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富不过三代,魏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p><p class="ql-block"> 冯唐讲《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在韩赵魏三国之中,我们说魏国说的最多。从礼贤下士的开国君魏文侯魏斯,到少年有为的守成之君为五侯魏击,再到能力明显不足却也成功称王的魏惠王魏䓨,魏国的国运呈现出由盛转衰的态势。</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这期节目里,我们不完美的老朋友魏惠王下线了。然而他的儿子,也就是魏国的第四代国君——襄王魏嗣出现了,他的治国能力还远不如他的父亲,一代不一代。</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竞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看创业一代,他的命运风水,他的读书学历他的天生智慧他的领袖魅力,等等等等。但是如果他想开创的事业能够延续下去,能够发扬光大,那还要看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就是会不会生儿子。儿子生的好的,往往能把大事持续进行下去。儿子生得不好的,王的儿子开始掌权,没几年,父亲爷爷,甚至爷爷的爸爸爷爷的爷爷,几代积累下的家业,可以在短短几年内耗光。</p><p class="ql-block"> 今天说的是孟子,就是见过魏惠王的孟子,今天又来见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孟子觉得,这个小子根本就不是当国君的料,于是苦口婆心说了一番话,叫他极简的为君之道,和自然相关的为君之道。大家知道,孟子偏向于理想化,偏向于苦口婆心,偏向于说一些比较遥远的比较虚的事,不太善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相对的希望未来中长期能做根本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但是孟子也没有提出这种中长期的改善,除了依靠一个天赐仁君之外,还能依靠什么制度规章,什么能够在制度上根本上保障仁君之道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哪怕一个人,哪怕一个国君——不似仁君,他还是能够被这套制度所把持,被这套制度所加持,能够按照这套制度作出基本靠谱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孟子也不是那块料,没能在刚才我说的制度上规则上,能够为万世开太平,但是孟子生到他那个时代,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孟子至少又去见了魏襄王,能见到魏襄王,而且苦口婆心给魏襄王讲了讲如何当君王——崇信自然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自然是个很神奇的东西。自然是你我万物加在一起,自然是咱们脑子里的那个东西,自然是门口这片草地,自然是夕阳下一段散步,自然是喝到兴起时候的一首诗,自然是个好东西,自然也是个坏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运用自然的力量,把自然的好的一面给他发挥出来;坏的一面,举例,人性恶的一面,人性差的一面,人性贪婪庸俗懒惰等等,那些差的一面,我们稍稍有意识,能够稍稍的更正一下。</p><p class="ql-block"> 所以如何对待自然?不是一味地服从,不是所有的地方就坡下驴 ——我想吃十个烧饼,我就吃十个烧饼。天天想喝个烂醉,就去喝个烂醉。自然也不是你时时刻刻要跟他对抗,如果要是那样的话,日子就太累了。改尊重</p><p class="ql-block">自然的时候,尊重。该稍稍压抑一下自然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的时候,稍稍压抑一下,控制一下。你完全跟人性作斗争,没戏;但是你稍稍人间清醒一些,你自己就可以和其他油腻的平庸人拉开一定差距。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也希望大家跟我讨论。</p><p class="ql-block"> 借着今天的案例,我们讲讲自然。希望你用好自然,包括管理好你的肉身和你的灵魂。</p><p class="ql-block">2.相信自然的力量,不要沉迷于干预</p><p class="ql-block">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魏惠王挂了,他的儿子襄王接了他的王位。孟子进宫去见了魏襄王,然后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孟子能见魏襄王,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常见的事。那个时候,不是所有人想见魏惠王就能见魏惠王,想见魏襄王就能见魏襄王。