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秦牧故居(散文)

岭南文学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当和煦的春风如灵动的仙子,轻盈地拂过大地,世间万物仿佛被施了魔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我怀揣着对文学偶像秦牧先生如潮水般汹涌的敬仰,在这充满生机的开春时节,毅然决然地踏上自驾之旅,奔赴汕头澄海,去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探寻那深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文学瑰宝。</p><p class="ql-block"> 自驾途中,窗外的景色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绝美山水长卷。田野里,嫩绿的禾苗恰似一群活泼的精灵,在微风中欢快地翩翩起舞,它们那轻盈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蓬勃与不屈;远处的山峦,被轻柔的云雾环绕,宛如一幅淡雅至极的水墨画,让人不禁想起“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千古佳句。虽此处并非江南,却也自有一番温婉与灵动的别样韵致,恰似秦牧先生那质朴无华却又深邃悠远的文字,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沉淀出独一无二的迷人韵味。我满心期待,仿佛已经看到秦牧故居那古朴而庄重的身影,在前方静静等候着我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当秦牧故居那历经沧桑的轮廓终于映入眼帘,时光的齿轮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轻轻拨动,开始缓缓倒转。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的潮俗民居“四点金”小四合院,宛如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坚韧不拔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滔滔长河之中。正门墙体白中透灰,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淡淡痕迹,墙面石壁上凿画的花草树木,虽历经无数风雨的侵蚀,却依然透着一种朴素而儒雅的独特气息,恰似秦牧先生那质朴而又深邃的文字,在悠悠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题写的“秦牧故居”黑底金字牌匾,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来访者深情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缓缓踏入前厅。左边墙面黑色石板上刻着的秦牧著作出版年表,宛如一部厚重而又神秘的时光宝典,静静记录着先生文学创作的辉煌历程,每一页都写满了他的智慧与心血;右侧石板上的秦牧简历,则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轻声细语地诉说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我不禁想起秦牧先生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作家思想感情的过滤与折射而产生的。”眼前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字,不正是他文学思想与社会生活完美融合的生动见证吗?</p><p class="ql-block"> 正厅里,秦牧先生的坐像庄严肃穆,仿佛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穿越了茫茫的时空,与我对视。周围的展柜中,精心摆放着先生生前的诸多用品:遗物圆珠笔,那笔尖似乎还残留着先生书写时的温度;旧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仿佛依然在洞察着世间的万象;放大镜,透过它仿佛能看到先生对文字的严谨与执着;稿纸、手稿,那一行行工整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仿佛是先生灵魂的呐喊……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这些遗物,仿佛看到了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听到了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那声音,如同美妙的乐章,奏响了文学的华彩旋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虽用来形容秦牧先生的散文稍显夸张,但他的文字又何尝不是有着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呢?他的《花城》文集,宛如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在我高中初次阅读时,便让我深深领略到了散文的独特魅力,那细腻入微的描写、深刻透彻的思考,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田;而《艺海拾贝》文集,则像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引领我走进了文学的神秘殿堂,让我对写作充满了无限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各个展室,仿佛置身于秦牧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之中。第一展室里,“故园童梦 启蒙教养”“爱国童心 少年壮志”“漂泊童年 顽石倔强”等主题,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勤奋好学、聪明正义的少年秦牧。那时的他,或许就如同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第二展室中,“抗战征途”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秦牧的创作情况,让我看到了他由一个救亡的志士成长为革命文艺战士的艰辛历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笔耕不辍,深入农村与农民“三同”,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提高散文创作水平。他的文字,如同锋利的武器,刺向敌人的心脏;又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正如他在散文中所写:“我们是需要精神食粮的,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他用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让人们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  穿过侧房,来到书斋。房间陈设简单而质朴,却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当年,秦牧先生就是在这里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在家乡读高小时,因老师喜爱新文学,他开始接触鲁迅、巴金、郁达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那些经典的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文学创作的道路。我不禁想象,在那个静谧的夜晚,秦牧先生坐在书桌前,借着昏黄的灯光,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考;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仿佛与书中的灵魂产生了共鸣。他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文学的草原上肆意驰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左边侧房外面的小房里,狭小的阁楼曾是秦牧和哥哥的栖息之所。站在阁楼下,我仿佛能看到两个少年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热烈地谈论着文学与梦想。那时的他们,或许未曾想到,多年后,秦牧先生会成为中国现代四大散文大家之一,与“北杨”杨朔齐名,成为文学界的璀璨明星。他们的梦想,如同夜空中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天际,绽放出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离开秦牧故居,我来到不远处的秦牧公园。觉夫亭轻灵飘逸,宛如一位优雅的仙子,亭柱上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连廊正门悬挂的“南园志盛”牌匾,以及梁枋之间悬挂的祖国壮丽河山图、梅兰菊竹图及“二十四孝”图,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园内古榕苍翠,枝叶繁茂,仿佛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风挡雨;樟木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其中。环境宁谧而祥和,我坐在石凳上,闭上眼睛,聆听着鸟儿的歌声,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仿佛与秦牧先生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我仿佛听到了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便是“红头船”始发地樟林古港。这里见证了潮汕先民“过番”下南洋的历史,现存古码头遗址和天后宫等,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站在古港边,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潮汕人,驾着红头船,毅然决然地驶向茫茫大海,去寻找新的生活。他们的身影,如同秦牧先生文字中的勇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离开了故乡,却在异国他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抚今怀古,我感慨万千。秦牧先生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而我,虽曾因读了他的作品而心生写作的欲望,却在实践中明白,“功夫在诗外”,写作并非易事,需要丰富的阅历和有感而发。但秦牧先生就像一座巍峨的灯塔,在文学的茫茫大海中,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秦牧故居上,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怀着不舍的心情,缓缓踏上了归途。但秦牧先生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激励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我将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 文/何兆平 (2025年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