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从中国数学家陆家羲的理论证明到本人给出的完整具体解,跨世纪寇克曼15名女生难题终被攻克

平安

<p class="ql-block"><b>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b>某教员打算这样安排她班上的十五名女生散步,散步时三名女生为一组共五组,为使每两个女生之间都有充分的交流机会,问如何在 7 天内每天安排一次散步,使得每两名女生在这一周内一道散步恰好一次。</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是寇克曼在 1850 年提出来的,所以称为寇克曼问题。</p> <p class="ql-block">寇克曼在1850年提出的15名女生问题中,他本人就给出了一个完整的7天分组方案,该方案确保任意两名女生在7天内恰好同行一次。‌</p><p class="ql-block">具体分组如下(以数字1-15表示女生):</p><p class="ql-block">星期日‌: {1,2,3}, {4,8,12}, {5,10,15}, {6,11,13}, {7,9,14}</p><p class="ql-block">‌星期一‌: {1,4,5}, {2,8,10}, {3,13,14}, {6,9,15}, {7,11,12}</p><p class="ql-block">‌星期二‌: {1,6,7}, {2,9,11}, {3,12,15}, {4,10,14}, {5,8,13}</p><p class="ql-block">‌星期三‌: {1,8,9}, {2,12,14}, {3,5,6}, {4,11,15}, {7,10,13}</p><p class="ql-block">‌星期四‌: {1,10,11}, {2,13,15}, {3,4,7}, {5,9,12}, {6,8,14}</p><p class="ql-block">‌星期五‌: {1,12,13}, {2,4,9}, {3,8,11}, {5,7,14}, {6,10,15}</p><p class="ql-block">‌星期六‌: {1,14,15}, {2,5,7}, {3,9,10}, {4,12,13}, {6,8,11}</p><p class="ql-block">该解满足问题要求:每个女生每天被分入一组,且任意两人在整个周期中仅同行一次。‌</p><p class="ql-block">然而,研究表明寇克曼的解并非唯一答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陆家羲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陆家羲是中国数学界一位鲜为人知却贡献卓著的天才,他独立解决了困扰数学界百年的“寇克曼女生问题”及斯坦纳系列问题,却因时代局限与学术偏见长期未被认可‌。</p> <p class="ql-block"><b>陆家羲的突破与遗憾</b></p><p class="ql-block">‌自学成才的起点‌</p><p class="ql-block">1956年,初中文化的陆家羲通过《数学方法趣引》接触到该问题,毅然放弃工作考入大学钻研‌。1961年,他完成首篇论文《寇克满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比意大利学者早10年给出解,但投稿被拒,理由竟是“无价值”‌。</p><p class="ql-block">学术成果的埋没‌</p><p class="ql-block">1971年意大利学者发表相同结论并获得国际认可时,陆家羲才发现自己的成果早已被忽视‌。他随后转向斯坦纳系列问题并再次破解,却仍遭国内冷遇,最终通过国际期刊才获得承认‌。</p> <p class="ql-block"><b>迟来的认可与启示</b></p><p class="ql-block">‌身后荣誉‌:1983年外国学者推荐下,陆家羲才在国内学术会议亮相‌;1989年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但本人已因过度劳累去世‌。</p><p class="ql-block">‌历史反思‌:他的经历揭示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局限,以及基层科研工作者面临的困境‌。</p><p class="ql-block">陆家羲的故事是科学史上“孤独天才”的典型,其坚持与遗憾至今发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陆家羲虽在理论上解决了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但未公开其具体分组安排方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美国丹尼斯顿</b></p><p class="ql-block">借助计算机求解寇克曼问题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丹尼斯顿(R.H.F. Denniston)在1974年通过电子计算机解决了科克曼女生问题(即寇克曼问题),这一过程体现了组合数学问题的极端复杂性‌。以下是关键点分析:</p><p class="ql-block">1.问题本质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科克曼女生问题要求将15名女生连续7天分成5组三人行,且每对女生仅同组一次。这属于组合设计理论中的(15,3,2)设计,需满足严格的排列组合约束条件‌。其解空间庞大,手工枚举几乎不可能完成‌。</p><p class="ql-block">2.计算机辅助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丹尼斯顿的突破在于借助计算机穷举可能的组合方案,并通过算法筛选有效解。这一过程涉及:</p><p class="ql-block">高维搜索空间‌:需验证数百万种分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约束条件验证‌:确保每对女生仅相遇一次的数学逻辑需精确编程实现‌。</p><p class="ql-block">‌3.历史背景与对比‌</p><p class="ql-block">科克曼本人曾给出一个手工解,但未证明唯一性‌;</p><p class="ql-block">皮尔斯(B. Pierce)在1860年提出数论规律解法,但仅适用于特定情况‌;</p><p class="ql-block">丹尼斯顿的计算机解法首次系统性解决了该问题的一般性验证‌。