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收到老同学刘洪转来学弟褚明的新作小镇的老字号,看得我差点儿没流出口水,喜欢的不得了,实在是写的太好了,让我感觉仿佛又重回了家乡的小镇(注: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开发区大桥镇)。没想到当过大学党委书记的禇明学弟笔杆子功夫也如此了得(前不久刚刚转发过褚明的大作"记忆中的家乡话',深得美友好评)</p><p class="ql-block">点赞之余,总觉得还应该做点什么,为"小镇老字号"多留下一点记忆的痕迹。如此,特将此文转至美篇,与美友们一起分享。</p> <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作者褚明:</p> <p class="ql-block"> 最近一个做了三十多年小笼汤包的熟人,托我找市“老字号”协会,想申请认证个“老字号”称号。不由想起了当年小镇上的那些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 小镇物产富饶,加之当年有很多放在今日来看绝对是大师级的“手艺人”,精制出的很多特色美味,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小镇人最钟情的早点品种,石板街上的合作饭店的“油条”自然当仁不让。老虎父亲张老师傅、美貌美如花的小翟子、还有腊宝姐夫沈师傅几位,分工协作,每天鸡鸣三遍的大清早,把昨夜“发”好的面团拿出来,一番紧张的揉、压后,再在长长的案板上,把面团“滚”成了平整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长长的细条状,两条叠在一起,用筷子压一压,再拎起来在半空中打几个旋,让面条拧紧,放入烧滚的油锅里,瞬间膨胀了起来。再用特制的长长竹筷在油锅里不停地煎翻着,不一会,一根一尺左右金黄色香脆欲滴的油条便出锅了,放入圆圆的铁网笼中“冽”一下油,待稍冷片刻,小镇的食客们便放入篮中,五分钱一根。带回家,就着稀饭咸菜,趁热吃的满嘴喷香脆酥……</p><p class="ql-block">(我的话:记忆中最深刻的老家大桥镇上卖炸油条的还有我堂姐夫陈敬峰和女儿银月的油条摊子。早上去学校的路上,经常会看到姐夫和银月在卖油条,只要看见我,姐夫总喊我:老五哎,来,吃根油条",银月更是夹着一根油条跑过来:"五舅,吃油条"。</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一晃眼,这都是快60年前的事儿了,可那个场景、那些话语,总感觉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油条,当年合作饭店的早点还有油炸花卷、油炸糍粑,偶尔还有糯米馅的油炸饺子,用本地茶籽油炸出来的,味美无比,香飘石板街……</p><p class="ql-block"> 小镇人一天的惬意美好生活,就从这根根油条、块块糍粑的香味中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搬离了小镇,每逢周末回家,父亲知道我就“好这口”,必定要去大石桥头小翟子的早点摊子那里买些油条,等我们回来“过过瘾”。尽管出锅时间长了,油条有些“僵”了,但依然吃的津津有味。比市里早点摊子上的油条强多了。即便后来大润发超市里排起长队卖的油条,那也比不了当年小镇的油条。</p> <p class="ql-block"> 豆制品中,小镇桥北扁担河埂上的张师傅家的“臭干子”堪称一绝。每天夜里,把泡过的黄豆用石磨制成豆浆,再用布网摇晃筛出细软的豆料,用纱布包成小包上木榨,压成豆腐干子,方方正正的,压的紧实,再放入秘制老卤中浸泡,待颜色变成深灰色,散发出特殊的“臭香”兼有的味道,便制成了“臭干子”。这也是小镇人特别喜欢的小食品。小镇人习惯用手把臭干子撕成块状,弄几勺水辣椒或红辣椒片子,再加点咸韭菜,倒几滴麻油搅拌,味道美极了!</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老人们,喜欢每天一大早,先用景德镇烧制的印花茶壶,放点发黄了的“泾县条茶”,泡一壶酽茶,再去大石桥头“张记豆腐”摊子上,花上几毛钱买几块臭干子回家,坐在八仙桌边,从“蓝边碗”里夹几块拌着辣椒片的臭干子放入口中,悠哉悠哉的细嚼品咂着,香、辣、臭味交融一起,绝佳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的臭干子,除了是老人们喜欢的“早茶”,也是平常人家的“家常菜”,臭干子炒大椒炒大蒜,是我们儿时“舌尖上的美味”。小镇的臭干子,绝对比时下各个菜场标注的什么“王拐臭干子”强多了,起码我是这么认定的。</p><p class="ql-block">(我的话:虽然离开家50年了,从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子,臭干子一直是我的最爱,没有之一。家里的亲人知道我好这一口,时不时地就给寄过来一些。后来患有痛风的毛病,也许跟臭干子吃的多有关系吧。