当然,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学生,孔门重要的学者,重要的干将。在孟子那个时候,他能这么经常说见魏惠王就见魏惠王,说见魏襄王就见魏襄王,这种频率这种节奏这种出入自如,说明孔门的势力不小,孟子的能力不低。</p><p class="ql-block"> 但他出来就跟别人讲,他见魏襄王发生了什么,见魏襄王时候的情景是什么,这个是有点蹊跷。</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可以说那个时候比较开明,没有什么太多的所谓机密与否。臧否人物,就是评价人物的好坏,评价人物的能干与否,在社会上是一个正常的风气,比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开明,都简单,坦诚,阳光,这是一种可能,我有感觉。具体是不是?我不完全知道。</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可能,是孟子有超强的表达欲。有点像冯唐有些时候,遇上点啥事都要说说,不平则鸣,经常发点朋友圈。</p><p class="ql-block"> 但是还有第三种可能,这第三种可能,很可能可能性最大。这第三种可能就是,孟子被魏襄王气懵了,没见过这样还能当王的,没见过这样还能管老百姓的,没见过这样这么烂的王!除了气懵了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个非常不堪的王,非常不能当王的人当王,孟子看到了老百姓未来的疾苦,孟子心疼老百姓,心疼被这个这么不堪的一个王管着的老百姓,未来的日子有可能越来越惨。</p><p class="ql-block"> 所以孟子用词用的很狠。“望之不似人君”,看过去,看上去,中医的望闻问切,我看你一眼,觉得你一点不像当国王的了。下面这句更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是我靠近他,在他身边在旁边一待,我看不到他的敬畏之心,看不到他害怕什么。混横不吝,我上顶天,下顶地,顶天立地,唯我独尊。不敬天不敬神不敬人不敬鬼,我谁都不敬!我就在我这位置上,雷劈死我之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谁也不怕!</p><p class="ql-block"> 一个怎么看怎么不像仁君的人,坐在了仁君位置上,细细看去,他又什么都不怕。那如果你是孟子,你会怎么想?我是孟子,我心里开始害怕,一个完全不像仁君的人坐在仁君的位置,仔细品过去,他真是啥都不怕。</p><p class="ql-block">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魏襄王忽然问,天下在什么地方锚定?也就是说,天下的定理是什么?管理天下,最要拿住的是什么?孟子说,我回答说,定一在一件事上,钉在一个意思上,定在一个关键点上。</p><p class="ql-block"> 冯三点说三点,但是我在最关键的事上,或者我遇上了听不懂听不了三点的人,我也只会说一点。为什么?因为这一点太关键了,因为给你讲二点,三点你就听不懂了。所以如果一旦冯三点见你说,我今天只说一点,要不然就是这点特别关键,要不然就是我认为你听不懂一点以上的事。</p><p class="ql-block"> 对于孟子和魏襄王之间的对话,孟子,我想我刚才说的两个意思他都认可——她认为她下边说的是管理人民管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没有其他了;以及他认为魏襄王听不懂一点以上的第二点第三点,脑子不够用,带宽不够,智慧极其有限。</p><p class="ql-block"> 富不过三代,可能前提是智慧没法复制三代,或许未来到了AI阶段,到了AI及其昌盛阶段能够复制人类智慧,不知道那时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魏襄王又问:“孰能一之?”谁能拿到那个一,谁能拿到那个定于一的一?抓住了,天下就定了,国家就定了。“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对魏襄王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够拿出那最关键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魏襄王还是没明白,接着问:“孰能与之?”那谁能给他呢?孟子还真是有耐心,孟子接着说:“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天下没有不给你的,天下用任何东西用所有东西,时时刻刻在提醒你这个一。大王您知道庄稼吗?7月8月大旱,苗就枯了,眼看就不行了,天忽然来了云,云忽然下了雨,就有这么一点雨,已经快死了的,快完蛋的禾苗树苗,立刻在这个雨下面吸收水分茁壮成长,开心的不得了,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如果能这样,您听懂了我刚才那个比喻,认识到定于一的一到底是什么;如果您真能明白,就按照这个一去做,谁能跟您抗衡呢?国家一定好,百姓一定好,土地一定好,您自己一定也好。