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赵凤路 美篇号:12763589</p> <p class="ql-block"> 作为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校长,接触“三和教育”时,最触动我的是“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这一三位一体教育哲学的深层力量——它并非追求表面的统一,而是让每个教育者在生命本真的轨道上舒展成长。长期以来,教师评价常陷入“标准化”误区,教学成绩、论文数量成了主要标尺,却忘了有的教师擅长课堂创新,有的精于学情分析,有的专于家校沟通。而教师发展工作,恰恰是践行这种“三位一体”教育哲学的最佳场域,这一思想也被我们放置于“人字形教育体系”的最顶端,指引着所有教育者的成长方向。</p> 与自己的生命和谐:在接纳中锚定专业坐标 <p class="ql-block"> 教师成长的根基,是与自身生命节奏的和解。去年青年教师考核中,一位数学老师因公开课板书凌乱被评委批评,此后一直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批改作业时会给每个学生画个性化解题思路图,学生都说“张老师的图比板书好懂”。我没有再要求她练板书,而是建议她尝试“思维导图式教学”,把板书的“劣势”转化为视觉化教学的“优势”。当她在县级说课比赛中用动态思维导图解析函数问题而获得一等奖时,笑着说:“原来我不必强求成为别人眼中的‘标准好老师’,接纳自己的生命特质,才能找到真正的教学节奏。”</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与自身生命的和谐,本质是对自我价值的觉醒。我们不再用“一堂完美公开课”要求所有人,而是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擅长科研的记录课题突破,长于课堂的收录学生反馈,专于辅导的留存转化案例。当每个教师都能在档案里看到“我独特的生命价值在哪里”,专业成长便有了清晰的方向。</p> 与他人的生命和谐:在协作中凝聚教育合力 <p class="ql-block"> 教师团队的温度,藏在与他人生命共鸣的协作里,有所中学语文组曾有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师:老教师李老师深耕文本解读,却不懂新媒体教学;青年教师王老师擅长微课制作,却对古文背景把握不足。过去安排集体备课,总要求“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结果两人常因教学思路争执——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生命节奏未能找到共鸣点。</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在全县推行“互补式教研”:在该校让李老师负责“文本深度解析模块”,王老师负责“数字化呈现模块”,共同开发《古文里的科学》跨学科课程。李老师的典故讲解让微课有了文化厚度,王老师的动画演示让抽象古文变得生动,课程获评市级精品课。现在两人常说:“原来我们不是对手,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生命形态,相互呼应才能完整。</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不是抹杀差异的“和稀泥”,而是搭建“各展生命特质”的舞台。我们在全县成立了12个“特色教研组”,让擅长家校沟通的牵头家长学堂,精于课堂管理的负责班主任培训,在协作中,每个教育者的生命价值都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部分。</p> 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在联结中拓展专业边界 <p class="ql-block"> 教育者的成长广度,在于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共鸣,在全县推行“双减”政策时,不少教师焦虑“作业量减了,成绩怎么办”。我们没有急于制定统一方案,而是组织“校园观察周”:让教师跟着学生体验课后服务,感受生命成长的真实需求;跟着家长走访社区,发现能滋养生命的教育资源。</p> <p class="ql-block"> 英语老师小陈在县图书馆发现很多原版绘本,便联合各学校图书馆在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推出“绘本阅读银行”,学生借阅后用英语复述可兑换“阅读币”,既减少了书面作业,又提升了口语能力。她说:“以前总困在‘课堂40分钟’里想办法,现在才明白,教育的答案藏在与万物生命的联结里——图书馆的绘本、公园的自然场景、社区的文化资源,都是滋养学生成长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是教育智慧的升华。我们建立“校园-社区-家庭”协同发展圈,让教师在观察中理解更广阔的生命需求,在实践中找到呼应万物的教育方案。当教师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教书匠”角色,而是成为“教育生态的构建者”,专业成长便有了更广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县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我们更关注“每个教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成长节奏”:善创新的去做课程研发,乐分享的去当培训讲师,爱钻研的去搞课题研究。因为“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这一置于“人字形教育体系”顶端的哲学思想,让我深刻体会:教师发展的终极意义,不是培养千人一面的“模范教师”,而是让每个教育者在自我生命的接纳中坚定方向,在与他人生命的协作中汲取力量,在与天地万物生命的联结中拓展边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图景——像春风拂过原野,不强求每朵花都同时绽放,却让每一种绽放都各有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