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中 人鹭情未了 !

刘勇

<p class="ql-block">人、动植物、也许在特定时期一定范围或多或少会遇上某种程度的“绝境”……</p> <p class="ql-block">但是…</p> <p class="ql-block">简阳小白鹭上电视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阳残疾车夫刘绍国和他救养野生小白鹭的故事及近况,今日中午1时将在成都电视台的《中国城市报道》中播出。</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有关刘绍国在沱江边与这只小白鹭的故事已被成都几家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之后,新华社及青岛、吉林等外地外省媒体也纷纷派记者来到简阳市争相报道这件奇闻。成都电视台新闻部的记者对此作了详尽的追踪报道。</p><p class="ql-block"> 据成都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刘勇介绍,现在刘绍国的生活仍然比较艰苦。他和白鹭的故事已成为当地人议论的话题,许多好心人坐了刘绍国拉的三轮车都会多给一些钱用以喂养小白鹭。刘绍国5岁孩子的读书问题也有了眉目。</p><p class="ql-block">2002.12. 8</p><p class="ql-block">图 :刘绍国和他的宝贝白鹭 刘勇 摄</p> <p class="ql-block">他 32岁</p> <p class="ql-block">2002年 32岁的刘绍国与妻子和女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一只放不飞的小白鹭 </p><p class="ql-block"> (导播):简阳的一对残疾夫妇今年(2002年)春天收留了一只受伤的小白鹭。半年多来,夫妇俩曾三次放飞小白鹭,希望它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但小白鹭却又三次飞回到他们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录播):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刘绍国夫妇与这只小白鹭结下的如此深的亲情。</p><p class="ql-block">(同期声:</p><p class="ql-block">。。。(餐馆里)</p><p class="ql-block">它还给你亲热哦。</p><p class="ql-block">答;当然,和我亲热,熟得很。问:和你爱人呢?</p><p class="ql-block">答:一样(熟)》</p><p class="ql-block"> 故事还要从今年4月说起,4月8 号这天,靠租车蹬客三轮的刘绍国在简阳一个街口等客时,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叫卖一只羽毛稀疏有点受伤的幼鸟。刘绍国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白鹭,就想买下它放归自然。当刘绍国正准备付钱时,小男孩认出他就是曾经免费送母亲去医院的刘叔叔,于是硬把小白鹭送给了刘绍国。由于当时小白鹭还不能飞翔,刘绍国便把它带回家,并取名"小白"。每天刘绍国和他有残疾的哑妻都用买来的鲜鱼精心喂养它。一个多月后,看到"小白"羽翼已丰,刘绍国决定放飞"小白",让它回归大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期)。。。。刘绍国。。。。《我就在对面沱江(河)滩上放(飞),它一下就飞起来,我在那儿站着发呆,后来它又转来了,要拢的时候,一飞就飞到我肩上站起,当时,(我)泪水就止不住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刘绍国夫妇更加疼爱这只通人性的白鹭,刘绍国夫妇每月花费近50元钱买小鱼喂养"小白",而他家一月的收入才两百多元。每当刘绍国出去蹬三轮,"小白"总要陪着他。由于"小白"的缘故,有乘客还特意多付一些钱,让刘绍国为"小白"买食物。当然,时间长了,聪明的"小白"也学会了帮助刘绍国收钱的活儿,成了主人的好帮手。</p> <p class="ql-block">  一天,正在大街上营运的刘绍国被警察挡下,警察说白鹭是国家保护动物要将其放飞。</p><p class="ql-block">(同期声:刘绍国</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想,我把你放不飞,如果他们(警察)能把你放飞,也是一件好事。我就骑起三轮车走了,等到晚上收工回去,嘿!它已经落屋(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刘绍国与小白鹭的故事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有人甚至要出数千元买下"小白",但夫妻俩却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同期声:刘绍国。。。。。</p><p class="ql-block">《最初我喂它时,他们说:你一个蹬烂三轮的,你还喂鸟,好象不配盘,我的想法是,我并不是喂来供自己私有、观赏,我的目的是把它喂来能够起飞,能够回归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组人移情于鸟,鸟寄情于人的画卷让我们想起了先秦哲学家的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海边有一个人与海鸥为友,每天早上他都与鸟儿同玩。到他身边的海鸥聚集了几百只,一天,他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和你一起玩耍,你去捉些鸟给我也玩玩,第二天早晨,当再到海岸时,鸟儿们飞向远处,就不再接近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字幕:(《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后)其父欲取来玩。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台报道。