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听老干部们闲谈仙游龙华寺的风姿,那些关于古刹、双塔与千年故事的片段,像颗种子在心里落了地。2025年7月14日,趁着闽中难得的凉爽天气,我驱车从泉州出发,原以为要绕道莆田,却意外发现经罗溪:虹山乡一带的山路可直达龙华镇,沿途翠色连绵,倒省了不少周折。</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双塔立处见初心</p> <p class="ql-block">入龙华寺时,最先撞入眼帘的不是山门,而是寺前那对并肩而立的报恩双塔。八角五层的仿阁楼式塔身,竟是用不规则的鹅卵石砌就,阳光斜照时,石缝间漏下的光影如同时光的密码。这对空心塔建于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要早百年。同为双塔,开元寺的花岗岩塔身精雕细琢,是闽地石雕艺术的巅峰;而龙华寺的双塔却带着山野的粗犷,鹅卵石的天然肌理让每一层都像堆叠的时光,风一吹,仿佛能听见北宋工匠砌石时的吆喝。</p> <p class="ql-block">绕塔而行,发现记载着孝子郭勇为报母病痊愈之恩建塔的故事。砖石无言,却把“孝”字刻进了千年岁月。龙华寺的历史更可追溯至隋大业年间(605-617),江苏比丘在此结庐,因双龙护持、莲台显现而得名“双龙寺”,后历经千年兴废,竟出了五代国师,“江南第一名刹”的美誉并非虚言。</p> <p class="ql-block">穿过刻着“龙华禅寺”的木牌坊,大雄宝殿的香火里飘着檀香,东西两侧的钟楼鼓楼遥遥相对,禅院与祖师殿层层递进,深处竟藏着一间画院,仙游画家李耕在中国遐迩名闻,禅院里的画院都是仙游名画家的作品。龙华寺门口挂着的“仙游县佛教协会”牌匾旁,龙华镇离仙游县城只有5公里,协会设这里合理也体现了龙华寺在仙游佛教界的地位。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古刹的方丈竟是福建省佛教界有名的宏玉法师,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方丈,她的禅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兰草,与寺外的双塔一样,透着坚韧而温润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仙门寺:山间梵音共道韵</p> <p class="ql-block">在龙华镇吃仙游名小吃炸海蛎饼时,摊主小伙子指着远山说:“五公里外的仙门寺更妙,去看看?”顺着他指的方向,车窗外的平原渐渐起了丘陵,转过一道山弯,仙门寺的山门竟藏在浓荫里。</p> <p class="ql-block">与龙华寺的平地格局不同,仙门寺沿着山势层层攀升。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始建的寺庙,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修缮,三万多平方米的殿宇藏在飞瀑流泉间。从仙鹤洞拾级而上,青苔漫过石阶,绿树遮断暑气,耳畔只有水声与鸟鸣。同行的香客说,这里有“仙门十八景”,化鹤洞的钟乳石似有鹤影,仙井洞的清泉常年不涸,最妙的是站在观景台俯瞰,红墙黄瓦从山脚铺到山腰,像一幅立体的《江山寺图》。</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独特的莫过于穿过“仙景洞”。前殿供奉着南极仙翁与何仙姑,后殿却立着释迦牟尼像,道教的飘逸与佛教的庄严在此相融。墙上嵌着赵朴初先生的题字:“道佛相安,天下奇观”。原来这里最早是仙家修炼处,后来佛道信众竟不约而同在此建殿,千年来相安无事。这种包容,比山间的瀑布更令人心折。</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已近黄昏,驱车往仙游县城八二五街,却在车水马龙中拐进了“方荟园”购物中心。晚风里飘着卤面的香气,想起白日里的双塔与山瀑,忽然觉得仙游的妙处正在于此——千年古刹与市井烟火只隔数里,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鲜活,从来都挨得很近。</p> <p class="ql-block">归途路过龙华镇,暮色中的报恩双塔已亮起轮廓灯。这一天的行程,像翻开两本厚重的书:龙华寺的塔砖写着“孝”与“史”,仙门寺的山风唱着“和”与“容”。它们或许没有闽南泉州开元寺、闽中莆田广化寺的盛名,却在闽中的群山里,守着最本真的初心。或许下次再来,该带着笔墨,在报恩双塔下画一幅鹅卵石的年轮,在仙门寺的瀑布边,听一听道佛共吟的天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