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5)——拉卜楞寺与炳灵寺

帆远航

<p class="ql-block">7月13日从玛曲出发到拉卜楞寺路经桑科草原。</p> <p class="ql-block">桑科草原景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距夏河县城西南13千米。桑科草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草甸草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千米。桑科草原是桑科乡达久滩草原的一部分,周围是环绕的群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p> <p class="ql-block">今天行程比较宽松,中午到达拉卜楞寺西门停车场,午餐后入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的酥油花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作形式著称。</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艺术始于1768年(另有记载为1709年拉卜楞寺始建时已有),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僧侣们在寒冬时节(通常11月)用牛奶提炼的酥油手工制作,通过揉搓、捏制等方式创作出佛像、花卉、飞禽走兽等造型。作品需在低温环境中完成,制作时需将手浸泡冰水防止体温影响酥油形态。 ‌</p> <p class="ql-block">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p> <p class="ql-block">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拉卜楞寺的转经筒以数量庞大、规模宏大著称,其转经长廊由2000多个转经筒组成,总长3.5公里,是藏传佛教信仰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内刻有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咩吽),转动一次即相当于诵读一遍经文,信徒认为可积累功德、消除业障。</p> <p class="ql-block">这种信仰实践在拉卜楞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晨光或夕阳下,信徒手持转经筒缓缓前行,口中默念经文,形成赭红色僧袍在人群中闪动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游完拉卜楞寺乘车来到临夏市,没有想到在临夏藏有许多惊喜。</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惊喜,旅游公司通过报名信息发现刘老师生日,导游把生日蛋糕送到旅店。</p> <p class="ql-block">主人看到生日蛋糕还在问是谁在过生日(习惯过阴历),大家的祝福把气氛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记住7月13日临夏祥源宾馆一层园中圆餐厅的美食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第二个惊喜,临夏八坊十三巷夜景如此出镜,如此繁华……</p> <p class="ql-block">品美食逛夜色,不但发现新奇还消食……2025.7.13美好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7月14日早早起床,跟了个猴急的扎西导游,也有好处,到景点游客比较少。人多时,我们已经往景区外走了。</p> <p class="ql-block">坐快艇穿越刘家峡水库大约40分钟来到炳灵寺。</p> <p class="ql-block">快艇内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选取的位置群山环抱,景色宜人、幽静舒适,的确是修行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游客三三两两,好舒爽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历史渊源流长,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也可以称道教圣地,(或哲学圣地)。炳灵寺是藏语‘十万佛洲’之音(十万弥乐佛现灵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有窟龛212个、石雕像694座、壁画1500平方米,最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中原文化石刻占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石窟分别为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p> <p class="ql-block">现存窟龛183个,分为石雕像、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169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规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雕像776躯,其中石像694躯,泥塑82躯,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以及各种菩萨、佛等。</p> <p class="ql-block">石窟悬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悬崖旁边矗立着姊妹峰。</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远眺姊妹峰。</p> <p class="ql-block">姊妹峰凸现</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位于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交汇处,石窟艺术融合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特色,成为研究多民族宗教交流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再见,刘家峡水库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