</p><p class="ql-block">另:32岁的刘绍国脚有残疾,而他的妻子只能听到声音,却说不出话(聋哑残疾),一家人就靠他在简阳租车蹬客三轮挣钱。</p> <p class="ql-block">对“一只孤鸟与残疾人夫妇”真情故事报道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第一,先用大量素材,自然的镜头,展示残疾人夫妇与小白鹭的纯真,自然而且多趣的细节场面。</p><p class="ql-block"> 第二,在以上基础上点出“忘机”两相无猜,“忘机”的典故。简洁叙述这个典故,形成有深度的哲学的高度。指出,害人碍物之心不可有,破坏自然不可为。</p><p class="ql-block"> 宋代哲人倡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这个成语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第三。转笔总结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真正的自然和谐与共荣。追求万物生荣、共同发展的美好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标题:</p><p class="ql-block"> 1. 相怜相亲 人鸟情 </p><p class="ql-block"> 2. 残疾夫妻予与小白鹭的真情故事。 </p><p class="ql-block"> 3. 孤鸟与简阳残疾人夫妻</p><p class="ql-block"> 4. 知恩图报白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移情于鸟,鸟寄情于人。人鸟的心灵相通,就是人与自然的相通。也能启发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庄子——“忘机”)。人行水边,见欧鸟甚乐,心喜之,且近之。鸥鸟近人,相嬉戏快乐;又一日,人思欲捕鸟囚家,再往江边,鸥鸟从此远飞不即。(量子有纠缠,鸟之心灵有超感!)</p><p class="ql-block"> 这里深蕴有机心和忘机心的关系。古人的忘机——机:机心——用四川话说就是:不要“起打猫儿心肠”、“打板儿心肠”,人鸟和谐即可一起耍!</p> <p class="ql-block">知恩图报白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阳市残疾青年刘绍国今年4月,在街上救下一只幼小的白鹭。经过他的精心养护,白鹭逐渐适应了与人相处的生活,几次放飞大自然它都不愿离去。半年多来,他们相依相伴。白天,刘绍国出门蹬三轮就将它放在车龙头上,它会大大方方地帮着主人收钱、看车。晚上,它又帮着主人看家捉老鼠。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人鸟情缘,演绎出一段人鸟相伴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1、每天早晨,白鹭都要飞到刘绍国手上与他亲亲嘴。</p> <p class="ql-block">图2.</p><p class="ql-block">无论天寒地冻,白鹭总跟着刘少国出门谋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3.</p><p class="ql-block">多次放飞,小白鹭都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标题:</p><p class="ql-block">放不飞的小白鹭之 二 </p><p class="ql-block">——这只鸬鹚的悲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成都电视台成《视新闻》播出简阳残疾人刘绍国夫妇收养并三度放飞伤愈后一只小白鹭故事之后,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转载转播,来自青岛、吉林的观众和读者都给他们寄去了鼓励的信件。日前,记者来到简阳回访,回访快结束时,记者偶然拍到让人多少有些“惊愕”的一组镜头 !</p><p class="ql-block"> 录:刘绍国夫妇是(2002 年?)4月18日在简阳一市场上买下(救助)这只受伤的小白鹭的,他们为小白鹭养好伤后作了三次努力,要把白鹭放回大自然,但小白鹭却对他们一家依依不舍。如今,他们已经组成了独特的其乐融融的一个全新家庭。</p><p class="ql-block"> 当记者当天中午又来到简阳时,一群刚放学的小学生从正从在等客的人力三轮车夫刘绍国身边经过,孩子们围住鸟儿问长问短。(现场同期声……)</p><p class="ql-block"> 据刘绍国介绍,搭乘过三轮车的客人,有时他们还会回头向小鸟捐出买鸟食的钱。刘绍国说,《成视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很多媒体先后采访过他,他本人受到极大鼓励,甚至还有人写信对他们夫妇关爱小生命的行动表达敬佩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同期声:刘绍国:[自从这只白鹭(在成视新闻中)报道播出,好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专程赶来捐钱给小白鹭买鱼吃的]。他本人在当地也快成“名人”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结束采访前,刘绍国邀请记者到当地公园参观,公园门票处的售票员一下子就认出了刘绍国。</p><p class="ql-block">。。。同期声:公园售票员:[你是我们简阳的新闻人物,帅小伙子哦,我们把简阳新闻都贴到我这墙上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公园后,河岸边一只翅膀受伤的鸬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这位居民介绍,这只鸬鹚是一位渔夫养的,因为在捕鱼时它老与其它伙伴抢鱼,被主人打伤的。鸬鹚翅膀上的淤血清晰可辨(給 特写镜头)。如今,主人把它留在河岸边,没再带它去抓鱼,孤零零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同在简阳,同是鸟类,同于沱江边,这两只以河鱼为生的水鸟却遭遇了完全不同的命运!