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浙江舟山)上午10点34分来到舟山博物馆 由今浙江宁波籍近现代书法家、艺术教育家沙孟海题写馆名的“舟山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1986年10月利用舟山“定海古城”北侧的“祖印禅寺”开馆,2000年又在现“舟山市徐正国博物馆”原址重建,2014年底,眼前这座第三代的全新“舟山博物馆”在舟山新城地区建成后开放 进馆后直奔主题---我这次从上海到浙江舟山之行就为此而来的《盏中乾坤大:中国建盏茶文化源流展》。。。因我平时习惯使用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配上福建南平产的建窑盏来喝茶,所以舟山博物馆举办的这一展览就格外引起我的关注,参观后也果然不负我远途前来的期望,大开眼界之余还增长了不少建盏知识! 展览主题图: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联手宫廷画家共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文会图》,展现了一场宋朝“皇帝茶宴文人茗,吟咏挥毫醒醉中”的盛景,现该图原作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建盏虽为瓷器的一个小宗品类,却是茶器中的代表性器物,近年来,有关建盏的大型系统性展览,只有2024年夏季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当时“国博”的主题用图也是宋徽宗的《文会图》 前言“建盏颂”。。。“舟山博物馆”这次举办的“建盏展”,所有展示品均来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福建省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建窑产瓷器,还配合图文介绍,将窑炉、窑具以及中国古代饮茶、制茶的习俗及文化一一呈现 现场展示了200多件(套)展品,以福建南平建窑产器物为主、兼带少量其他窑口产器,只是有些器型相类似、有些品相欠佳,特选拍一些有代表性及可看性的器物 独立展示第一盏:建窑黑釉“供御”铭文金银兔毫大盏(宋)。。。“供御”,显然就是专供皇室使用的御用之器 兔毫盏是建盏中的珍品,也是我个人最为欣赏的盏型。。。宋徽宗曾评价兔毫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就是每一根兔毫(釉丝)不但要又长又直,还要从盏顶边缘直达盏底都清清楚楚的清晰可见 展览共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茶事溯源、水煮烹煎。。。现场导展文字因叠加在图片上而看不太清,特加贴导览册页上的文字说明 三足陶茶釜(汉) 刻划水波纹双系陶罐(汉) <p class="ql-block">左:福建福州怀安窑青釉小茶壶(南朝)、右:青釉双系执壶(唐)</p> 越窑青灰釉加彩茶釜(五代) 福建福州怀安窑青釉五盅盘(南朝) 上:福建福州怀安窑青釉盏托(南朝)、福建福州怀安窑青釉四系罐(南朝) <p class="ql-block">越窑青釉盏及盏托(宋)</p> 建窑烧制流程。。。建窑是宋朝时期今福建南平地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其烧窑历经“宋元明清”长达千余年,器物最大的特色是经烧窑后釉液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的纹理,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且纹理如同人的指纹一般无一重复,正是这种釉色变化丰富的独特魅力,造就了每一件建窑作品都是天下唯一的器物! 