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天美艺术街区位于海河之滨、天津之眼旁,河北区三马路与天纬路交口处,整体占地22.6公顷,总投资10.12亿元,是天津市城市更新的代表项目之一,被评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2024片区有机更新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度天津市城市规划行业优秀技术成果评定一等奖。<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河北区与天津美术学院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区内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以天津美术学院的学术气息、艺术氛围、青春活力为引擎,打造了集艺文空间、艺术培训、生活方式、生活美学、社交娱乐、多样餐饮等六大主力业态的天美艺术街区。 </span></h1> <h1> 街区以文化艺术赋能百业创新的理念,推动城市更新、文化传承、商业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绘就“街区、社区、景区、校区”四区融合的崭新画卷,将老城区提升改造为集文化、艺术、商业于一体的新型街区。 </h1><h1> 备受瞩目的天美艺术街区核心区于2025年7月9日晚7点正式开街,同时也是第一届海河青年艺术季开幕活动。第一届海河青年艺术季有关活动将持续至8月18日,部分展览作品将持续到10月底,首届艺术季活动主要分为城市艺术展览、城市与艺术对话、城市美育工作坊、城市青年艺术市集等4大板块,共计20余项重点活动。 </h1> <h1>天美艺术街区天纬路与三马路交口场景</h1> <h1>三马路段景观融合艺术元素展览</h1> <h1><b>作品《行走的人》</b></h1><h1> 作品呈现了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后,每一个奋进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雕塑主体人物形象以其鲜明的轮廓。强有力的步伐和坚毅的神情,成为体现当代中国急速发展态势的寓意图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h1><h1>作者:苏新平</h1><h1>2014年至202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h1><p></p><p><br></p> <h1><b>作品《衣纹研究-掷铁饼者》</b></h1><h1> 隋建国的《衣纹研究》系列创作于1998年,是其观念主义艺术探索的代表作之一。该系列以西方古典雕塑经典形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等)为原型,通过为其穿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中山装,探讨中西文化碰撞与意识形态融合的深层命题。</h1><p></p><h1>作者:隋建国</h1><h1> 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2008年以来逐步将精力集中,以手捏泥并以3D数字技术放大打印成为作品。</h1><p></p> <h1><b>作品《大地之子》</b></h1><h1> 《大地之子》原本是一件以红砂岩为材质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上。该作品长15米,高4.3米,宽9米,通过三维扫描、分块3D雕刻后逐块安装成型,呈现了一个匍匐于大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婴儿形象,本次展览的是该作品的小版本。作品灵感部分源于战争中母亲保护孩子的悲壮故事的共情,但更核心的立意在于呼吁人类敬畏自然、保护地球。董书兵将婴儿与戈壁荒漠并置,通过粗粝的石材与柔软的生命形态对比“表达人类是地球母亲的孩子,需依存自然共生”的哲学思考,暗含对环保的警示。</h1><h1>作者:董书兵</h1><h1>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学会副会长、教授、大型公共艺术代表,2016年于敦煌创作《荒漠天使》大地艺术,以沙土塑造长30米婴儿雕像;2019年《无界》以不锈钢网构建戈壁幻境,持续探索自然与文明的对话。</h1><p></p> <h1><b style="color: inherit;">作品《都市主人翁》</b></h1><h1>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对于生命,我们都是过客!</h1><h1> 虽然时间匆匆,却都需要负重前行!</h1><h1> 每个人都是都市主人翁,所拥有的不过是装满各种不安密码的行囊!</h1><h1> 穿行于钢筋水泥丛林中…</h1><div><h1>作者:王坤昭</h1><h1> 职业艺术家,生于福建漳州,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现居厦门。</h1></div> <h1><b>作品《空心体》</b></h1><h1> 一节节尺寸各异的钢质变径接头拼接并焊封成顶部透着气孔的空心物。这一个个空心如也、随机形成的螺旋形态的容器没有肉体,也没有内容,只是一幅呆立的躯壳。胡庆雁对形态、媒介以及再现不断进行着探索,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又超越观念和制作过程本身。这些不同于传统认知的雕塑和使用雕塑语言进行的独特的创作实践弥散出朴素而极具张力的气韵,在推进艺术家个人实践的同时,也启迪着观者对惯常的反思以及周遭的认知。</h1><h1>作者:胡庆雁</h1><h1>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副教授,第三工作室主任。</h1> <h1> 核心区是此次开街的重点区域,建筑面积为1.61万平方米,定位为津城艺文美学原力场,打造陶艺、铁艺等工作室,引进鹅岛、青玺宴、Bake No title等城市首店,以及留白茶语等本地主理人特色品牌,包括多样餐饮、社交娱乐、零售等业态。</h1> <h1></h1><h1><b>作品《天美艺术街区星期天的下午》</b></h1><h1> 张钊瀛《天美艺术街区星期天的下午》在不断突破艺术边界的创作中将独特巧思融入公共装置作品“天美艺术街区星期天的下午”。这件作品呼应乔治▪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以新视角重构经典场景。