两组镜头对比形成巨大反差,难道不该引起您我的深思吗?</p><p class="ql-block"> 热爱大自然的刘绍国夫妇,他们爱鸟的行动让人感动,但他们又能挽救多少鸟儿?</p><p class="ql-block"> 也许 ,刘绍国夫妇不应该只是一个爱鸟的象征,但愿它能成为人们关注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小标志。</p><p class="ql-block">记者:刘勇,邓仲仪,牟勇</p><p class="ql-block">摄像:</p><p class="ql-block">录像带:已无</p><p class="ql-block">有效时长:148秒</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川省简阳市青年刘绍国在城郊沱江河畔放飞小白鹭,但小白鹭却始终不愿离开。这只白鹭是刘绍国2002 年 4 月领养的,虽然他一直想把它放归大自然,但人鸟之情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摄</p><p class="ql-block">2003年1月7日 星期二 第六版</p> <p class="ql-block">三轮车夫刘绍国与一只白鹭的传奇故事,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只要刘绍国蹬着三轮车奔驰在简阳大街小巷,人们就会看见,那只与他形影相随的白鹭总会很安详地站在他的肩头或三轮车上,这成了简阳城里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月, 就在人民日报报道这则新闻后不久,中央电视台某栏目记者致电成都电视台,希望确认刘绍国夫妇收养的小白鹭是否仍“未能成功”放飞,并计划前往拍摄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t; 然而,时机稍晚了一步!就在我们紧急联系刘绍国的同时,传来了最新消息:这只已基本性成熟的小白鹭,在他们最近一次河岸放飞中,终于“成功”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结果的戏剧性与“完美错过”:**</p><p class="ql-block"> * 这个结局极具戏剧性。央视记者的关注恰恰发生在小白鹭成功放飞后的临界点,构成了一种“完美错过”。这种巧合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点,充满了生活本身的偶然性和幽默感。</p><p class="ql-block"> * 对记者而言,是“遗憾”——错过了一个有新闻时效性和故事性的拍摄机会。对刘绍国夫妇和小白鹭而言,却是“圆满”——救助与放归自然的终极目标达成。这种视角的差异本身就值得玩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p><p class="ql-block"> * 文中“没成功”与“成功”的引号使用巧妙。之前的“没成功”,可能包含了人为干预(如担心其生存能力不足而召回)的因素,并非真正的失败尝试,而是负责任的过程。最终的“成功”,则标志着小白鹭真正具备了独立生存能力,回归自然链条。这体现了救助工作的科学性和耐心。</p><p class="ql-block"> * 引申思考:在野生动物救助领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最终放归自然,还是过程中的每一次精心照料和尝试?答案往往是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基础。暂时的“不成功”是常态,是成功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媒体报道的双刃剑与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 媒体报道(人民日报)放大了事件影响力,引来了更高层级媒体(央视)的关注。这本身是对刘绍国夫妇善举的肯定,也提高了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p><p class="ql-block"> * 然而,**自然有其不可预测的节奏**。小白鹭不会等待摄像机就位才展翅高飞。这个“错过”生动地说明:**保护行动的核心是动物本身及其福祉,而非媒体的记录。** 自然界的“成功”不以人类的拍摄计划为转移。媒体的“遗憾”恰恰衬托出放归真正的成功——动物不再需要人类干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联想扩展:生命历程与放手之爱**</p><p class="ql-block"> * **成长的必然性:** 小白鹭从被救助到“基本性成熟”,是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它的成功放飞,象征着生命周期的自然延续和新阶段的开始。这提醒我们,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人类教养子女,**成长的目标最终指向独立**。适时、恰当地“放手”(放飞),是更深沉的爱与责任。</p><p class="ql-block"> * **救助的意义在于“不再需要救助”:** 成功的救助不是永久占有,而是帮助个体恢复能力,最终回归其应有的位置(自然或社会)。刘绍国夫妇的故事最美之处,不在于他们长期拥有这只白鹭,而在于他们最终成功地让它“不再需要他们”。</p><p class="ql-block"> * **“缺席”的报道价值:** 虽然央视错过了拍摄放飞瞬间,但这个故事本身(包括这个“错过”)依然具有报道价值。它可以讲述:救助的艰辛过程、人与动物建立的特殊情感、放归的喜悦与不舍、自然规律的不可控性、以及“成功”定义的多元性。报道的焦点可以从“现场”转向“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文本简洁流畅,戏剧性很强,核心信息和情感基调(欣慰中带一丝小遗憾)兼备。后续结果(成功放飞但错过拍摄)本身就是一个富含哲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生动诠释了野生动物救助的终极目标是回归自然,而非成为焦点;揭示了自然规律优先于人类计划;并深刻体现了成长、独立与适时放手这一普适的生命主题。