建窑三节连体匣钵(宋)。。。匣钵是重要的烧窑器具之一,主要作用是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陶瓷器和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所以要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就称匣钵 上:建窑匣钵装兔毫束口盏(宋)、下:建窑“供御”铭文粘底大匣钵(宋) 建窑匣钵装铁锈斑纹束口盏(宋) 建窑凸底粗砂匣钵(宋) 建窑刻铭文利头(宋)。。。利头,是建窑的修坯、利坯器物 建窑刻铭文刮刀(宋)。。。刮刀,是建窑的修坯、利坯器物 建窑“供御”铭文垫饼匣钵(宋)。。。垫饼是用粗质粘土制做而成的饼状垫烧工具,常在瓷器与匣钵之间隔以垫饼,以防止瓷器与匣钵粘结 建窑黑褐釉撇口特大盏(宋) 左上:建窑褐釉窑变“目”纹小盏(宋)、左下:建窑白灰披小束口盏(宋)、右:黑褐釉大茶壶(宋) 上:建窑黑褐釉兔毫纹敞口盏(宋)、下:越窑青釉加彩茶壶(宋) 第二单元:御茶贡盏、点注争辉 上:建窑青灰釉盏(宋)、下:建窑青釉碾船及碾轮(五代) 上:建窑碾船及碾轮(宋)、下:建窑柿红釉隐兔毫束口盏(宋) 建窑褐釉黄兔毫束口盏、黑釉盏托(宋) 上:建窑酱釉盏(宋)、下:建窑黑釉罐(宋) 上:“间瓯北苑”御茶园焙前研茶钵(宋)、(下)建窑“淳熙十二年杨十七记(押)”铭文研钵(宋) 建窑黑釉执壶(宋) 独立展框展示:建窑黑釉外铁锈斑内兔毫“新窑”铭文束口盏(宋) 第三单元:群豪斗美、风生水起 左上:建窑柿红釉小盏(宋)、右上:建窑黑釉小撇口盏、左下:建窑黑褐釉小束口盏(宋)、右下:建窑黑釉兔毫纹束口盏(宋) 宋朝点茶法示意图。。。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朝点茶在中国茶道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宋人自饮及斗茶时所用的方法,点茶是将茶碾成细末后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竹制茶筅击拂 景德镇窑青白釉撇口执壶(宋)、竹制茶筅(现代) 建窑黑釉水滴(宋) 上:建窑“淳熙十二年初十八日”铭文擂钵擂杵(宋)、下:建窑釉陶碾船及碾轮(宋) 左上:建窑黑釉束口盏(宋)、右上:建窑黑釉兔毫束口外撇盏(宋)、左下:建窑黑釉鹧鸪斑纹敞口盏(宋)、右下:建窑黑釉撇口盏(宋) 上:建窑黑釉鹧鸪斑点敞口大盏(宋)、下:建窑褐釉龟背纹小撇口盏(宋) 建窑黑褐釉珍珠斑撇口盏标本残件(宋) 上、下:建窑黑釉银釉滴盏标本残件(宋) 第四单元:帝庶同乐、茶艺巅峰 黑釉罐(宋) 左上:建窑窑变斑纹小盏(宋)、右上:建窑灰被釉龟背纹小盏(宋)、左下:建窑褐釉茶末罐(宋)、右下:建窑黑釉兔毫纹束口盏(宋) 建窑白兔毫束口盏(宋) 历史评判宋徽宗做皇帝虽是昏庸之辈,但却是一个艺术“大咖”,无论在书画还是茶道等等方面的造诣都是才华横溢,不但开创了瘦金体书法、留下了《瑞鹤图》和《芙蓉锦鸡图》等传世花鸟名画、写下了《大观茶论》这一品茶名著,更是将宋朝的品茶艺术带到了一个高峰时代 第五单元:大宋芳华、神州风韵 上:建窑褐釉水盏(宋)、下:建窑褐釉兔毫纹油灯(宋) 上:建窑酱釉陶扑满(宋。