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纪念馆

姚兵

<p class="ql-block">前些时候跟几个同事一起去泰州看望老领导,领导很热情,安排我们在凤城河边的留芳茶社吃早茶。</p><p class="ql-block">泰州早茶精工细料,有很多品种,最有名的是“一茶三点一面”,一茶是黄山毛峰和烫干丝,三点是三种著名早点,即包子、蒸饺、烧卖,一面就是鱼汤面。陆陆续续地端上来,层层叠叠的摆了一桌子,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就着湖边的轩窗慢慢地说些闲话,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吃完早茶,领导说:“我们去看梅兰芳吧。”我们也没有其他安排,横竖是消磨时光罢了,就客随主便,跟着他去了。</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祖籍泰州,他本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在北京,8岁学戏,后开宗立派,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梅派”花旦,在京剧艺术的发展史上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个人印记,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p><p class="ql-block">在5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一代宗师并未与祖籍发生过什么交集,但故乡人敬仰他的名望与成就,在三面环水的凤凰墩上建造了这座梅兰芳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梅园不大,游人亦稀。门口矗立着先生的汉白玉坐雕,出自另一位大师刘开渠的手笔。雕像中的先生正襟危坐,器宇轩昂,淡淡地望着眼前熙来攘往的众生。</p><p class="ql-block">入门处是游廊环抱的池塘,碧绿的水面上飘浮着几处荷叶,水里几尾红鱼游弋,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亭子的影子投在水面上,被游鱼搅碎又复合,漾起了一池的幽思。几株老树,枝叶扶疏,砖石小径蜿蜒其间,偶有落叶飘下,发出了轻微的声响。</p><p class="ql-block">澄明的阳光斜斜地切过檐角,将馆舍的大半边身子都浸在暖黄里,另一半却留在了浓荫深处。门舍的廊柱上钤刻着一副草书的对联:“早惊歌舞动天下,晚有弟子传芬芳。”</p> <p class="ql-block">馆中的各个展厅照例陈列着先生的生平简介、舞台经历、艺术成就,以及先生穿过、用过的戏服、道具等。玻璃罩子反射着冷光,那绣金的行头静静地立着,衣襟边缘的流苏明艳悦目,倒像自己也会唱戏似的。</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先生,粉墨登场时眼波流转、腰肢袅娜,台下却只是一副清癯的面孔,神情中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油腻。想来先生当年唱戏时,大概自己也分不清是醉是醒,是戏还是人生吧。</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橱窗,是日本人请先生唱台会的场景,那日本兵手里的刺刀固然吓人,神态却是毕恭毕敬的。</p> <p class="ql-block">从清初徽班进京到文革中样板戏最后的辉煌,400年的京戏跟许多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在时代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没落,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的名角,也与西皮二黄唱腔一起黯淡,最后蜕化成了文化的图腾。离开政府的豢养,就连当今京剧界扛把子的于魁智、李胜素,也未必能过上他们想要的体面生活。</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同行的人不断感慨大师的气质,以及如今的寂寞。望着车窗外一一掠过的街市,我又重新想起了那件刚看过的流苏戏袍,疑惑起玻璃罩子里的光鲜,与玻璃外的浮尘,究竟是哪边更为真实些。</p><p class="ql-block">也许,在普通人眼中,那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真抵不了一餐临河的早茶。</p> <p class="ql-block">(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