** 这个“错过”的结局,恰恰是对刘绍国夫妇长期付出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最高褒奖——他们的“成功”,让后续的报道变得不再必要,这才是最圆满的句号。它促使我们思考:真正的善举,其价值往往在于成就对象本身,而非外界的关注与记录。</p> <p class="ql-block">  刘绍国与小白鹭“小白”的故事,是一曲超越时空的人性赞歌,也是一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寓言。它用最朴素无华的方式,诠释了“忘机”的智慧与“民胞物与”的胸怀,闪耀着永恒的人性光辉和生态智慧。在倡导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今天,重温这个故事,不仅能让我们感受温暖,更能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和谐始于内心无求的善意,始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守护。它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感人的往事,更在于为当下和未来提供了一面映照人性、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明镜。</p> <p class="ql-block">标题:</p><p class="ql-block">**简阳小白鹭“飞”上荧屏!</p><p class="ql-block">残疾车夫与白鹭的不了情今日亮相!</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 简阳残疾三轮车夫刘绍国与一只野生小白鹭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及最新近况,将于今日(2002年12月8日)中午1点在成都电视台《中国城市报道》栏目温情播出。</p><p class="ql-block"> 近日,刘绍国在沱江边救助并抚养小白鹭的故事,经成都多家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这股暖流更吸引了新华社及青岛、吉林等外地媒体记者纷至沓来,聚焦简阳这桩人与自然的奇缘。成都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追踪报道。</p><p class="ql-block"> 据成都台记者刘勇介绍,刘绍国目前生活依然清贫。他与白鹭的故事已成为当地美谈,许多好心乘客乘坐他的三轮车后,都会特意多付一些车费,用以支持他喂养小白鹭。令人欣慰的是,刘绍国5岁孩子的读书问题也终于有了着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刘绍国和他的宝贝小白鹭 (刘勇 摄)**</p><p class="ql-block">**(电视报道文稿):**</p><p class="ql-block">**【导播】:** 今年春天,简阳一对残疾夫妇收留了一只受伤的小白鹭。半年多来,夫妇俩三次尝试放飞,祈盼它重返自然怀抱,小白鹭却三次振翅飞回他们的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录播】:** 若非亲眼所见,实难想象刘绍国夫妇与这只小白鹭之间,竟结下了如此深厚的亲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t; **(同期声 - 餐馆内):**</p><p class="ql-block">&gt; (旁白):它还给你亲热哦。</p><p class="ql-block">&gt; (刘绍国):当然,和我亲热,熟得很。</p><p class="ql-block">&gt; (问):和你爱人呢?</p><p class="ql-block">&gt; (刘绍国):一样(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始于今年4月8日。靠蹬客三轮谋生的刘绍国在街口等客时,偶遇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叫卖一只羽毛稀疏、略显受伤的幼鸟。刘绍国认出那是国家保护动物白鹭,当即决定买下放生。就在他准备付钱时,男孩认出了这位曾免费送他母亲去医院的“刘叔叔”,执意将小白鹭送给了他。见小白鹭羽翼未丰,无法飞翔,刘绍国便将其带回家中,取名“小白”。此后,刘绍国和他身患残疾的聋哑妻子,每日精心采买鲜鱼喂养“小白”。一个多月后,见“小白”羽翼渐丰,刘绍国决定将它放归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t; **(同期声 - 刘绍国):**</p><p class="ql-block">&gt; “我就在对面沱江(河)滩上放(飞),它一下就飞起来,我在那儿站着发呆...后来它又转来了,要拢的时候,一飞就飞到我肩上站起。当时,(我)泪水就止不住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归巢”,让夫妇俩更加珍爱这只通人性的白鹭。尽管全家月收入仅两百余元,他们仍坚持每月花费近50元为“小白”购买小鱼。每当刘绍国外出蹬车,“小白”必相伴左右。许多乘客得知原委,常特意多付车资,嘱托刘绍国为“小白”添食。久而久之,聪慧的“小白”竟学会了帮主人“收钱”,成了得力的好帮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一次街头营运时,警察因白鹭是国家保护动物而拦下刘绍国,要求将其放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t; **(同期声 - 刘绍国):**</p><p class="ql-block">&gt; “当时我想,我把你放不飞,如果他们(警察)能把你放飞,也是一件好事。我就骑起三轮车走了...等到晚上收工回去,嘿!它已经落屋(回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绍国与小白鹭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甚至有人愿出数千元高价购买“小白”,都被夫妇俩婉言拒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t; **(同期声 - 刘绍国):**</p><p class="ql-block">&gt; “最初我喂它时,他们说:‘你一个蹬烂三轮的,你还喂鸟,好象不配盘。’