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地名:马寺村由来

衣者

<p class="ql-block">  汝阳县十八盘乡西部有个小村,叫马寺村,提起这个富有传奇特色的村名,据说还是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命名的,说起马寺沟这个不大的村庄还有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西汉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百姓煮草根代粮充饥。饥民被逼无奈,纷纷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南阳的刘秀、刘演兄弟也起兵反抗王莽,意图恢复刘氏祖业。刘秀因家里穷,没有战马,只好骑着一头犍牛,从南阳向洛阳进军。</p><p class="ql-block"> 刘秀骑犍牛一路北上,翻过普救关,身先士卒,顺三屯谷水,冲入蛮中县城(今汝阳城),勇猛异常,杀入敌阵,活捉了县尉,才得到了县尉的枣红马。刘秀有了枣红马一路快速杀向洛阳。刘秀的起义队伍刚到龙门口,就被埋伏在那里的王莽大军包围。 王莽掌握朝中大权,实力雄厚。围困得刘秀草尽粮绝,兵将死伤惨重,几乎被王莽彻底消灭。刘秀知道,眼下不是王莽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刘秀组织手下精锐,声东击西,左冲右闯,杀开一条生路,逃出了重围,策马向南奔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莽听说刘秀突围逃跑,跃马扬鞭就追,一直追到大虎岭。刘秀几经周折,凭大虎岭天险与王莽周旋数日。刘秀又马不停蹄,人不离鞍,渡过汝河,跑到了大青山、石人山一带,也没有甩脱王莽的围剿。在大青山刘秀和王莽的军队展开一场激战,刘秀寡不敌众。这时,天已黄昏,刘秀带领兵卒,快马加鞭,想趁黑夜突围逃脱,甩掉王莽大军包围。忽然,一条深沟挡住了去路,刘秀下马观察地形。王莽大军从后面追来,只听一声悲哀的嘶鸣,刘秀的枣红战马中箭受惊,腾空而起落入了大青山沟底。十分疲劳的刘秀看着逐渐逼近的王莽大军,万分焦急,心想“若有一匹好马可助我脱险也”。言毕,忽然听到健马嘶鸣,抬头一看,马已到眼前。原来,大青山里的老百姓听说刘秀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他们就拿出仅有的一点粮食和马匹支援刘秀。</p><p class="ql-block"> 刘秀细看那匹马,身材高大,骨骼健壮,前胸宽阔,后臀浑圆;腕细蹄大,尾粗腰细,耳似竹签,目如朗星,分明是一匹久经沙场的良种宝马。刘秀喜不自胜,双手向百姓作揖道:“刘秀遇难有乡亲支援,一定没齿不忘。如我能成大业,也不忘乡亲。”刘秀跨上乡亲们送来的宝马,率领兵马消失在夜幕里。后来,刘秀消灭了王莽的主力部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自己做了皇帝。刘秀称帝后,怀念大青山、石人山一带的乡亲和心爱的枣红战马,就下旨免收大青山一带的皇粮,并在枣红马中箭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超度战马,取名马寺。后来,在沟内免交皇粮的村庄,统称马寺沟。</p><p class="ql-block"> 东汉建马寺院,唐宋叫马寺沟。明清属伊阳县上店里。民国,属龙崖乡。1949年,属付店区五里乡。1958年,属付店公社乾栗坪大队。1961年,与乾栗坪分开,建立马寺大队,属十八盘公社。1965年,改为付店公社马寺大队。1975年,又归十八盘公社。1984年,更名十八盘乡马寺村民委员会至今。下辖有东岭、黄连扒、栗扒边、四棵树、鲁家村、窑场、王家村、西坑、上村、下村、南沟、东坪、武家村、西坪、下岭、阳坡、西洼、上沟、下沟、后坡共20个自然村庄,共有197户人家。马寺村因地制宜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主要种植核桃、花椒、香菇、板栗等作物,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