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一直很好奇,谁是凿开潇贺古道的第一人?最近有幸去现存的遗迹走访一边才慢慢理解,凿开潇贺古道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位关键人物,其开凿并非由单一“第一人”完成,而是历经数代政治军事行动逐步成形。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研究,梳理出以下关键人物及阶段:</p><p class="ql-block">一、舜帝:传说中最早的开拓者(约公元前23世纪)</p><p class="ql-block">南巡与道路雏形: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其路线从湖南道县翻越萌渚岭进入贺州,最终抵达梧州(古苍梧)。这条路线被视为潇贺古道的原始雏形。</p><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意义:舜帝的南巡虽未系统修路,但开启了中原与岭南的早期联系,成为后世开发的文化起点。道县、九嶷山等地至今保留相关传说与祭祀遗迹。</p><p class="ql-block">二、吴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奠基者(公元前391年)</p><p class="ql-block">楚军南征与古道定型:战国时期,楚悼王派名将吴起南平百越,“遂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南蛮传》)。吴起率军沿潇水南下,穿越萌渚岭进入岭南,首次将潇贺古道作为军事通道系统化使用,并设立行政据点。</p><p class="ql-block">“萌渚岭道”的命名:此道在战国时称“萌渚岭道”,成为楚国控制岭南的战略要道,为秦代扩修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三、秦始皇与尉屠睢:大规模开凿的工程主导者(公元前219–213年)</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战略决策,统一岭南的需求:为征服百越,秦始皇命监禄开凿灵渠解决粮运问题,同时下令扩修五岭通道。潇贺古道被纳入秦“新道”体系,成为咸阳直通广州的水陆联运干线。</p><p class="ql-block">五岭之戍”的规划:据《晋书·地理志》,秦始皇“以谪庶五十万人守南岭”,其中潇贺古道是五条核心通道之一。</p><p class="ql-block">尉屠睢的工程实施:</p><p class="ql-block">督修“新道”:秦将尉屠睢率军修路,动用湘、桂、粤三地戍民40余万人,历时两年(前215–213年)完成。工程极其艰险,据载“二十多万人遗尸工地”。</p><p class="ql-block">路线定型:扩修后的古道分东西两线: </p><p class="ql-block">西线:湖南道县→江永县→谢沐关→广西富川古城码头(陆路170公里); </p><p class="ql-block"> 东线:道县→江华县→桂岭镇或白沙镇→贺州。 </p><p class="ql-block">路面宽1–1.5米,以鹅卵石、青石板铺筑,成为中原控岭南的核心通道。</p><p class="ql-block">四、历史意义与佐证:</p><p class="ql-block">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潇贺古道连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使海外货物经合浦、徐闻港上岸后,可经此道北运至长安,成为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衔接通道。</p><p class="ql-block">考古与文献证据: </p><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地图:出土《地形图》标注“深平城”(今江华沱江镇),印证古道为汉初军事防区核心。 </p><p class="ql-block">谢沐关遗址:富川朝东镇留存秦汉夯土关墙,佐证古道咽喉地位。 </p><p class="ql-block">宋人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明确将“道州至贺州”列为入岭南五途之一。</p><p class="ql-block">开凿者的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舜帝 | 传说中首次踏勘路线,开启文化纽带 | 约公元前23世纪 </p><p class="ql-block">吴起 | 军事南征系统使用路线,命名“萌渚岭道” | 公元前391年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 | 决策扩修为国家“新道”,纳入统一岭南战略 | 公元前219–213年 </p><p class="ql-block">尉屠睢 | 工程总指挥,动用数十万人完成道路标准化修建 | 公元前219-213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南进入广西的路</p> <p class="ql-block">隘口</p> <p class="ql-block">本地村民说这里2015年前叫“牛屎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保留最原汁原味的瑶族民居</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旅游业还没有旺起来,村民以种植烟叶为生,中午1:30赶着出工的妇女们~她们对着我嘻嘻哈哈有说有笑,我热得差点窒息无力回应~</p> <p class="ql-block">岔山村村口,两边成熟待割的烟叶</p> <p class="ql-block">潇贺古道以水陆联运方式连接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形成“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分为东线、西线两大主干道,并衍生出多条支线。</p><p class="ql-block">1. 西线(道县—江永—富川古城)</p><p class="ql-block">起点:湖南道县双屋凉亭(古称道州,潇水码头)。 </p><p class="ql-block">走向:道县 → 江永县(经桐口村、上甘棠村)→ 谢沐关(湘桂交界关口)→ 广西富川朝东镇岔山村 → 秀水村 → 城北镇 → 富阳镇(古称“临贺”)→ 富川古城码头(今龟石水库淹没区)。 </p><p class="ql-block">长度与特征:陆路全程约170公里,宽1~1.5米,以青石板或鹅卵石铺筑,沿途串联汉墓群(如城北汉墓)、古关隘(谢沐关夯土城墙)、瑶族古村落(岔山村、秀水村)。 </p><p class="ql-block">功能:秦汉官方驿道核心,汉军南征、陆贾出使南越均取此道。</p><p class="ql-block">2. 东线(道县—江华—贺州八步区)</p><p class="ql-block">起点:湖南道县。 </p><p class="ql-block">走向:道县 → 江华县大路铺镇 → 牛角湾村分岔: </p><p class="ql-block">东路:经惠风亭入广西贺州桂岭镇(桂岭古道),接贺江支流。 </p><p class="ql-block">西路:经白芒营入富川白沙镇,沿107国道南下至贺州。 </p><p class="ql-block">军事价值:桂岭段为红七军1931年整编路线;白沙段现存明代石板路及烽火台遗址。</p><p class="ql-block">我走访的是西线:→ 谢沐关(湘桂交界关口)→ 广西富川朝东镇岔山村 → 秀水村 → 东水村 (福溪村边上))→ 富川古城 <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临贺故城</span></p><p class="ql-block">秦汉至唐:为中原入岭南主通道,汉武帝扩修“楚粤通衢”,设苍梧六县沿线布防。 </p><p class="ql-block">唐宋以后:因灵渠重修、梅关古道开通,官方地位下降,转为民间商道。 </p><p class="ql-block">现代湮没:1966年龟石水库建成淹没富川航道,加之湘桂铁路通车,古道彻底废弃,仅存乡野残段。</p><p class="ql-block">古道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民族迁徙走廊(汉、瑶、壮杂居)、农业技术传播带(铁犁牛耕南传)、海陆丝路衔接点(贺江汇西江通合浦港)</p> <p class="ql-block">城门下,守望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富川城内修复后旧街,鹅卵石路很硌脚。</p> <p class="ql-block">秀水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状元村寂静的旧街</p> <p class="ql-block">状元楼</p> <p class="ql-block">毛氏多状元</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好想喝一口,再去考个状元。</p> <p class="ql-block">潇贺古道的最后一站是临贺故城,为何称“故城”?与“古城”的区别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故城”特指因行政区划变迁(如治所迁移)而被废弃的旧城址。临贺故城原为西汉至1952年间的贺县县治,1952年县城迁至八步镇后,原城址遂成“故城”。 </p><p class="ql-block">与“古城”的广义区别: </p><p class="ql-block">“古城”泛指所有历史悠久的城市,未必废弃;而“故城”强调“已废弃的旧治所”。临贺故城兼具二者属性:既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延续超2000年),又是明确废弃的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谁的“故城”?——历史身份与族群记忆。临贺故城是历代王朝的行政中心与多民族融合的见证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设临贺县治,后升为郡、州(临贺郡、贺州),直至1952年搬迁,连续作为行政中心达2063年。 </p><p class="ql-block">作为潇贺古道枢纽,吸引中原移民、百越部族、楚文化群体交汇,成为壮、汉、瑶、苗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故园”。至今城内保留多民族语言(官话、客家话、壮语等)及融合习俗。</p><p class="ql-block">临贺故城是潇贺古道(秦代“新道”)的核心枢纽,其价值体现于三方面: </p><p class="ql-block">1. 交通与军事要塞:潇贺古道连通长江水系(潇水)与珠江水系(贺江),是中原控制岭南的战略通道。临贺故城地处古道咽喉,控扼水陆转运节点,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如秦征百越、明清驻军)。 </p><p class="ql-block">2. 区域行政与文化中心:作为古道沿线最大城址,集中了衙署、文庙(宋代)、码头、商行等设施,是古道经济与文教的核心。例如宋代文庙与魁星楼,见证中原科举文化在岭南的扎根。 </p><p class="ql-block">3. 考古与建筑标本:保存国内最完整的汉代夯土城墙(墙宽23–30米,残长562米),叠加宋元砖砌包层,堪称“城墙建筑史教科书”。城内遗存汉代石板街、明清古井等,完整呈现古代城市功能分区。</p><p class="ql-block">与珠玑巷的本质差异:临贺故城并非“珠玑巷”,二者在功能、空间、文化意义上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珠玑巷的核心角色: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迁的临时落脚点。移民经此短暂停留后,分散至珠三角(如南宋罗贵率97户南迁江门)。其价值在于“移民中转站”及后世宗族文化符号(如180余姓氏后裔超7000万人)。 </p><p class="ql-block">临贺故城的独特性:作为持续运作的行政实体,其价值在于完整的城市演进史与多民族治理遗产,远超移民中转站的临时性。因1952年县城搬迁而废弃,标记了从“现治”到“历史”的转折。 </p><p class="ql-block">区别于珠玑巷:珠玑巷象征离散与迁徙,临贺故城则代表持续的地方治理与融合,二者共同构成岭南开发的“双生叙事”,却承载迥异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黄昏纳凉的阿婆</p> <p class="ql-block">文笔塔边修复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踩钱袋怎么是踩绣球呢?明显是未婚未孕,不为柴米油盐烦恼😄</p> <p class="ql-block">人潮如汐,曾在青石板上踏响千年的足音,终是漫漶成淡墨。当年舟楫穿梭的河道,水势渐退,只余滩涂在月光下描摹旧岁的轮廓。高速路如银链劈开旷野,引擎声盖过了马帮的铜铃,潇贺古道便在这样的新旧更迭里,一寸寸隐入蒿草。</p><p class="ql-block">它不再是商旅眼中的通途,也不再是驿使腕间的邮签,只化作地方志里一行模糊的注脚,或是山民口中偶尔提及的“老路子”。那些被骡马磨亮的石阶,被风雨浸软的碑刻,终究没能抵过时光的冲刷,像一滴墨坠入洪流,悄无声息地晕染开,最终与整个时代的底色相融,难辨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