我的想法是,我并不是喂来供自己私有、观赏,我的目的是把它喂来能够起飞,能够回归大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幅人鸟情深、相依相守的画卷,令人不禁想起先秦哲人列子笔下那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海边有人与鸥鸟为友,群鸥日日前来嬉戏。其父欲捉鸥鸟取乐,命他捕捉。次日,鸥鸟便只在空中盘旋,不再落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t; **字幕:**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台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说明):** 32岁的刘绍国脚有残疾,妻子是聋哑人,全家生计仅靠他在简阳租车蹬客三轮维系。</p> <p class="ql-block">**对报道思路的简评与修改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第一,先用大量素材,自然的镜头,展示残疾人夫妇与小白鹭的纯真,自然而且多趣的细节场面。”**</p><p class="ql-block"> * **简评:** 这是报道的核心和基础,原文做得很好。通过“餐馆亲热”、“沱江放飞泪目”、“三轮陪伴”、“帮忙收钱”、“警察放飞后归巢”等真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生动展现了人鸟之间超越物种的深厚情感和信任。这些镜头极具感染力,是故事打动人心最根本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 **建议:** 在剪辑或文字描述中,可进一步强化这些细节的“自然感”和“趣味性”,避免过度煽情,让事实本身说话。例如,重点突出“小白”站在刘绍国肩上、跟随三轮车、以及“收钱”等独特行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第二,在以上基础上点出‘忘机’两相无猜,‘忘机’的典故。简洁叙述这个典故,形成有深度的哲学的高度。指出,害人碍物之心不可有,破坏自然不可为。宋代哲人倡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这个成语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 **简评:** 引入“忘机”和“民胞物与”的哲学概念,是升华主题的关键一步。原文巧妙地运用了《列子》的寓言(“鸥鹭忘机”的典故来源),并联系到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将个人善行提升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高度,赋予报道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普世价值。</p><p class="ql-block"> * **建议:**</p><p class="ql-block"> * **“忘机”的运用:** 在引用《列子》寓言后,可以更明确地点出“忘机”二字(如:“这正是‘鸥鹭忘机’的生动写照——唯有去除机心算计,以纯粹无求的善意相待,才能赢得自然的信任与亲近。”)。</p><p class="ql-block"> * **“民胞物与”的融入:** 在阐述刘绍国夫妇行为的普世意义时,自然引出“民胞物与”:“刘绍国夫妇对‘小白’的无私付出,正是‘民胞物与’精神的朴素践行——视万物为我们的同伴,以仁爱之心相待。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构建和谐生态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 **避免说教:** 哲学高度的提升应自然流畅,是对感人事实的总结和升华,而非生硬的说教。原文通过寓言对比和同期声(刘绍国拒绝出售“小白”时的话)来体现,效果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第三。转笔总结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真正的自然和谐与共荣。追求万物生荣、共同发展的美好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 * **简评:** 这是报道的最终落脚点。在展示了感人事迹和哲学思考后,清晰地指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宏大而永恒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 **建议:** 总结部分应简洁有力,呼应前面的细节和哲学思考。可以强调刘绍国夫妇行为所体现的“和谐”本质:不是单方面的施舍或控制,而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和相互陪伴基础上的共生关系。点明这种朴素关系对构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美好生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修改后的报道思路:**</p><p class="ql-block">&gt; **基础:** 以大量真实、自然、充满生活情趣的镜头/细节(如:日常喂养、亲密互动、放飞回归、三轮相伴、帮忙“收钱”、婉拒高价购买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刘绍国夫妇(特别是作为底层残疾人的不易)与小白鹭之间超越物种的深厚情感和绝对信任。</p><p class="ql-block">&gt; **升华:** 由这感人至深的人鸟真情,自然联想到《列子》中“鸥鹭忘机”的寓言,点明“唯有摒弃功利机心,以赤诚无求之心相待,方能赢得自然的信任与亲近”的哲理(“忘机”)。进而,将刘绍国夫妇的行为,升华至张载“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视天地万物为同胞伙伴,以仁爱之心善待一切生命。