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当红色基因遇见现代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解析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作为音乐剧榜样的四重正确性</b></p><p class="ql-block"> 文/王鹏</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音乐剧的创作版图中,《夜幕下的哈尔滨》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于舞台之上。这部由保利文化和哈尔滨共同精心打造,历经一年多打磨的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深刻的时代精神,从艺术创新、品牌价值构建等多个维度,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创作缘起与时代呼应:不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b></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哈尔滨》将时间回溯到90多年前,那是一段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岁月。该剧以1934年伪满统治下的哈尔滨为背景,通过当代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演绎40年前的同名经典文学作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节点,该剧的推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提醒着人们不忘历史,呼唤和平。</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正确性角度来看,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从文化正确性层面分析,这部剧挖掘了东三省这片土地的红色文化基因,将地域文化与抗战文化紧密结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它不仅是对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呈现,更是对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从时代正确性而言,在当下这个和平年代,通过艺术作品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铭记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从而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艺术创新:构建舞台新视听,突破传统表达</b></p><p class="ql-block">(一)舞台呈现:影视化与意象创作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这部音乐剧在舞台呈现上具有典型的创新特征,舞台影视化感和意识流跨空间的意象创作手段令人耳目一新。它突破了传统音乐剧舞台的限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舞台场景的快速切换和空间的自由转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通过360度机械转台,实现了学校、监狱、街头等场景的瞬间切换,成功复刻出1934年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张力,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同时,意识流跨空间的意象创作,使得不同时空的场景和人物能够在舞台上交织出现,强化了剧情的节奏感和戏剧冲突。这种创新的舞台呈现方式,既保留了音乐剧的舞台表演特色,又融入了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音乐剧的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二)音乐与歌词:情感表达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夜幕下的哈尔滨》全剧26首原创歌曲贯穿始终,这些歌曲融合了古典、民族、流行等多种音乐元素,使音乐风格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感。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精准地传递出不同人物的情感和立场,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比如推广曲《他的目光》,以其深情而坚定的旋律,展现了主人公王一民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茫茫夜》则以其宏大而带有悬疑的曲风,烘托出那个黑暗时代人们对光明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歌词方面,改变了以往音乐剧单纯的叙事性表达,转而以心理表达和精神诉求为特征。歌词具有很强的艺术象征性和现实延伸性,不再仅仅是对剧情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人物内心,表达他们的情感、信仰和精神追求。例如,《丁香花》的歌词中“等天外云开光会来,相约在春讯外花会开,冻土之下血脉在,等惊雷劈开这片阴霾”,《奶油蛋糕》歌词中“奶油蛋糕,再给我一点力量,甜蜜的酒,让我胆粗气壮,涅槃重生,将身躯投入烈火的拥抱,把我铭记,就是永不磨灭的勋章”,通过诗意的表达,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三)艺术符号与多维空间交响</p><p class="ql-block"> 剧目的创作者没有沉浸于概念化的艺术表现,而是积极调动新的舞台艺术符号,将具象艺术的视听元素与后现代艺术语言的多维空间交响,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舞台艺术视听力量。在舞美设计上,冷灰色的运用、欧式建筑设计、漫天飞舞的雪花,精准地复刻出了20世纪30年代既冷峻又压抑的日伪统治背景;松花江、索菲亚教堂等场景不仅还原度高,还进行了艺术处理,使视觉效果与剧情所表达的情绪高度贴合。多媒体与灯光设计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热血的红色、遗憾的蓝色等不同色彩的交织辉映,精准地烘托出每一个场景的情感氛围。这些艺术符号的巧妙运用,使得舞台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成为该剧的艺术高点和看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品牌价值塑造:从IP到舞台经典的蜕变</b></p><p class="ql-block">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具有从原有的文学IP通过艺术传达走向具有品牌价值的强烈意图,并且在实际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变。这部剧以其高质量的艺术创作吸引了大量观众,在哈尔滨、北京等地的首轮演出中,均取得了极高的上座率和良好的口碑,成为文化市场上的热门话题。社交媒体上,关于该剧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话题“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有多燃”登上多家新媒体平台热搜榜单,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观剧感受,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从市场正确性来看,该剧找到了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既满足了观众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又符合市场的商业需求。它通过精彩的剧情、震撼的舞台呈现和动人的音乐,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打破了红色题材剧目受众面窄的固有认知,为红色题材音乐剧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成功范例。同时,该剧还通过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以艺术力量点燃城市文旅新热点,成为吸引外地游客感受哈尔滨历史文化底蕴的“新磁极”,实现了文化产品与市场的双向赋能,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品牌价值的长期塑造方面,《夜幕下的哈尔滨》有望成为一个经典的音乐剧品牌,通过不断的演出和传播,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它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魅力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基于该品牌的衍生产品开发,如音像制品、周边文创等,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进一步拓展品牌的商业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人物塑造与精神感召:展现时代英雄,触动观众心灵</b></p><p class="ql-block">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满,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和情感。地下党员王一民在讲台与战场间的身份切换,师者的儒雅与战士的果决形成强烈戏剧张力,他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成为全剧的精神支柱;玉旨一郎深陷文化认同与政治使命的撕裂困境,他从一个不问政治的日本青年逐渐被中国人的抗争精神所震撼,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信仰的力量;卢淑娟的坚定反抗、罗世诚的热血无畏、塞上萧与柳絮影的悲壮爱情等,都让家国大义与个人命运交织出震撼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试图将对人性的精神感召放到现代青年人与时代相关的语境中,成为贯穿全剧的思想与内容核心。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清晰展示了当今时代英雄精神的现实价值,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重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伟大精神的存在意义。这种精神感召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更能够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种英雄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结语</b></p><p class="ql-block"> 原创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创作者的理性冲动与艺术创新思维相互碰撞的结晶。在当下音乐剧市场日益繁荣但优秀作品仍显不足的情况下,它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创新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成为一部具有文化底色、艺术道德和品牌价值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在艺术高度上达到了新的境界,更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具有品牌价值的榜样之作。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夜幕下的哈尔滨》将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激励更多的创作者投身于优秀音乐剧的创作中,推动中国音乐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用更多的文艺作品书写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 (作者系:北大青鸟文化艺术研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研究所原副所长、教授,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品牌推广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