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一年,结业之际,授课老师带我们行摄福建,作为结业的实习,本篇展示的所有片子,即是这次实习的作业。</p><p class="ql-block"> 时隔两个月,再临闽南,我看到了这片富有诗意的土地上的另一种美,闽南大地上的女人们,他们勤劳坚韧的性格,散发女性特有的光辉,他们是闽南大地上特有的⺀女人花⺀。</p> 第一章 渔家女(月季花) <p class="ql-block"> 当天边的朝霞刚露出那一抹粉红,她们早巳在海边劳作多时,在霞光和灯火中穿梭引线,在潮涨潮落间拉网撒网,只为那收获的喜悦。回到家中,还得为明天的出海作准备,修网晒网,脸上的汗珠在灯光里像是美丽的珍珠,是劳动付出的标签和辛苦换来的荣光,嘴角洋溢的笑容,是生活给予奖励和发自内心的满足。如果把她们比作花,我觉得她们应该是闽南人院前屋后的月季花,美的踏实,美的人间姻火</p> 第二章 畲家女(三角梅) <p class="ql-block"> 畲族是聚居在闽浙一带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整体尚黑。女性发式因为婚否而𣎴同,她们服饰上的绣品图案因是自已创作,自然生动而不落俗套,显示了鲜明艺术特色,她们中有的人因传承畲家的非遗文化的"双音″而登上春晚。他们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女性同胞一样,早出晚归,从田陇地头到织布女红,用自己的勤劳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于生活的烟火气中散发着女性的光辉。她们就是这片土地的“三角梅”,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绽放出绚丽的自我。</p> 第三章 簪花女(水仙花) <p class="ql-block"> 在闽南浔埔,无论田园陌上还是坊间巷内,总能看到头顶花冠摇曳多姿的‘女性,在浔埔,簪花不仅仅是一种妆容,更是文化符号,是国家级的非遗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是这项非遗传播的金句,关于簪花习俗的来历,一说是外来文化的融合。一说是出于对妈祖的遵重,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她们都会浓妆淡抹、华服簪花去祭拜妈祖,一方面是表达内心的虔诚和崇拜,二是表达自己造福这片土地的决心,她们真的像这片土地的水仙花,美成了传承文化的符号。</p> 第四章 惠安女(刺桐花) <p class="ql-block"> 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其形杆直冠大荫浓,其花其皮其根皆可入药,其材也多有大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惠安女,正是这花的”人间样本”。惠安女身上的勤劳孝顺的诸多美德和绚丽独特的服饰风格,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文化符号,由于男人常年出海务渔,惠安女实际承担了居家生活所有的日常劳作,学会了所有在近海讨生活的所有技能,窄衣宽裤是为方便海边的劳作,黄斗笠花围巾是传统的劳动保护,她们坚韧的人格像这海边的磐石,无论生活给予她们什么样的風浪,她们都能够坦然而对,并且化浪为花,于苦难中创造美丽。</p> 外一章 土楼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后缀一章,一是觉得土楼文化和闽”三女”(湄州女、惠安女、浔埔女)文化一样,都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开题和结尾都是土楼的图片,显得有始有终,一如这一年的学习摄影生活。三是灯光中的土楼群,确实像一朵盛开的花,也借此给本文结题</p><p class="ql-block"> 本篇的题图,来自同行一位兄弟的手机摄影,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