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孟梅,笔名天宇、小艾,是一位满族女性,出生于1962年。她是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以及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她的作品曾在《星星》诗刊、《羲之书画报》、《中国诗词》、《世界汉诗》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她曾荣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九佳诗歌奖和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并多次获得诗歌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她的诗集《时间的歌子》等书籍。<br>何孟梅是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网络秘书处秘书长,热衷于传播诗歌文化。她是中国诗歌春晚和中国书画春晚秦皇岛会场的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上举办诗会的诗人。她的诗歌真实、自然,充满爱心与力量,从草原深处走向大海,既有草原的格局又有大海的情怀。</h3> <h3>心中亲亲的地方<br>作者:何孟梅<br>(1995年3月7日,我离开生我养的草原故乡扎鲁特,来到陌生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在临时的家等待上班。听到海的涛声,想着草原的风声不一样的声音,告诉我这里美丽迷人的陌生,思乡的情思轰然膨胀,轻吟这首诗)<br><br>心中亲亲的地方<br>生我养我故乡的家<br>别了,别了,扎鲁特<br>远去了故乡的家<br>再也听不到那 声声<br>阿妈喊我回家吃饭<br>羊儿在野花丛中戏耍<br>我躺绿毯数天边云霞<br>赶羊群过小桥回家<br>喝一碗香香醇的奶茶<br><br>心中亲亲的地方<br>生我养我故乡的家<br>别了,别了,扎鲁特<br>远去了故乡的家<br>再也听不到那 声声<br>阿爸赶马回家的呼唤<br>马蹄声踏醒我童年的梦<br>我站在蒙古包外等啊爸<br>阿爸把我放在马背上<br>听马头琴悠扬着晚霞<br><br>心中亲亲的地方<br>生我养我故乡的家<br>别了,别了,扎鲁特<br>远去了故乡的家<br>再也看不到那 声声<br>唤我乳名的乡亲啊<br>故乡的路连着家家户户<br>圆圆毡房把我快乐留下<br>那条美丽奔腾的鲁北河<br>从我心流到故乡的家<br></h3> <h3>被放逐的乡愁:何孟梅诗歌中的地理创伤与精神返乡<br><br>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何孟梅的《心中亲亲的地方》以其质朴而深沉的情感力量,勾勒出一个迁徙者的精神图景。1995年3月7日,当诗人离开内蒙古草原故乡扎鲁特,迁徙至海滨城市秦皇岛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理景观——草原与海洋、游牧与定居、熟悉与陌生——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数迁徙者共同的心灵写照,它记录了地理位移造成的精神创伤,也展现了诗歌作为"精神返乡"路径的治愈功能。<br><br>诗歌开篇即以重复的"心中亲亲的地方/生我养我故乡的家"形成情感韵律,这种复沓手法不是简单的修辞选择,而是一种心理需要——诗人必须通过语言的重复来确认记忆的真实性。当现实中的故乡已经"别了,别了",语言成为最后的联系纽带。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故乡的称呼使用了完整的"扎鲁特"而非简称,这种全称呼语包含着仪式般的庄重感,是对即将远离之物的最后敬意。<br><br>诗歌中呈现的记忆画面具有鲜明的感官特质:"阿妈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羊儿在野花丛中戏耍"的视觉,"香香醇的奶茶"的味觉,"马蹄声"的听觉,以及"马背"上的触觉。这种多感官的记忆重构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创伤记忆的典型特征——当人们失去某个重要空间时,记忆往往会以异常鲜明的感官细节形式重现。诗人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感官记忆,在异乡重建了一个完整的故乡空间,以此抵抗秦皇岛的"陌生涛声"带来的异化感。<br><br>诗中的空间对立构建了深层的心理冲突:"绿毯"般的草原与"陌生"的海滨,"蒙古包"与城市住宅,"鲁北河"与渤海湾。这种对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文化认同上的。当诗人说"那条美丽奔腾的鲁北河/从我心流到故乡的家"时,她创造了一种心理地理学——河流不再只是客观存在的水体,而成为连接离散主体与故乡的精神血管。这种想象性联系暴露了迁徙者的根本困境:身体已在新空间,心灵却仍滞留旧地。<br><br>作为1995年的作品,这首诗提前捕捉到了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现象。诗人从草原到海滨的迁移,隐喻着传统牧业文明向现代海洋文明的过渡。诗中对"圆圆毡房"和"马头琴"的怀念,本质上是对一种濒危生活方式的哀悼。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乡愁具有普遍性——不仅草原牧民,每个被迫离开熟悉环境的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情感震荡。<br><br>从诗歌技艺看,何孟梅采用了简单而有效的表达策略:重复的副歌式结构营造出咏叹调般的效果;具象的意象选择避免了抽象的感伤;平实的语言反而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性。这种写作风格与草原文化本身的直率特质相契合,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诗中"马头琴悠扬着晚霞"这样的意象组合,既传统又新颖,展现了诗人将民俗元素转化为诗歌语言的功力。<br><br>在当代诗歌语境中,《心中亲亲的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情感真挚,更在于它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心灵轨迹。当无数人经历着类似的迁徙时,何孟梅的诗歌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范式——通过记忆重构来缓解地理创伤,通过语言创造来达成精神返乡。这种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策略,它证明诗歌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还能帮助人们在剧烈变动的现实中保持心理完整。<br><br>三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它超越了个体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人口流动成为常态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亲亲的地方",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的家"。何孟梅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返乡或许不在于地理上的回归,而在于如何在离散中保持记忆的鲜活,如何在变迁中守护精神的连续性。当"鲁北河"从诗人心中流向故乡时,诗歌本身也成了一条逆向流淌的河流,将失去的时空重新带回当下。</h3> <h3>何孟梅轻轻说:<br>怀念故乡,哪里有阿爸阿妈和喊我乳名的父老乡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