半隋圆加几何形的外观造型,加上高大的十字架,既壮严又美观,还颇具有现代感。虽然是礼拜天,但教堂仍未开门,只是听到钟楼上的整点钟声在照常敲响。波兰本身就是一个天主教徒众多的国家,曾经的保罗二世教皇就出自于此。恐怕当年此地的独立民主运动高涨与此也是不无关系的。</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天主大教堂</p> 从不可小觑的港口力量 <p class="ql-block">离开教堂不远我们看到一栋大楼外墙上写着醒目的“Stella Maris”(斯特拉·马里斯)大字,旁边一行小字写着“为了海上的人”。走进去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为海上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既具有工会性质,又相当于海员俱乐部,里面还有个小型博物馆,介绍了当地海港及海员的历史。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震动世界的波兰团结工会,它就是发源于隔邻的格旦斯克的船厂,从争取自由权利发展到民族独立并成为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力量,最后席卷华沙条约阵营并影响到整个东欧及苏联的解体。看来港口工人的力量真不可小觑呀。</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马里斯”大楼</p> 从不会忘记过去的老房子 <p class="ql-block">  走不远又经过了一栋气派不凡的宫殿式建筑,貌式一个博物馆,这里确有一个军事博物馆,但现在已作为军事招聘中心(Wojskowe Centrum Rekrutacji)并正在大力做着招聘宣传。看来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地方从来不会轻易忘记过去并且懂得如何守护好今天的。</p> <p class="ql-block">军事招聘中心</p> 穿街走巷的历史感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在大街小巷中穿行。按照导航路过了一个中央喷泉广场,广场上立着波兰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安东尼·亚伯拉罕(Antoni abraham)的巨大雕像。广场上正在举办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露天展览。从照片及介绍中可以看到格丁尼亚这座城市曾经惨遭的战火摧毁及战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宽广的大街,簇拥的高楼,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蓬勃朝气与新生力量。</p> <p class="ql-block">喷泉广场</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亚伯拉罕雕像</p> <p class="ql-block">城市历史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面包店</p> <p class="ql-block">街头涂鸦作品</p> 相似的市中心广场 <p class="ql-block">原以为格丁尼亚最繁忙的市中心无疑就是柯希丘什科广场,走到这里定会有种身陷闹市的感觉,到了这里一看却根本见不到什么人影。还是因为西方人礼拜天休早的习惯。不过,从马路上往来不息的车流,大道旁密集无间的楼群,摆明这就是一座闹市——只是我们来得太早了。匆匆穿过寂静无人的柯希丘什科广场,一瞥四周那些排列有序裸露着老式石基又充满装饰艺术风格的高层建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上海外滩。这些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邮局和酒店,显然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创业精神与乐观精神——线条美观简洁的高楼雕饰着航海浮雕,银行大门装饰着琥珀镶嵌画。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花样百出个个争向高空的各式各样的塔楼顶,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柯希丘什科广场</p> <p class="ql-block">假日宁静的闹市</p> 海港边的钢铁诗篇 <p class="ql-block">  漫步中不知不觉又绕到了海边,抬头猛然间看到了矗立在海边的高楼大厦。冲天般的气势,现代化的设计,形成了这座城市新的天际线。与旁边待开发尚处在荒芜状态的空地相比,显得更加鹤立鸡群。这是格丁尼亚正在打造的滨海商业中心新区,目前乃在扩展中,所以显得稍许有些零乱。在这种城市发展与新旧对比中,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一种“断片感”或者是“未完成感”。