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流逝,辗转物是人非。回到老家,目光所及皆是回忆,村里的长辈们渐渐离开了,青壮年也都去了大城市,故乡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没有了过去的谈笑风生,我们也不是当初少年的模样了,但是故乡的天空还是那么蓝,风还是那么温柔,云朵也还是那么干净。我脑海里思索着,试着去唤醒昨日的时光,提笔却只有“怀念”二字! 文/木子 <h1> 每次回到老家生我养我的家乡,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看见物是人非的感觉,很是感伤、原本是我玩过的地方,却都把我当外人一样、那些陌生的眼光总有一种让我想哭的忧伤。</h1><h1> 走在乡间的小路,看到村里的房舍一如既往矗立,却异常冷清,十屋九锁,小时候欢声笑语、鸡鸣狗跳、炊烟袅袅的景象都没有了,只有几个老人佝偻着身体坐在有阳光的屋檐下晒太阳,那一张张逐渐老去的脸庞熟悉又陌生,我能准确地喊出他们正确的称呼,他们也能亲切地叫出我的名字。逝去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传承。</h1><h1> 村子里的年轻人早些年都抛下田地去城里打工了,大部分人都响应政策在城里买了房子或租房长住,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趟老家与父母团聚。<br> 现在留在村里种地的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最年轻人也是文化不高的70后,还有跟着爷爷奶奶的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学生太少,学校一并再并,往往过了十里八村才能看见学校,基本上全集中在镇上面,班级学生也是稀稀拉拉。</h1><h1> 我儿时上学的学校,早已被挖成了鱼塘,我站立在鱼塘与河沟埂岸边的地方,想起语文杨老师为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红军精神 , 带领我们班学生倾情演绎强渡大渡河,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高喊“冲啊!”挥舞木头枪械,勇敢地向前推进冲锋时的场景。</h1><h1> 粮食不值钱,辛苦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勤劳一辈子仅维持温饱,老了也没有足够的保障,种田没有出路,谁愿意子孙后代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光景,最后自己老了只能出让农田和宅基地离开家园。<br> 由于现在常住村里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以前那些在外面赚了钱回村盖的小洋楼也因久不住人被野草包围,窗户上依稀可见的“囍”字在冷风中难掩凄凉。<br> 我感觉20年后,村里这些70后也到了风烛残年,再也无力承担种田大任了。而80后、90后根本就无心无力传承祖先的衣钵,因此70后很可能是村里最后一代农民。</h1><h1> 再过20年,独生子女那辈就要步入退休年龄,而中国的城镇化正是从这一代人开始慢慢加速,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迅速减少。农村可能会迎来碧水蓝天,鸟语花香,但农村将失去原来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大部分村落将回归大自然。<br> 当然没有农民不意味着田地荒芜没有人种,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与财团的介入,规模化、节约化、机械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农村新常态。使得农民难以继续耕种自己的土地,从而失去生计来源。<br> 目前这股势力正在虎视眈眈,蓄势待发,如髭狗等着受伤的猎物自己倒下。与此同时,现在的很多岗位,都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工人将会从枯燥且重复劳动的流水线上解放出来。马云曾说过,在未来20年里,今天5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而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还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在全球取代8亿个工作岗位,尤其是收银员、服务员,以及装配线上的工人等工种。大量的人工岗位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以后各城市都不需要过多的低技能的劳动者。<br> 最不确定的是未来城市里的粮食蔬菜是否像现在一样便宜,看现在一瓶纯净水都能卖几块钱,停个车都要收费,中国20年后的情况不容乐观。可能有人说国外粮食便宜可以进口呀,可是国外石油也便宜,这么多年你买到便宜的吗?</h1> <h1> 我, 似乎忽然明白了这一切,繁华落尽一场空,曲终人散皆是梦……</h1> 记忆中的人和事,如揭开尘封已久的佳酿,一杯饮尽,使人半醉半醒,如痴如梦。<br> 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它宛如一张褪色的老照片,时而在记忆中若隐若现,梦回萦绕,每每它在记忆中浮现,我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淡淡的惆怅。<div> </div> 留恋家乡,感受回忆与温馨,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想起童年时光,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慨,那是对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