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肃省博物馆位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总面积43000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形,中间五层、两翼三层,是一座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等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甘肃省博物馆这六个字,字迹苍劲、委婉又秀美,是已故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所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为:马踏飞燕、玻璃莲花托盏、《仪礼》简、邮驿图画像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八思巴文虎符圆牌、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五重舍利宝函、人头銎戟、彩绘木轺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奔马,也就是我们说的“马踏飞燕”。武威雷台汉墓出士的铜奔马被被认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象征,还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在甘肃许多城市的广场上,都能看到。铜奔马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玻璃莲花托盏1999年出土于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其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因制作精巧、造型华美、色彩高贵,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又叫人头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平底,腹双耳已残。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短发齐额,口微张,五官端正,面庞秀丽。陶瓶采用细泥红陶质地,经过精细的打磨和烧制,运用了雕镂、贴塑、刻划等不同的雕塑手法,瓶体表面绘有黑彩纹饰。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瓶身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由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以及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邮驿图画像砖,魏晋时期的一件文物,1972年出土于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罗马鎏金银盘是公元4—6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属器物,1988年出土于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银盘直径31厘米,高4.9厘米,重3190克,采用锤揲工艺成型并通体鎏金(现大部分脱落)。盘面分三层浮雕纹饰:外圈为葡萄卷草纹与小动物浮雕,中圈环绕奥林匹斯十二神头像与动物组合(如宙斯配鹰、雅典娜配猫头鹰等),中央高浮雕为酒神狄俄尼索斯倚豹执杖形象。盘底圈足内刻有47个大夏文铭文,释读为“价值四百九十金币”,表明该银盘是丝绸之路上流通的高价值贸易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元代官方用于军情急务传递的铁质银字信物,该圆牌通高18厘米,重约247克,采用铁铅合金铸造,表面镶嵌银质八思巴文字符,正反面装饰威武虎头纹样。其铭文经译解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具有跨地域通行效力,持有者可凭此符牌通行元朝疆域及四大汗国,被誉为“国际通行证”。作为元代符牌制度创新的实物见证,该文物反映了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而创制官方文字的历史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仪礼》简,汉朝时期文物,出土于甘肃武威县。文物规格: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仪礼》简也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是唐延载元年时期的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64年12月在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被发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必看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头形銎青铜戟是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兵器,属国家一级文物。该戟整体长25.5厘米,造型以写实人头为核心装饰,面部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征,颈部椭圆銎连接刺刃与援部,援基饰牛首纹样,方内部刻有牛头徽识。人头浓眉巨目,披头卷须,腮部有纹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欢迎您的到访</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您留墨添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