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桥梁之美

冯古北

<p class="ql-block">早有所闻,北京颐和园里汇集了30多座古桥,且千姿百态,雕饰华美。1984年和2009年两次造访颐和园,虽曾领略过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的风采,但俗人一个,还是把关注点放在皇家殿廊。免不了要去攀万寿山俯瞰昆明湖,登佛香阁膜拜千手观音像,走一趟700多米的长廊,入仁寿殿观几代皇帝以及慈禧太后临朝的龙座。</p> <p class="ql-block">今夏进京,参加完女儿北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便于次日专程赶往颐和园,只为细品昆明湖上的一座座古桥,煞有介事地真有点把自己当作“桥梁专家”。</p> <p class="ql-block">下榻在颐和园内的安缦酒店,早晨六点多就能便捷地从一个隐秘的小门入园。</p> <p class="ql-block">昨夜的一场大雨,驱散了京城持续高温后的热浪,今晨又骤然开晴,分明是老天的眷顾,让我们能惬意地拍摄颐和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又见十七孔桥,它名列颐和园桥梁之首,不仅是因为体量最大,长达150多米,由17个连续石拱劵组成,也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若置身桥的北侧,左顾右盼便能发现,静卧湖面的长虹与耸立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南北呼应相映成辉。而从桥的南面或西面眺望,则会欣赏到颐和园最经典的画面:十七孔桥与佛香阁联袂同框,湖光山色映桥阁。难怪十七孔桥被誉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宏阔的昆明湖上,十七孔桥并不显得雄伟,成排的拱劵犹如一串细长的白色珠链悬于水上,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随着脚步临近,十七个石孔渐渐变得清晰高大,之所以建造十七孔,是因为彰显九五至尊,无论从左右数起,主孔皆为最大个数值——九,皇权的至高无上渗透在园林景观的每一处细节,足以为证。</p> <p class="ql-block">然而,若以“桥梁专家”挑剔的眼光审视,这座号称中国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石拱桥,不过是带着皇家的光环而受人瞩目罢了,论其构造却没多少可圈可点之处,因为类似的石拱桥屡见不鲜。1750年乾隆皇帝下令建造清漪园时(后由慈禧太后修复改名为颐和园),石拱桥的建造技艺已经十分成熟,经典的作品层出不穷:早在1200年前的唐朝(816至819年间)苏州大运河上就诞生了五十三孔的石拱桥,北京城郊的卢沟桥虽为十一孔石拱桥,却也在800多年前的(1189至1192年间)金代已建成,从外形的相似度猜测,十七孔桥很有可能借鉴甚至模仿了卢沟桥。即使是后期清朝道光年间扩建成十七孔的云南建水双龙桥,也因在桥的中跨增盖了一座飞檐翘角的城楼,而比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显得壮观。</p> <p class="ql-block">所以,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力求非凡便在附加装饰上大做文章:桥端四角分别有石雕的大异兽镇守,桥栏上544个望柱头是形态各异的小石狮,皇家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将桥身雕琢得如同裹上一件锦绣的袍服,彰显出皇家的气派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桥栏上的纹饰饱经风霜虽已黯淡无光,但仿佛仍不甘寂寞地争相述说着昨日的荣宠,而那两队排列整齐的石狮子,分明就像沉默的臣子叩拜在天子脚下,恭敬如初。</p> <p class="ql-block">晨风拂面,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自驾一艘电动船,向着最南端的绣漪桥直驶而去,当年乾隆皇帝从紫禁城出发,乘坐龙船沿水路正是由此进入昆明湖,所以绣漪桥享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这座单孔石桥虽不大,但高拱便于御船通行,大于半圆的拱劵曲线格外优美,配上汉白玉的桥栏及其精致的雕饰,平添了许多贵气,还有乾隆的御笔题词镌刻于桥,雕栏玉砌的形容词仿佛就是由它而来。</p> <p class="ql-block">进入昆明湖的龙船想必会沿着西堤由南向北而行,享受堤上一座座“浓妆艳抹”的亭桥列队恭迎。说它们浓妆艳抹,是因为毫不起眼的小石桥上加盖了中国传统古建筑最经典的飞檐翘角,红色的立柱、彩绘的檐仿,放射出浓烈的珠光宝气。</p><p class="ql-block">‍因西堤的垂柳而得名的柳桥‌,取意于白居易的诗句“柳桥晴有絮”,明明是一座极普通的五跨石桥,得益于四角重檐歇山顶的加持,造型立刻变得别致而华贵。