</p><p class="ql-block">4.现代意义‌</p><p class="ql-block">该问题的解决推动了组合数学和计算机辅助证明的发展,类似舒尔茨(Peter Scholze)的“液体张量实验”也依赖计算机验证复杂数学结构‌。科克曼问题现被视为组合设计理论的经典案例,与几何朗兰兹猜想等当代难题的解决思路有共通性‌。</p> <p class="ql-block"><b>美国的丹尼斯顿(R.H.Denniston)借助电子计算机得以确证有13个方案。</b></p><p class="ql-block">星期日 {i, a, b},{8+i, 9+i, 12+i},{3+i, 7+i, 10+i},{2+i, 6+i, 11+i},{1+i, 4+i, 5+i};</p><p class="ql-block">星期一 {2+i, 8+i, b},{1+i, 6+i, a},{4+i, 7+i, 11+i},{3+i, 5+i, 9+i},{i, 10+i, 12+i};</p><p class="ql-block">星期二 {11+i, 12+i, b},{4+i, 10+i, a},{6+i, 7+i, 9+i},{1+i, 2+i, 3+i},{i, 5+i, 8+i};</p><p class="ql-block">星期三 {5+i, 7+i, b},{3+i, 12+i, a},{2+i, 9+i, 10+i},{1+i, 8+i, 11+i},{i, 4+i, 6+i};</p><p class="ql-block">星期四 {4+i, 9+i, b},{2+i, 5+i, a},{6+i, 8+i, 10+i},{1+i, 7+i, 12+i},{i, 3+i, 11+i};</p><p class="ql-block">星期五 {1+i, 10+i, b},{9+i, 11+i, a},{5+i, 6+i, 12+i},{3+i, 4+i, 8+i},{i, 2+i, 7+i};</p><p class="ql-block">星期六 {3+i, 6+i, b},{7+i, 8+i, a},{5+i, 10+i, 11+i},{2+i, 4+i, 12+i},{i, 1+i, 9+i}。</p><p class="ql-block">其中15名女生分别标记为a,b,0,1,...,12,而数字i=0,1,2,...,12。每取i的一个值,所列的5×7个区组就给出了所求的队形安排。</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但在本人看来,它们都是同构解,只能说是一个特解的几个不同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了解决,但它的全解直到现在却是无人能解,而本人通过数学建模,借助计算机非常幸运地求得了此特殊问题的全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本人的突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巧用Excel函数与迭代完美求得全解:11个奠基解,1328个基础解。</b></p> <p class="ql-block"><b>序言有点长</b></p><p class="ql-block">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某教员打算这样安排她班上的十五名女生散步,散步时三名女生为一组共五组,为使每两个女生之间都有充分的交流机会,问如何在7天内每天安排一次散步,使得每两名女生在这一周内一道散步恰好一次。</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是寇克曼在1850年提出来的,称为寇克曼问题,直到1974年才由美国的丹尼斯顿借助电子计算机得以确证有13个方案,但经本人对这13个方案研究,它们都只是本文求得的所有基础解中的一个解的几个同构解。</p><p class="ql-block">1961—1978年,中国数学家陆家羲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发表在世界性刋物中,但他英年早逝,没见到他遗留下来的具体安排。</p><p class="ql-block">近一些年来,也时常有爱好者构造出一些具体解,但都是一些零星的特解,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有哪些解呢!本人也十分好奇,想着直接用电脑编程计算,各国数学专家和一些爱好者们一定早就尝试过,于是我用自已熟悉的Excel函数与迭代功能作为研究工具,倒是获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不但求出了全部基础解1328个,而且巧妙地给它们按同构解(简单地说,凡是能经同一小组内位置、同一天各小组位置、以及7天前后位置交换得到的两个解叫做同构解)进行分组,获得了11组不同构解,后者估计用电脑编程计算也是难以实现,所以对于到底有多少组解的问题,本文的结论是:当把同构解看作是同一个解时,有且仅有11个不同构解。</p><p class="ql-block">本文除了给出上述结果外,还对于任意给出的一个解,给出了一个万能的同构变换方法,使它成为这11个不同构解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想着求出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全解,就用不了多大的篇幅,但在求解过程中发现Excel函数与迭代的应用实在有太多的方法和技巧,于是想着与大家分享,就编写了这样一本小册子。</p><p class="ql-block">另外考虑到许多读者所用的Excel版本较低,所以文章中选用的是Excel2007版,许多较高版本中的新函数都末应用,使得在求解过程中应用公式难免复杂迂回,请大家见谅。</p><p class="ql-block">也对只感兴趣于知道哪些解的读者,本人在最后一章不用迭代和数组公式,只用最普通的4个单元格函数公式就能写出这1328个基础解的方法,当然需要1328组每组15个数辅助。 </p><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文中对各个Excel函数与迭代均未作详细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童文虎 编著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b>看目录就知道不容易</b></p> <p class="ql-block"><b>数学建模方法</b></p> <p class="ql-block">建模后获得的3种:A型、B型和C型的特定取值。