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泾源县民间钩绣艺术传承人白玉环的钩绣艺术

知三摄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针为笔,以线织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泾源县钩绣艺术传承人白玉环作品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白玉环娘家在宁夏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从小在姑姑和两个姐姐的影响下,学习钩绣活儿。后来出嫁于黄花乡下胭村,她一边干农活,一边做钩绣、做鞋垫、刺绣等针线活计,已经有30多年的从艺时间了。她中学没有读完就辍学了,虽然读书不多,但她艺术智慧过人,有一双灵巧的粗手,在她的手里,千百件钩绣、传统绣品艺术从新兴村、下胭村、从泾源走出了宁夏,走到了大西北,乃至走向了全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为泾源县钩绣技艺的民间传承人,白玉环的作品主要以摆件、挂件、鞋垫、刺绣等生活小件作为艺术的创作内容,她钩什么像什么,这种写实的钩绣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左邻右舍,传扬在村里乡间和亲戚朋友的圈子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她的作品中小女孩的灵动、草莓的艳丽、花卉的盛放、蜻蜓的翩跹,乃至团扇的典雅构图,皆以精湛的钩针技艺跃然于家庭的空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优雅生活的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一、写实美学:从自然到艺术的精准转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白玉环的钩绣作品以“形神兼备”为核心,尤其擅长捕捉自然与人文场景的细节。例如,其代表作《双鹤图》中,通过纯一色的毛线材质的叠加与渐变象形的处理,简单的花卉背景,红色的嘴唇亲切地接吻,双双动情的闪动着翅膀,晶莹剔透与纯白的羽毛质感完美呈现在欣赏者眼前。草莓采用深一色的红色毛线钩织,表皮的颗粒感通过短针密排模拟;蜻蜓的透明感则借助彩色棉线与浅丝线的交织,辅以立体刺绣技法凸显翅脉的立体线条。这种“以线塑形”的手法,使静态织物拥有了动态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人物创作中,白玉环的《女童》《硕士女》系列尤为突出。画面中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衣袂随风轻扬,其面部神态通过细密的短针与渐变色线过渡,既保留了毛线的柔软肌理,又精准还原了孩童的娇憨与天真。飞舞的黄裙子,白底边则借鉴了传统刺绣的“绕绣”技法,红红的脸蛋,红花发卡,使二维平面产生三维立体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二、色彩哲学:传统色谱的现代演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白玉环的色彩体系以“艳而不俗”为原则,既承袭了传统刺绣“色相饱满、对比强烈”的手法,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其作品常用“三原色碰撞+中间色过渡”的搭配法则,例如《花卉》团扇中,精巧的小花朵与各种颜色的对比色块象征吉祥,而渐变的金线勾勒的花纹则起到视觉调和作用,呼应了唐代织锦“散花锦”的配色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自然题材创作中,她创新性地采用“环境色映射”手法。如《葵花向阳》中,葵花颗粒清晰,黄色调并非单一色块,而是根据光线方向叠加银线与淡褐色线,强化了层次感。这种对色彩属性的深入研究,使其作品常被误认为数码印花,实则全凭手工分线与并线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三、构图智慧:方寸之间的叙事张力</span></p><p class="ql-block"> 白玉环的构图布局深谙“留白与密不透风”的民族哲学。其团扇系列作品突破传统对称式构图。在立体摆件创作中,她借鉴了战国玉环的“镂空透雕”理念,采用“底布固定+分层叠加”工艺,给人留下远古时代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四、文化基因:非遗技艺的当代活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白玉环的创作始终根植于泾源地域文化。其作品以当地生活为蓝本,将传统刺绣技法与钩针工艺结合,保留生活者的沧桑感和深刻念想,又创新性的赋予其织物特有的温润质感。这种“旧题材新技法”的转化,使非遗传承焕发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产业化探索中,她开创“钩绣+文旅”模式,让年轻消费者通过拼装体验非遗技艺,很好的带动当地妇女的就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针尖上的文化复兴。白玉环的钩绣艺术,本质上是传统手工艺的“超现实表达”。她以0.3毫米的钩针为笔,将0.5厘米见方的毛线纤维转化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使《诗经》中的“葛之覃兮”与当代审美产生跨时空对话。其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化的样本——当小女孩头上的学士帽变成巴黎家居展的“国潮符号”,当草莓的红色从田间地头跃上米兰设计周的T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手工艺的复兴,更是一个民族妇女对美的永恒追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知三写于静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知三履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王知三</span> 名举章 字知三 男,汉族,生于1946年11月。祖籍静宁县曹务镇张屲村下庄社。民进会员,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文化、新闻、文学艺术工作。 </p><p class="ql-block"> 退休前曾任静宁县文化馆馆长、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静宁县作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静宁县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静宁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静宁县政协第5届常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社会兼职 </span> 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1—5届理事。曾任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副会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15年,现为名誉主席;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纤维顾问;受聘于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主要业绩 </span> 受家族民间文化环境的熏陶,酷爱民间文化和乡土文艺。 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事象,地方历史掌故。编辑、出版《静宁民间故事》《静宁民间歌谣》《静宁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40年来他跑遍关陇大地、静宁县的24各乡镇,拍摄各类照片、视频60多万张,搜集整理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创办并主编内部刊物《静宁摄影》《关陇民俗》《成纪文苑》《西北民俗研究通讯》等文艺、学术报刊。