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博物院

游四海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藏品总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艺术藏品专馆陈设,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游客从午门排队入故宫</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名太和殿。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巧遇云南省某学校旅行团掠影</p> <p class="ql-block">在故宫远眺北海公园白塔</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是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名中和殿。</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靖三年(1798)重建。</p><p class="ql-block">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正大光明”匾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皇帝驾崩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交泰殿,殿名出自《周易》“乾坤交泰”,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风。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于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p> <p class="ql-block">延禧宫,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延祺宫,清代改称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p><p class="ql-block">宣统元年(1909)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钢铁架构的三层西洋式建筑——灵沼轩(俗称水晶宫)。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1911)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p> <p class="ql-block">匠心守艺,承古启今,意韵绵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艺术门类犹如璀璨星辰,皆是对中华美学精神内涵的荟萃与凝练。它们跨越时空,将中华文明的浑厚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载体。</p><p class="ql-block">通过丰富多样的书韵雅墨,题材各异的绘画作品,独具匠心的多姿工艺,展示了艺术家在仿古基础上的开创新径,化古铸今。他们凭借巧妙的构思创新艺术,以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启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