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颂

平易近人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她好似黄河母亲的女儿奔西北而去。她波涛汹涌,风起云涌,沧桑变幻,多元文化汇流,在这里发生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锻造了多少民族英雄,铸就了多少巨贾富商,激发了多少文人骚客的热情与悲凉。这些不朽传奇,彰显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西走廊似如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依祁连北沙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起黄河乌鞘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部尽头千佛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马驰骋烽烟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干戈终日互争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武大略授汉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骞凿空出西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创建华夏欧亚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商旅文武皆出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流往来似蛟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丝路文明谱新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君不见,河西走廊门户今安在?</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古城媪围架索桥,乌鞘雪落六月天,黄河东流君不留!</p> <p class="ql-block">  君不见,凉州城里不夜天,夜夜诗篇飞长安!!</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酒泉甘冽御醇香,沃野千里张臂掖,嘉峪关楼春风吹。</p><p class="ql-block"> 君不闻,敦煌郡里不辞行,西出阳关故人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备注:</b><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主要涉及甘肃省武威市、白银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为武威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 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10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发展定位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国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外文名The Hexi Corridor行政区划所属地区,地理位置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面积约 400000 km气候类型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人口数量440.24 万(截至2020年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著名景点有敦煌石窟、天梯山石窟、嘉峪关、张掖丹霞、白塔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机场有嘉峪关机场,金昌机场,敦煌机场等。火车站有武威站,武威南站,酒泉南站,嘉峪关南站,张掖西站等。地质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的形成时间约在2亿多年前。在缓慢的地壳运动中,河西走廊周边的祁连山、天山和昆仑山渐渐隆起。约在8000万年前,经过两次天崩地裂的造山运动,出现了许多奇峰怪岭。此时,古地中海的暖流吹拂着河西走廊大地,这里四季如春,植物茂密,呈现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大约到了4000万年前,由于另一座巨峰——喜马拉雅山的缓缓隆起。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带动了祁连山的大幅度隆升,使河西走廊一带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物和冲积物。这一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于,印度洋暖流的通道被喜马拉雅巨大的山体所阻隔,使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这里。而来自北极的寒流却肆虐而下,横扫千里。由此,使整个河西走廊的气候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约5000年前河西走廊就有人类活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看,约在4000年前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河西走廊历史上,建置的出现是在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从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开始,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武威、张掖各辖10县,酒泉辖9县,敦煌辖6县,共计35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一举击败匈奴,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汉王朝将这里作为向西发展的根据地,通过推行“移民实边”“徙民屯垦”等政策,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经营。经过本地各族民众与中原移民的艰辛努力,河西走廊在发展绿洲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将秦长城从临洮修到了敦煌以西,并在阳关和玉门关设立了两个军事关隘,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为强化统一管理,汉在这里实行军事屯田,推行军农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河西四郡的建立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设13州,各州设一刺史,史称“十三刺史部”。河西走廊属凉州刺史部管辖。东汉时,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赋予地方官以较大的权力。在郡之上又设立起了州一级地方政权,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由此,将实行了400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凉州辖10个郡,99县和2个属国。河西走廊设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另外,新增设了两个属国。一个是张掖属国,在今张掖市的东北面;另一个是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属国在政区级别上相当于郡,地方长官称都尉。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在河西置雍州(州治姑臧),撤销凉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