</p><p class="ql-block"> 孟子没有点出这一是什么,孟子做了个比喻,七八月连续大旱快死了的一个苗,一场雨之后,万物生长。孟子背后的话,我给大家点一点我自己个人的看法,就是相信自然的力量,敬畏自然的力量,敬畏自然生长的力量,不要沉迷于干预,少管一点,自然而然,天下大顺。</p><p class="ql-block">3.你不相信自然有力量,自然就不会给你力量</p><p class="ql-block"> 自然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强大的增长能力强大的自己形成自然而然的规律的能力。我不是一个达尔文主义的绝对信徒,因为我总觉得这个推论过程中有很多蹊跷,达尔文主义没有讲明白。但我相信,如果时间足够长,给万物足够的时间,给各种力量足够的时间,哪天地万物就会呈现某种有规律可循的状态。比如说,有些高山就会耸起来,有些猴子就变成猴群的猴王,有些树倒下去有些树又会长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兴衰成败会在大时间尺度下呈现出某种规律。我想司马光不见得想到我这一层,但他通过19年写的1362年的历史,294卷的资治通鉴,我做的也是这件事。在大尺度的时间上看一看,狗怎样以及为什么总是吃屎,人怎样以及为什么总是重复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每个人每组人所有主人反复碰撞,力量对比,反复出现的共同点那就意味着某些规律,这些就是自然而然的力量就是时间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刚才是从历史的角度讲时间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从肉体的角度从个体的角度也是一样的。我年岁变得大一点了变得容易受伤一点,原因也能理解,就是肌肉不太那么容易听使唤了。“咣叽”,肘部撞到某个硬物;“咣叽”,牙齿自己咬到了自己的舌头,在那一瞬间非常之痛。怎么办?你的冲动很有可能是尽量快地缓解这些疼痛,但更好的方式,如果还没出血,如果血能止住,百分之八九十到时候,就是没什么事,没什么大事。不要去医院不要用药叫唤几声等待时间,时间是我们的朋友时间治愈我们的创伤。</p><p class="ql-block"> 刚才是从肉身的角度讲其实心灵的角度也一样。老婆跟人跑了,老婆跟别人生了个孩子等等。或许你在某一瞬间觉得太难受了太痛苦了。老婆跟自己好朋友跑了,孩子还是自己好朋友跟老婆的,也跟他们俩跑了,这日子没法过了。可是时间一就可以治愈过两天过两周过俩月甚至过两年你会觉得OK了,你可以坦然面对这些事实了,风已经渐渐平息了你心里的痛。你甚至回看两年前,你恨不得要从楼上跳下去,你想想两年前那时候的冲动那时候的痛苦,你觉得自己是多么之傻。</p><p class="ql-block">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觉得这还是挺有意思的。我小时候奶奶家就在北京二环朝阳门外垂杨柳,有个小院,院子里有颗枣树,是我这辈子在世界上吃过最好吃的枣。太好吃了,之后什么冬枣啊奶油枣奶油冬枣啊都不行,都没那个枣好吃。语言难以形容,汉语乏力,英语乏力,形容不出来,极其甘甜。</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棵树那棵树不是枣树是个香椿树。香椿跟臭椿怎么区分?我卖个关子各位自己去想。但香椿树,哪怕一颗小小的香椿树,自然的力量增长的力量生长的力量在春天就够周围好几家人炒鸡蛋用。那时候北京缺衣少穿,能有香椿芽炒鸡蛋,稍稍不是那么嫩的芽,腌个咸菜就个粥,想起来,就哪怕现在,我刚吃完中午饭,过来给大家讲课录课,我这个口水就满满一嘴——让我咽一口口水。</p><p class="ql-block"> 枣子好吃香椿好吃,还有一架葡萄,葡萄一般般,但是在葡萄架下喝个啤酒,听我奶奶讲讲印尼那时候的事,他在印尼怎么把我爸带到18岁怎么生了十个孩子,讲讲那时候的事,我想起来也挺美好,当然后来也给拆迁了。</p><p class="ql-block"> 我就看着这些草木,我当时心里默默的感到自然的力量时间的力量。人类不断折腾,让这个大地产生的力量,别说草木了,就说偶尔在这些草木里窜来窜去有几只猫两只狗那个狗眼睛是灵动动作之矫捷,让我确信他是从狼变过来的。那些猫爬树之快,追逐彼此之欢乐,让我相信这些猫按达尔文的话说,原来和豹子和狮子和老虎都是亲戚,没准曾经远古上有共同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相当市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两年没有人的干预草木丰美鸡飞狗跳。自然,相信自然是有力量的。自然而然哪怕一块已经被人类糟蹋的不成样子的地方,给他两三年的恢复时间,你会发现山清水秀万物生长。</p><p class="ql-block"> 经济也一样。百废待兴,给个五年十年大家就有吃有喝了再给个一二十年中国已经昂起头来了再给个一二十年中国有的东西外边没有了。这就是作为一个经济体,不折腾,能看到的自身的自然的强大的基于人口的增长的力量。相信自然,不要人为过分干涉自然。如果没有人为过分干涉,自然而然产生伟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