至目前出版编著有《静宁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羲皇颂》《阿阳风情》《关陇文化探微》《甘肃民俗》《王知三文集》(6卷本)《关陇民俗文化散论》《关陇剪纸研究》《关陇民俗文化文论》《节日探源—话说陇东民间节日》等96本,2021——2023年组织完成了《界石铺镇志》《继红村志》的编写,即出版发行。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展演、播映各门类作品千余件,有7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多次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嘉奖表彰,曾获优秀编辑、微影视创作优秀导演、优秀新闻工作者、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静宁县“十佳文化艺术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积极为关陇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项论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建设等,撰写策划方案、组织实施。先后为甘肃一些县市、宁夏、青海、江西、甘肃策划大型文化、旅游方案300多项,为静宁县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地方历史、苹果文化、乡村旅游建设撰写策划方案,发掘、探讨、整理、编写、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基础工作,建成了余湾乡苹果文化展馆、雷大镇仙人峡景区、曹务镇民俗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静宁县成纪文化城、界石铺镇高堡村村史馆、城川镇村史馆等10多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理论贡献 </span> 王知三在从事地方民俗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来,在国内民俗文化界产生一定影响的理论观点有: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提出了“伏羲文化圈”“关陇民俗文化圈”的理论。伏羲文化圈的提出,彻底解决了伏羲文化地域争论的问题;二是“关陇民俗文化圈”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关陇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狭窄的地域辖属问题,扩展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领地,解决了地域文化相互争夺资源的文化怪圈。三是在国内首次提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的口号,并为定位和打造六盘山地区及静宁红色旅游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在2010年,又提出“妈祖文化圈”的理论观点,使东南沿海一带马祖文化现象有了理论规范。同时,近年,对宁夏泾源、隆德、西吉、固原,甘肃庄浪、静宁、崇信、泾川、灵台等县传统文化的定位、开发利用等都有理论涉及,并倡导六盘山地区黄金旅游线的建立和拓展。2015年,提出静宁县苹果文化、红色文化、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并进行论证推广。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都为当地民间文化、民间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伏羲文化研究 </span> 他采风田野,在六盘山地区的各县农村,收集到了大量的关于人类诞生、洪水世界、荒蛮时代的神话传说,内部出版《成纪神话》,引起国内神话研究学界的高度赞誉,策划、组织在静宁召开“伏羲文化华夏民俗文化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70多名神话、民俗、文化学学者、专家莅临静宁,对伏羲文化进行地域性研究。研讨会有学者首次发布“伏羲”氏早在7800年前创造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可提前2000多年时间;认同古城纪的地域范围,确立了“伏羲文化圈”的理论;以《“华胥“与“雷泽”辩》《伏羲生地辨析》《关于治平成纪的命名浅析》《成纪南迁史实》等为题,引经据典,对伏羲生地、功德、业绩等学术争鸣问题和伏羲地域文化的困惑、说法,深入探讨,标新立论、予以公正客观的论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成纪文化研究</span> 王知三专事关陇地区地理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发掘历史文献,撰写论文《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研究窥视》《关陇神话圈与精彩的神话时代》《西王母传说的演化》《关于伏羲文化圈》《关陇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问题试论》《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思考》等20多篇。十多次组织国内学者、专家继续对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旅游资源、西王母文化、庆阳香包艺术进行考察、论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多次参与并完成国家重点课题,策划“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创建方案和六盘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方案、完成泾源县王洛宾文花园的规划、建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摄影艺术</span> 组织成立了关陇地区第一家县级摄影协会——静宁县摄影工作者协会,多次组织开展摄影展览、采风、交流、培训活动。曾组织举办大型摄影艺术展览“今日静宁”“革命业绩光照人间”“巾帼风采”“爱我家乡”等。策划、组织《西北风情》大型民俗摄影展览赴上海展出,他第一次把西北民俗风情带到上海,受到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拍摄了60多万幅反映关陇地区的民俗资料照片,建立地方民俗文化图片资料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书香之家”事迹 </span> 他是当地读书、藏书、著书最多的地方文化工作者。在静宁阿阳实验学校建立了2000册的“甘肃作家书库”,2023年联系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为静宁特殊教育学校捐赠图书210套、作家个人图书40多本。先后为静宁县图书馆、读者赠送自己的编著10000册,受到甘肃省文化厅、省总工会等8个部门的奖励。</p><p class="ql-block"> 除了工作之外,他把大半生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写作上面。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在互联网创建了美篇、快手、抖音、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视频号、微博,在新浪网、56网、中国民俗学会网、百度网等网站开设自己的博客,发表新闻类、地方历史研究、红色文化、民俗事项等文章一万多篇、图片15万多幅。阅读量近400多万人次,开办民俗文化讲座60多场。他基本上天天出去拍视频、图片,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为单位、企业、个人策划、编导、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纪录片100多部、快手、抖音上传短视频3000多个。</p><p class="ql-block"> 他坚持写读书日记50多年,出版了《世事心语》,现保存了300多万字的日记资料,这些日记资料成为静宁文化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7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