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京畿问道悟育人之道:海淀研修与人大附实践的双维启示 林妍

教英语的林老师

<p class="ql-block">校本研修培训学习心得:汲取海淀经验,赋能学校发展</p><p class="ql-block"> 河源市源城区康宁路小学林妍</p><p class="ql-block"> 参加 2025 年新强师工程广东省校本研究示范培育学校校长专题培训,让我收获满满,尤其是申军红书记关于新时期海淀区校本研究实践探索的分享,如同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新思路。</p><p class="ql-block"> 在申书记的讲解下,我对校本研修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校本教研”到“校本研修”,看似简单的表述变化,实则蕴含着教育理念的重大革新。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研究,而是将教师培训与之紧密融合,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目标,充分体现了对教师发展的全方位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我们应打破教研与培训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使教师在研究中提升,在培训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海淀区研训一体全链条进阶式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堪称教师成长的“助推器”。该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新教师的入职适应,到骨干教师的专业提升,再到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精准的措施。例如“5 + M + N”学科教研课程,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既满足了教师的共性发展需求,又兼顾了个性化成长。同时,通过区 - 学区(集团) - 校三级研修网络的构建,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和辐射,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个系统的、分层分类的支持体系,我们要借鉴海淀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构建适合本校教师发展的培养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提升校本研修质量方面,海淀区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注重顶层设计,以学校发展规划、教师需求分析等为依据,科学制定校本研修规划,确保研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以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为目标,通过“两个结合”和“三个计划”,形成了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同时,海淀区还强调校本研修要从学科教学向课程育人转变,从单一发展向生态构建转变,从外力驱动向内力驱动转变,从面向全体向关注差异转变,这些转型升级的方向为我们指明了校本研修的未来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此外,海淀区在教师研修过程中,还十分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学习特点。从新任教师的适应性学习、经验型教师的体验性学习,到骨干教师的分享性学习、示范型教师的建构性学习,再到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卓越教师的概念性学习,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和培养重点。这让我明白,在开展校本研修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p><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中的案例分享也给了我诸多启示。海淀实验小学依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教师人才要求,精准匹配需求,开展校本培训,培养学习型、反思型教师,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课程开发能力等。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海淀区各学校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海淀区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所学所悟运用到本校的校本研修实践中,注重顶层设计,关注教师需求,构建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校本研修的转型升级,努力提升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赋能。</p> <p class="ql-block">从愿景到实践:周建华校长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河源市源城区康宁路小学林妍</p><p class="ql-block"> 7月16日下午,在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聆听周建华校长“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专题讲座,仿佛跟随一位资深向导穿行于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他围绕高质量愿景、课程、课堂、队伍建设四大维度展开的分享,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温度,让我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落地路径有了更通透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一、高质量愿景体系:凝聚共识的“精神引擎”</p><p class="ql-block"> 周校长强调愿景体系要“激发团结奋斗”,这让我跳出了“愿景只是口号”的认知误区。真正有力量的愿景,绝非挂在墙上的文字,而是能融入师生日常的价值追求。就像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或许正通过清晰的办学定位,让教师看见专业成长的方向,让学生感知成长的意义,从而让每一份努力都有了共同的坐标系。这提醒我,本校在构建愿景时,需扎根办学实际,用具体可感的目标替代空洞的表述,让“团结奋斗”从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p><p class="ql-block"> 二、高质量课程体系:承载育人目标的“立体框架”</p><p class="ql-block"> “优化教育载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讲座中展现出鲜明的层次感。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地,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再到像“启航、自航、领航”这样覆盖不同成长阶段的课程设计(正如资料中提及的美术学科体系),其核心在于“适切”——既对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回应个体差异。这让我反思,本校课程是否真正做到了“五育并举”的融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或许可以借鉴这种“基础+拓展+创新”的结构,让课程成为连接知识与成长的桥梁。</p><p class="ql-block">三、高质量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核心战场”</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教育的生命线,周校长对“深化教学改革”的阐述,直指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无论是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方式,还是聚焦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改革难点,都在传递一个理念:课堂不应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思维的碰撞场、能力的孵化室。联想到资料中“改到痛处是课堂”的判断,更让我意识到,推动课堂变革不能怕“阵痛”,需引导教师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四、高质量队伍建设:驱动发展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 “激发成长力量”的队伍建设理念,体现了对教师发展的深层关怀。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成长者。从新教师的适应性培养到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再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这种全周期的支持体系,正是教师队伍保持活力的关键。这启示我,本校在教师培养中,既要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也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成就学生”与“成就教师”相互成就,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p><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我在学校治理的实践中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未来,我将尝试把这些思考转化为具体行动,结合本校实际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教育的初心在实践中愈发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