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指挥棒”指向何方,干部的目光与脚步便紧随其后。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正是这样的关键指挥棒,它无声却有力地塑造着广大干部的政绩观与行动轨迹。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宏伟事业,迫切需要校准这枚至关重要的政绩坐标。<br> 现实中,一些地方“指挥棒”的指向尚存偏颇,令部分干部的政绩观未能完全契合时代要求。有的地方考核指标过度青睐“立竿见影”的显绩,对久久为功的“潜绩”激励不足,致使少数干部热衷“短平快”项目,却疏于谋划长远发展;有的将“数据至上”奉为圭臬,用冰冷的数字替代鲜活的民生感受,催生了“刷白墙”“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怪象;更有甚者,层层加码、多头考核,让基层干部在“表格战”“迎检忙”中疲于奔命,宝贵的精力被无谓消耗。凡此种种,皆如迷雾,模糊了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航向。<br> 因此,树立与践行正确政绩观,当务之急在于重塑考核体系,使其成为引领干部前行的精准指南。<br> 校准考核重心,让“潜绩”绽放光芒。高质量发展是时间的朋友,它呼唤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考核体系亟需破除“唯显绩”的迷障,显著增加对战略性基础工作、长远性民生保障、系统性风险防范等“潜绩”指标的权重。要激励干部以“栽树”之心,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领域深耕细作,即使当前默默无闻,也要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对生态修复、基础研究等周期长、见效慢的领域,更应探索设立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让“栽树人”的功绩不被岁月埋没。<br> 校准评价标尺,让“温度”融化“数字”。当GDP增长数值与群众实际感受出现温差时,考核标尺必须及时调整。要坚决摒弃简单以增长率论英雄的倾向,将考核视角更多投向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与“心坎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让服务对象的声音成为评判政绩的重要标尺。同时,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手段,从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具体变化中,真实测量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色。<br> 校准方式方法,让“指挥棒”轻灵有力。考核本身并非目的,其精髓在于激励实干、促进发展。必须坚决向繁琐哲学开刀,大刀阔斧精简考核事项、优化频次、整合多头重复考核,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力戒形式主义,坚决杜绝“过度留痕”、“责任甩锅”,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检陪检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入调研、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具体落实中去。考核方式应更加灵活务实,注重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应对风险的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实际作为。<br> 当考核评价的“指挥棒”真正聚焦于发展的质量、民生的温度、历史的积淀,干部队伍中蕴藏的无穷创造力才能如江河奔涌。让我们共同期待,通过持续校准政绩坐标,引导广大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时代的宏大画卷上,以实绩为墨,以民心为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