</p><p class="ql-block">&gt; **总结:** 最终落脚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刘绍国与“小白”的故事,是这种和谐最朴素也最动人的诠释:它超越了物种、身份和能力的界限,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与陪伴之上。这不仅是个人善举的闪光,更是对构建“万物生荣、共同发展”美好生态环境最真挚的呼唤与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往报道的现实意义及扩展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2002年的报道,其价值历久弥新,在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人性光辉的永恒灯塔:** 刘绍国夫妇身处社会底层,生活困顿,自身残疾,却对一只受伤的野生小鸟倾注了超越自身能力的关爱与责任。这种在困苦中依然闪耀的善良、无私与坚韧,是穿越时空的人性光辉,永远能触动人心,温暖社会,具有永恒的道德感召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寓言:** 故事完美诠释了何谓“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 **“小白”三次飞回:** 印证了动物对纯粹善意的感知与依恋,揭示了信任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 **刘绍国的初心与坚持:** “喂来能够起飞,能够回归大自然”的朴素愿望,以及拒绝出售的举动,体现了对野生动物天性的尊重和对“保护”本质的理解(不是占有,而是助其回归自然)。这与现代动物保护伦理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 * **《列子》寓言的警示:** 时刻提醒人类,任何功利性的、企图控制或利用自然的“机心”,都会破坏这份珍贵的信任与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民胞物与”的生动实践:**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愈发珍贵。刘绍国夫妇视“小白”如家人,倾其所有照料的行为,正是这种“视万物为伙伴”的博爱精神的草根体现。它启示我们,生态保护并非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始于身边、始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特殊群体与自然的特殊联结:** 报道主角是残疾人。他们的善行打破了某些刻板印象,展现了特殊群体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这种联结有时因其纯粹性(较少受到世俗功利干扰)而显得更加动人,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社区温情与社会互助的样本:** 故事中,乘客得知情况后多付车费、孩子读书问题得到解决等细节,展现了社区邻里的温情和社会互助的力量。它提示我们,个体的善举能激发社会的善意,形成良性的互助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扩展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后传”追踪:**</p><p class="ql-block"> * 尝试寻找当事人(刘绍国夫妇、孩子、“小白”的最终归宿?)了解故事的后续发展。他们现在生活如何?“小白”的故事对他们的人生有何影响?孩子是否继承了这份对自然的爱?这能赋予故事更完整的生命力和现实延续性。</p><p class="ql-block"> * 了解当年那些被感动的乘客、邻居,以及提供帮助的人士,他们的回忆和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生态保护的微观视角:**</p><p class="ql-block"> * 联系简阳当地或沱江流域当前的生态环境和鸟类保护现状。刘绍国的故事对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 探讨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通市民如何像刘绍国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对野生动物的关爱与保护(如科学救助、不干扰、举报非法行为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民胞物与”的现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 将刘绍国的故事置于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讨论。如何将这种源于草根的、朴素的“民胞物与”情感,升华为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行动?</p><p class="ql-block"> * 对比当下一些破坏生态、虐待动物的行为,凸显刘绍国故事所代表价值观的宝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特殊群体与公益:**</p><p class="ql-block"> * 关注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环保、动物保护等公益事业中的参与和贡献,打破偏见,展现他们的价值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 * 这个故事是绝佳的生命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素材。可以探讨如何将其引入中小学教材或课外读物,培养下一代的仁爱之心和生态意识。</p> <p class="ql-block">日记或回忆录,也许可信度不同。任何人,写回忆录多少会以当下的需要取舍过去,甚至重构过去。宁信日记,少信回忆?…[嘿哈]</p> <p class="ql-block">刘勇 拍摄 存档 抵挡“绝境”的一段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