</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就是格丁尼亚的特别之处吧。一边是重新开发的新海港,一边是陈旧拥挤的老街区;锈迹斑斑的起重机旁正在建造玻璃幕墙的音乐厅,而苏维埃时代的水泥公寓阳台上则晾晒着色彩鲜艳的土耳其地毯。这种新旧并置的景观,正像他们自己所说的一样,格丁尼亚是"一座永远在自我重写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滨海商业中心新区</p> 南码头的昨日今天 <p class="ql-block">  海港开发新区旁边就是我们今天重点游览的南码头。南码头曾经是格丁尼亚主要的客货运输老码头,现在已改为旅游业为主了。可能是因为周日的关系,已经上午九点的南码头(Dar Morski)还是游人寥落。码头上炫耀般地停靠着一列三艘军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现在已改作波兰海军博物馆的那艘"闪电"号驱逐舰(ORP Błyskawica),它在二战中创下了航行12万海里却未受到重创的传奇记录,如今高傲地永久停泊在码头上,享受着大家的敬仰。它坚强的钢铁舰身映照着后面那艘老式桅船的白色帆影。老桅船是"达尔·波莫斯基"号帆船(Dar Pomorza),它是建造于1909年的海上训练舰,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船舱里至今仍保留着一百多年前水手们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航海日志里夹着当年发黄的家庭照片,看了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南码头有往来离岛小镇的渡轮航班。原打算从这里乘船前往,一看最早一班要等到11点才开,时间上来不及只能作罢。毕竟现在开辟为旅游区的公园,南码头上已增设了不少旅游设施与景点,其中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展示着波罗的海珊瑚礁生态及热带海洋生物的水族馆(Gdynia Aquarium)也建在这里。我们沿着公园步道漫游,公园内新建了不少具有现代意义的雕塑,甚至连海中废弃的桥墩上也建有雕像。不远处则是有名的奥尔沃海滩(Orłowo Pier)休闲旅游区及成片的度假公寓和酒店。</p><p class="ql-block"> 漫不经心地就走到了码头公园尽头,这里蓝色的海洋与蔚蓝色天空映为一体,海天一色。看着浸泡在海水中串成一排的防浪栅栏像五线谱般伸向波涛起伏的波罗的海,而远行帆船的后面拖曵出道道长长的弧线,仿佛突然明白了为何诗人米沃什会说"波罗的海的颜色是忧郁与希望的交织"。</p> <p class="ql-block">南码头</p> <p class="ql-block">南码头公园雕塑</p> <p class="ql-block">海中雕像</p> <p class="ql-block">由战舰组成的海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闪电"号驱逐舰</p> <p class="ql-block">"达尔·波莫斯基"号帆船</p> <p class="ql-block">格丁尼亚水族馆</p> <p class="ql-block">来往离岛的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防浪栅栏</p> <p class="ql-block">奥尔沃海滩</p> 告别时分:钢铁巨兽与温柔暮色 <p class="ql-block">  邮轮一如既往地在暮色中驶离港口,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涌到甲板上与这座城市告别。如同来时有民间乐队迎宾,此时亦有音乐送行。那是岸上街头艺人正在演奏手风琴,曲调竟是《啊,波兰尚未亡》的爵士改编版。听着听着又想到了来前在图书室看到的那本旅游书上说的:格丁尼亚是波兰最年轻的大城市,却承载着最厚重的历史。这个曾经在战火中焚毁的城市,如同它那曾经在地图上消失123年的国家,一次次获得重生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坚韧,是既能承受历史的重量,又不失面向未来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的确。我们的自由行又何尚不是在与这些陌生的城市达成某种精神上的共鸣。一天自由行中用脚步仗量用镜头记录拼凑出来的这些碎片的格丁尼亚印象,无疑会比任何旅游书和宣传片都要来得真实。</p><p class="ql-block"> 格丁尼亚,这座几次错过的城市,这座用钢铁和意志从渔村变身为国际港口的城市,不会让我忘怀。</p> 附诗一首 <p class="ql-block">《五律•格丁尼亚仲夏》</p><p class="ql-block">沧波浮日长,巨舰动边疆。</p><p class="ql-block">赤堡依崖立,沙鸥剪浪光。</p><p class="ql-block">盐风吹蜃市,海气沁衣凉。</p><p class="ql-block">向晚灯初上,星浮琥珀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