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热天的40度高温,我走进了西安博物院。外面是热浪滚滚,一进门却仿佛穿越千年,清凉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西安博物院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这里不仅藏品丰富,环境也十分宜人,是避暑与长知识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吸引了我的目光——永盂。它1969年出土于西安市蓝田县,内底有123字铭文,详细记载了一次西周授土的故事,为研究西周土地分封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看着它古朴厚重的纹饰,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钟鼓之声。</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一件秦代的玉器让我驻足良久——勾连云纹高足玉杯。它是秦阿房宫遗址出土的孤品,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制高足杯。玉色温润,纹饰华美,据说曾是秦始皇用过的器物。我不禁想象,当年那位一统天下的帝王,是否就曾用它饮酒赏月?</p> <p class="ql-block">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也让我印象深刻——鎏金凤鸟铜钟。它2003年发现于西安北郊,高78厘米,顶盖上铸有一只昂首翘尾、口含铜珠的朱雀。最神奇的是,出土时钟内还储存了26公斤的西汉美酒,是迄今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这让我忍不住想,如果它能开口,会讲述多少王朝兴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鎏金走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通体鎏金,呈行走状,极为少见。长18厘米,高10.8厘米,重约260克,既表现出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也展现着盛世的蓬勃向上。它仿佛随时会从展柜中跃出,带着盛唐的风,奔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的“天地之灵”玉器展中,我看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器精品,包括礼器、装饰品、葬玉等,展示了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玉器文化的内涵。其中一件镶雕蛇形佩,镂空花纹精致,汉代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件三彩腾空马。1966年在西安市莲湖区出土,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是最具代表性的丝路文物。骑手是一名胡人少年,从发饰、服饰和面部特征都能看出来。他的马腾空而起,仿佛要带着我穿越回那个商旅络绎、文化交融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一件小巧的金饰也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小金虎。它造型精致,细节丰富,虽小却气势十足。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那些虎头鞋、虎头帽,原来这种对虎的崇拜,早在千年前就已深植人心。</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青铜器让我印象深刻——羊顶灯。它形状独特,主体为一只卧伏的动物,头部向上,背部有一块倾斜的板状物,整体呈现出金黄色调,表面有岁月的痕迹,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它让我想到古人夜晚点灯时的那份静谧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个展厅,我看到一件带有鸟形盖钮的青铜壶。壶盖上装饰着一只展翅的鸟形装饰,整体呈现出古朴的风貌。旁边的说明文字讲述着它的来历,让我仿佛看到古人在祭祀时,将它郑重地放在案前。</p> <p class="ql-block">在一楼,我看到了许多西安地区出土的佛教造像,时间跨度从北魏到明清,有石雕、泥塑、金铜造像等,展现了佛教艺术在西安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其中一尊佛像端坐,身披华丽的法衣,头戴宝冠,面容庄严,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匹少见的三彩骡子,负重的姿态栩栩如生。它让我想到,丝绸之路不只是骆驼的天下,骡子也是重要的运输力量。它背负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明的交流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我来到小雁塔。它本名荐福寺塔,是唐代长安城中荐福寺的佛塔,因规模小于大雁塔且修建时间偏晚,故称作小雁塔。它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是中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范,历经1300多年,跨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原高约45米,共15层,现存13层,通高43.395米。塔身为方型,底边各为11.38米,每层砖砌出檐,密檐重叠,初层高大,往上逐层收小,轮廓圆和流畅,造型优美。它曾经历多次地震,塔中心线裂开大缝却始终不倒,80年代修缮后,大缝已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仰望,我仿佛听到了千年前的钟声,回荡在风中。这里遍地是文物,够你逛的,也够你沉思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