除了老张家的臭干子,还有我的老同学,叫汤什么我想不起来了,他知道我爱吃,经常从家里带一块出来,悄悄地塞给我。我真是个白眼狼呀。吃了同学家不少臭干子,到了还把人家名子给忘了,是不是有点渣。)</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老字号”食品,当然少不了从供销社“糕饼坊”里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那几样珍馐:桂花酥糖、方片糕、核桃酥、麻油大月饼…… 小镇的糕点在十里八乡是颇有些名气的。当年海潮母亲宋师傅带着许老师傅父子、张师傅还有桥北的来宝几个,围在放满面粉、用香油麻油调和好的各种馅料的条案前,蒸、揉、压、切、包忙碌着。酥糖是以熬制成的“糖浠”为主料,再辅之以加入特制的香料炒熟了的米粉为屑,一包四五小块,香软可口,堪称小镇糕点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在烤制桃酥时,先把制好的半成品,小心整齐的码放到圆圆扁扁的铁平锅上,端到火候很难的掌控的大炉子里,手不停的旋转着铁平锅,直至到了黄而不焦、酥而不碎才起锅。整个糕饼坊里洋溢着食品浓郁的香味,半条石板街都能闻到。</p><p class="ql-block"> 这些糕点食品,是小镇每家每户节日之必备。十个小包再裹成一个大纸包的酥糖,是春节走亲访友时一定要带上的。糯米粉蒸熟后加糖制成长条型的方片糕,切的薄如纸片,是小镇人婚庆建房当兵上学首选的糕点,寓意吉祥,祈愿步步高升。至于端午的绿豆糕、中秋的大月饼,更是让人镇人饱尝口福。</p><p class="ql-block"> 这些糕点,不单单是让小镇人有口福,当年芜湖当涂的人都慕名而来购买。还曾代表小镇参加过县、省“名优特”商品交易会。父亲当年在供销社工作时,曾把这些糕点作为小镇能拿的出手的“礼品”,赠给相关业务单位,扬名四周,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我的话:小时候家在农村,生活困难,对于各种糕点印象不深,只是在过年的时候会吃到一点炒米糖核桃酥之类的零食。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褚明在文中说的"方片糕"。</p><p class="ql-block">方片糕,简称糕,谐音"高",用糯米粉蒸熟后加糖制成长条型的方片,薄如纸片,是小镇人婚庆建房当兵上学首选的糕点,寓意吉祥,祈愿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当兵的时候,因为老爸老妈人缘好,来看我送我的乡亲特别多,乡亲们送来的方片糕装了几稻萝,足有上百条,我走的时候最多也只能带个三五条,当时我真发愁:这么多糕怎么处理呀,老爸老妈开心地说:你别管那么多,安心当你的兵。</p><p class="ql-block">今年四月我回故乡,临走的时候,侄儿王冀军还悄悄地往我的车上塞了两条方片糕,回到北京打开一尝,老伴开心一笑:还是那么甜。)</p> <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的美食中,不能不提到“溢香楼饭店”的李师傅独门秘制的“酱肉”“干切牛肉”、四垾小吃部小翠子掌勺的熟烂鲜亮的“红烧猪蹄”、机关食堂张师傅的咸香适宜的“卤鹅”。这几个菜品绝对能代表当年小镇的烹饪水平,即使对标各大五星级酒店的菜肴,也绝不逊色!我有时在想,若小镇能如江浙一带把水乡古镇文化发扬光大那般幸运的话,冲着这些美食,不知能吸引多少天南海北的人光顾小镇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美食,小镇当年还有一些行当是够的上“老字号”的,像“黑老虎”渔钓、桥北篾匠吕师傳的竹凉席、三保铁匠铺的“镰刀”……</p><p class="ql-block">这几家虽然店铺简陋,但产品都是上乘的,几个“掌门人”为人也特别的朴实。</p><p class="ql-block"> 往事随风,岁月如歌。一如小镇的低调朴实,这些美食、产品当年并没有刻意的渲染,也缺乏有创意的包装,颇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而随着一轮无法预见的改制和拆迁,让小镇人心心念念的“老字号”落得个“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当年那些“舌尖上的美味”已与小镇一道,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从寻觅,令人扼腕叹息。小镇生活翻天覆地变化,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小镇文化”却未能得传承,小镇这么多的“精品”无一荣膺“老字号”品牌,这不能不说是个憾事。</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7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