</p> <p class="ql-block"><b>几个重要的定义和定理:</b></p><p class="ql-block">定义1:凡是用1到15的任意的5组3个连续自然数(连续自然数不分排序)来替换解中的1到15的自然数的变换,称作交换变换。</p><p class="ql-block">定义2:如果一个解能够通过另一个解的交换变换得到,则这两个解称为同构交换解,简称同构解。</p> <p class="ql-block"><b>定理1: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有且仅有 A 型基础解 864 个,B 型基础解 464 个,C型无解,合计共有1328 个解。</b></p><p class="ql-block">称这1328个解为<b>基础解</b>。</p><p class="ql-block"><b>定理2: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的基础解共 1328 个,可分组成 11 个子解集,各个子解集对于交换变换是自封闭的。</b></p> <p class="ql-block">定义3:在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的 11 个自封闭集(分组)中各任取一个基础解得 11 个基础解,由这 11个基础解组成的解集叫做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的奠基解集。</p><p class="ql-block"><b>定理3: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的奠基解集中的每一个基础解生成的所有交换解,就是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的所有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不要过程,直接展示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的奠基解集举例</b></p><p class="ql-block">奠基解集共有:</p><p class="ql-block">30^4×156^3×192^3×164种不同取法,下面是其中的一个奠基解集:</p> <p class="ql-block">第 1-4 个奠基解各同构于 30 个基础解</p> <p class="ql-block">第 5-7 个奠基解各同构于 156 个基础解</p> <p class="ql-block">第 8-10 个奠基解各同构于 192 个基础解</p> <p class="ql-block">第 11 个奠基解同构于 164 个基础解</p> <p class="ql-block">上述 11 个奠基解合计同构于 1328 个基础解,它们都是 A 型基础解,于是得:</p><p class="ql-block"><b>定理 4: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的所有解都同构于 A 型基础解。</b></p><p class="ql-block">至此,从陆家羲的理论证明到本人给出的完整解,跨世纪的寇克曼 15 名女生问题这一世界难题得以完美解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于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的求解情况,Al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可明确以下结论:</b></p><p class="ql-block"><b>一、经典解的存在性已证实‌:</b></p><p class="ql-block">早在计算机普及前,数学家已通过组合设计理论给出手动构造解:</p><p class="ql-block">皮尔斯(B. Pierce)于1860年左右提出‌系统化解法‌,被西尔维斯特(Sylvester)评价为最优方案‌。</p><p class="ql-block">该方案基于编号轮换规则(如固定一人,其余14人按编号与日期数之和模14分组),实现严格满足条件的排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计算机求解的进展</b></p><p class="ql-block">1.计算机验证:</p><p class="ql-block">计算机可高效验证经典解的正确性,并生成其他‌等效解或变形解‌(如调整编号顺序)。</p><p class="ql-block">‌2.是否穷举全部解?‌</p><p class="ql-block">未完全穷举‌。尽管计算机能生成多组有效解,但15人问题的解空间规模巨大(需满足组合平衡性),‌全部解的枚举尚未完成‌。</p><p class="ql-block">现有研究聚焦于‌构造特定类型的解‌(如对称解、循环解),而非遍历所有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三、关键结论</b></p><p class="ql-block">求解方向 状态 依据来源</p><p class="ql-block">存在性证明:已解决(手动构造)</p><p class="ql-block">计算机验证:可高效验证经典解,全部解的穷举枚举未完成‌(规模过大)。</p><p class="ql-block">简言之,计算机已能生成并验证多组有效解,但受限于组合爆炸问题,‌全部可能解的穷举尚未实现‌,当前成果以理论构造与部分枚举为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然而,跨世纪的求寇克曼15名女生全解难题,本人却用Excel函数与迭代巧妙地求得了全部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至此,从陆家羲的理论证明到本人给出的全解,可以向全世界声明:</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寇克曼15名女生问题,这一世界难题我们中国人完美解决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由于投稿无人审稿,所以直接分享在此,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