</p> <p class="ql-block">随后的练桥,名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单孔的桥体更小更简单,同样也建造了亭子,只不过二重檐歇山顶为方形的。</p> <p class="ql-block">相邻不远的镜桥,桥名源自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桥体与练桥相同为单跨梁桥,区别在于亭子的形式为八角重檐亭,亭桥合一,倒映湖面如双镜相合。</p> <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西堤上的几座石桥,桥体结构简单,极为普通,与乡野随处可见的农桥无甚区别,全然仰仗一个个华丽的亭子吸人眼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堤上唯一没盖亭子的无名石桥</span></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哪曾想,桥梁也能靠包装!却免不了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打着桥梁的旗号,实则将各式亭台楼阁点缀于湖面堤上,以满足乾隆皇帝的视觉享受和附庸风雅的秉性。古往今来,为使龙心大悦,献媚之举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总有人为此费尽心机!</p> <p class="ql-block">偏居西北角的玉带桥,是皇帝坐船前往玉泉山的咽喉,它与绣漪桥属一对姐妹桥,不仅都是出入口,外形也相同,形似半环,弯拱如玉,因此获得了“玉带桥”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其桥身未见繁复的纹饰,素朴中倒显出几分清高之气。它似不愿随波逐流,以一道素淡而孤寂的倒影,仿佛在骄傲地自证:桥之为桥,本只为渡人涉水,何须过多累赘?话确有理,但出自于玉带桥多少有些矫情,殊不知,若非诞生于皇家园林的高贵血统,仅凭这世上并不少见的身姿,怎会闻名遐迩招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日头渐高,游人蜂拥入园,喧哗声浪从桥上阵阵传来,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游船在湖面跳跃。当人们兴致盎然地游览颐和园的绮丽景色,往往着迷于形态万千雕饰华美的亭台楼阁,以及皇家印记鲜明的历史文化,很少有人会像“桥梁专家”一样去考察一座座桥梁的构造及技术含量。是的,桥梁在这个美轮美奂的场景里只是充当了道具,装饰性和观赏性远远超过了功能性和实用性。或者说,囿于皇家苑囿的桥梁,其功用早已昭然发生更迭,与那公园里的盆景摆设一样只为供人赏心悦目,甚至不需要了解它的细节特性!</p> <p class="ql-block">小船在微澜中荡漾,目之所及的一座座桥梁在摇晃的视野里不断地扭曲变形,思绪也随之澎湃。自人类建造桥梁开始,就把“渡人涉水,联通彼岸”的灵魂注入了坚固的桥墩,无论桥墩上铺设的是木板或石块,还是后来的钢筋混凝土或钢箱梁,始终承载着造福天下苍生的使命,它背负着人们希望的脚步,水乡和大山变得不再孤独,向往之地也不再望而不及。不知始于何时,原有的桥梁之魂被悄悄地掏走,空留的皮囊被当作审美的载体,恰如此处的皇家园林,刻意建造的一座座桥梁,几乎无一属通达之必需,纯粹是山水间的玲珑点缀,为天子的目光铺设一道美丽的风景。见仁见智之下,很难界定此举是对桥梁本质的背叛,还是对桥梁功能的额外拓展。</p> <p class="ql-block">数智化时代,万事可求教解惑于AI。我与DeepSeek开始对话,输入观点:颐和园里的桥梁已沦为装点园林献媚皇上的工具,不料手机屏幕上立刻跳跃出更加犀利的文字令人咂舌:“皇家园林里的桥,在奢华装饰的帷幕下,早已失却了渡人涉水、通达彼岸的灵魂。它们只是跪伏在权力脚下的石雕,以一身珠光宝气,映照着皇权的煊赫与历史的荒凉。桥下流水汤汤,流不尽匠人的血汗;桥上雕龙栩栩,道不完的终究是——那被金玉裹住的寂寞,以及桥拱之下,被纹饰吞没的、原本属于桥的简单灵魂。”</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语更是触目惊心:“权利美学下的桥梁,终是跪着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好一个“权利美学”,多么新奇而尖锐的用词,感叹一下在“权利美学”下何止诞生了异化的桥梁,还有多少跪着的人与事?</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已经回归为百姓的乐园,点缀昆明湖的一座座桥梁,成为游人赏心悦目中的一道历史痕迹,莫衷一是的评判褒贬皆是徒劳的。</p> <p class="ql-block">任何的存在,都不乏合理性,失去“灵魂”的桥还是桥,或许,原本的灵魂已随它的功能一起发生了改变,“桥梁专家”们不必再苛求。造桥的思路早就与时俱进不断扩展,从渡人涉水到跨越山谷,从城市高架到高楼连廊,君不见:越来越多奇形百怪的园林桥、景观桥频频亮相于各种景区或公园,只为博人眼球,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桥梁显然不能混为一谈。也罢,不管它们的功能如何延伸或变化,只要能为社会民生提供有益的价值就好!哪怕是情绪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