它不在只是静态画面,而是融入推演、寻找、判断的互动“游戏场”,让观者参与其中,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在这里,图形的传达丰富多元,肉身的艺术体验也得以尽情释放。</h1><div><h1>作者:张钊瀛</h1><h1>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澳门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h1></div> <h1><b>作品《晴空一鹤白云上》</b></h1><h1> 这件作品采用了拼接的手法,保留了斧劈刀削的肌理,在十字形的架构下,硬朗的轮廓呼应着结实的形体,但又不失野鹤侧飞的轻盈感。</h1><div><h1>作者:王朝勇</h1><h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h1></div> <h1><b>作品《G4472▪新世界》</b><p> “G4472”是一节车厢的编码。作品通过具象的彩塑人物与场景相结合来“还原”当下社会普通人的境遇,希望表达都市中的人瞬间聚集又相互离散,肉身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又很远的状态。作品塑造一个特定的时空,一个凝固的旅途,在这里的雕塑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作品的金属座椅上特意留出空的座位,邀请观众可以走进作品并成为这个都市故事里的一分子,也可以在作品里寻找与发现被我们遗忘却又很有意义的日常细节。</p></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作者:柳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具象雕塑代表,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T61》《13号线》以超写实手法捕捉地铁乘客群像,聚集都市生存状态;《G4472》系列通过高铁车厢场景呈现社会阶层切片。</span> </h1> <h1><b>作品《精灵系列-猩猩》</b></h1><h1></h1><h1> 作品以“精灵”为元素,探索意象造型的空间结构,以“青铜线”作为造型结构的依据,将雕塑形体“浓缩为线的形体”,让雕塑从传统静态的团块中解放出来,获得空间的自由与结构的丰富性。</h1><h1>作者:曾成刚</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北京。</span></h1><h1> </h1> <h1></h1><h1><b>作品《国潮少年》</b></h1><h1> 国潮兴起,彰显民族自信与文化魅力。作品聚集少年,他身着带有国风元素连帽衫,配工装裤、休闲鞋,背双肩包,手持滑板,随性活力满满。滑板代表现代潮流,国风服饰的独特图案、剪裁,是传统的现代表达。二者碰撞,展现国潮内核——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美学与潮流相融。借这件作品呈现新时代少年对国潮的热爱,彰显国潮在年轻群体中焕发的新活力与生命力。</h1><h1>作者:赵展<br>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第一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福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会员部副部长、天津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雕塑学会副秘书长等。</h1><h1><br></h1><h1> </h1> <h1><b>作品《点赞3#》</b></h1><h1> 为一切美好的事务点赞!<br><p>作者:傅中望</p><p>曾任湖北美术馆馆长,中国“榫卯观念雕塑”开创者,获首届中国雕塑年展大奖。1990年代《榫卯结构》系列以传统木构隐喻文化冲突;2000年后《铝箔拓形》《出土》将金属与自然物并置;近年《轴线》《容器》转向公共艺术,以几何抽象激活城市空间。</p></h1> <h1><b>作品《蓝色银河》</b></h1><h1></h1><h1> 自然自有规律,面对上天的启示,人类可以膜拜、学习、领悟和超越自我。艺术是人们参与寻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痕迹,是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是人类在天穹之下追寻日月之光的的见证。作品呈现出一种视觉的外张力,以类似动物的鳞片或者是果实的颗粒为基本单体元素,以序列化的拼接嵌入为基本组合形式,以中国上古文化中关于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九宫格的意象为出发点,完成了这组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作品:浑圆幽兰的天穹八卦暗显,繁星闪烁。</h1><h1>作者:郅 敏、</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span></h1> <h1>室内展区</h1> <h1>作品《罩下屏息》</h1><h1>作者:付秋实</h1> <h1>作品《津门万象》(长卷)(为便于观赏分段拍摄)</h1><h1>作者:宋雅琪</h1> <h1>作品《无机生长计划——悬》</h1><h1>作者:胡昊成</h1> <h1>作品《璀璨-麒麟送子》<p> 《璀璨-连年有鱼》</p><p> 《璀璨-母慈子孝》</p><p> 《璀璨-狮子滚绣球》</p></h1><h1>作者:陈明强</h1><div> 布面油画 </div> <h1>作品:《狮子滚绣球》</h1> <h1>城市更新 街区建筑</h1> <h1> 同时“双手做工劳动者市集”首次进入天津,进入街区,通过品牌市集、主题展览、非遗体验等活动,传递日用生活之美,打造一场生动且充实、具体而鲜活的手工艺游园会。</h1> <h1> 下午4点,市集开板纳客,游人纷至沓来,观展拍照,不亦说乎。不管是边走边看,还是驻足互动,都能感受到艺术空间背后的文化脉络,享受艺术氛围的熏陶。</h1> <h1>夜幕降临,街区内依然人头攒动,络绎不绝。</h1> <h1><i>摄影、编辑、制作:</i></h1><h1><i>银杏叶(雷庆)</i></h1><div><br></div><h1>2025年7月13日拍摄</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