储蓄罐)下:建窑黑釉铁锈斑毫变束口盏(宋) 上:建窑“甲寅年中造清谢九记池并记”铭文瓶底残件(宋)、下:建窑“供御”大盏底残件(宋) 建窑“進琖”(上)、“供御”(下)铭文垫饼残件(宋) 独立展框展示:建窑黑釉“進盏”铭文黄兔毫撇口大盏(宋) 独立展框展示:建窑褐釉“供御”铭文兔毫大盏(宋) 独立展框展示:建窑褐釉“新窑”铭文黄兔毫撇口大盏(宋) 第六单元:结缘东瀛、蜚声宇内 上:建窑黑釉水盏(宋)、(下)建窑乌金釉撇口盏(宋) 建窑黑釉金油滴束口盏(宋) 近观 上:建窑灰地银灰亮釉敞口盏(宋)、下:建窑绿地毫变盏(宋) 上:建窑黑釉铁锈斑毫变钵性盏(宋)、下:建窑黑釉银油滴束口盏(宋) 中国的建窑茶盏自宋朝传入日本后,便受到历代日本达官贵人、普通民众的极度喜爱,“天目”一词,就是日本对中国宋朝建窑茶盏及其他窑口黑釉茶盏的专有称谓 上:建窑黑釉灰被油滴撇口大盏(宋)、下:建窑黑釉铁锈斑毫变束口盏(宋) 建窑绿地银毫撇口大盏(宋) 建窑黑釉兔毫“谢”字铭文撇口大盏(宋) 上:建窑柿红釉兔毫纹钵式盏(宋)、下:建窑黑釉铁锈斑毫变撇口大盏(宋) 建窑黑釉“供御”铭文银兔毫撇口大盏(宋) 独立展框展示:建窑褐釉鹧鸪斑纹(廿四)铭文束口盏(宋) 建窑及其他窑口小型茶具综合展示 建窑旋纹鸡尊(宋) 上:建窑动物狗茶宠(宋)、下:福建南平茶洋窑青釉刻花草纹龟型壶(宋) 上:青釉葫芦瓶(宋)、下:浙江龙泉窑双耳鬲式炉(宋) 福建福州洪塘窑四角形彩绘直口瓶(宋) 左:福建南平建瓯小松窑青釉茶叶盖罐(宋)、右:建窑青釉双耳盘口壶(宋) 上:灰陶盏托(宋)、下:福建南平建瓯小松窑黑釉茶壶(宋) 上:江西赣州窑黑釉描银盏(宋)、下:四川乐山市西坝窑窑变釉盏粘匣钵(宋) 第七单元:庚续文脉、逐步千年 上:德化窑白釉人物立像一对(明)、下:铁制茶碾(清) 青花“盛世书院”铭文镇纸(清) 上:青花花卉纹茶碾(清)、下:陶茶碾(清) 青花菊花纹盖罐(清) 左:青白釉双耳茶壶(清)、五彩花卉纹带盖大茶壶(民国) 竹筒茶叶罐(民国) 青白釉“春”(上)、“冬”(下)字纹青花小茶盏(民国) 上:酱釉陶茶壶(民国)、下:酱釉带盖陶茶壶(民国) 独立展框展示:福建武夷山“遇林亭窑”黑釉描梅竹凤凰纹束口盏(宋) 独立展框展示:建窑灰白釉“進琖”铭文束口盏(宋)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宋朝建窑窑工后裔、当代“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谢松青烧制建盏展示。。。观赏之余,来简单了解一下现代建盏烧制工艺的“柴烧”与“电烧” 黑釉“谢氏”铭文黄兔毫束口盏(现代)。。。建窑的现代烧制工艺分为继承传统的“柴烧”和现代创新的“电烧” 两种,其主要体现在烧制方式、成品率及成品特征三部分<br> “春盏”“东岳泰山”铭文银兔毫盏(当代)。。。“柴烧”以薪柴为燃料,将坯体放置在龙窑中进行烧制,需不断投柴控制火候,因温度波动大导致成品率低;“电烧”无需动用窑口,仅仅依靠电炉或硅碳棒等设备就能烧制,其温度可控,操作简便,成品率高<br> 上:黑釉“谢松青”铭文曜变兔毫敛口盏(现代)、下:黑釉“谢松青”铭文银油滴束口盏(现代)。。。“柴烧”成品特征是釉面古朴温润,常有自然灰釉及层次感,但因温度差异可能导致釉色深浅不一; “电烧”则表现为釉色稳定明亮、多采及外观更为统一<br> 上:茶末釉“春盏”铭文束口盏(现代)、下:“谢松青”制黑釉珍珠斑仿古束口盏(现代)。。。综合比较,“柴烧”与“电烧”的建盏各有特色,柴烧继承了传统韵味但烧制风险高,“电烧”烧制过程稳定及人为可控,但缺乏“柴烧”的独特肌理<br> 黑釉“春盏”铭文铁锈斑敛口盏(现代)。。。就市场表现而言,“柴烧”建盏比“电烧”更具有收藏性和价值性,也就是通俗所说的“柴烧建盏更值钱” “谢松青制”黑釉金仿古油滴束口盏(现代) “谢松青印”鹧鸪斑仿古撇口盏(现代) 看完《盏中乾坤大:中国建盏茶文化源流展》,前去参观舟山博物馆的常设基本展:《舟山民俗陈列》展及《舟山历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