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瓦罗·西札的档案

胡均浩

<p class="ql-block">现年92岁的葡萄牙籍普利兹克获奖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也是建筑界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个人。因为建筑静默如初、浑然天成的诗意,他时常被誉为“建筑诗人”。</p><p class="ql-block">6月5日,“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这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西扎个人回顾展,展览以九个版块、逾800件展品构建了一张跨越时空、互文观照的建筑地形图,勾画出这位建筑大师悠长而丰沛的创作经历。</p><p class="ql-block">在上海与波尔图建立姐妹城市30周年之际,一场从西扎家乡马托西纽什启程,蔓延至岛屿、热带、山林的全球建筑之旅,在此启程。其中,位于上海嘉定的在建的“海上博物馆”是西扎迄今为止设计过的最大规模的项目。</p><p class="ql-block">有意味的是,“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也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两位普利兹克获奖建筑师在此“同台竞技”。</p> <p class="ql-block">展览之所以以“档案”为名,因为“不仅仅是一次作品汇编或建筑师个展,而是一次对西扎个人建筑档案的深入挖掘。</p><p class="ql-block">展览以手稿、模型、雕塑、物件、照片构建了一张跨越时空、互文观照的建筑地形图,勾画出这位建筑大师悠长而丰沛的创作经历。</p> <p class="ql-block">西札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展厅通道连接处,西扎近期的雕塑作品和巨幅肖像。</p><p class="ql-block">从家庭出发,感受西扎建筑的秩序与诗意</p><p class="ql-block">还未走入展厅,一幅高达三米的西扎肖像海报便让人抬头驻足。西扎是拥有最多个人肖像的建筑师之一——这并非出于自负,而是因为他早逝的妻子、艺术家玛丽亚·安东尼雅·西扎(Maria Antónia Siza,1940–1973)。玛丽亚去世时仅33岁,西扎没有再婚,自此某种意义上“与建筑相伴”。他如同一位“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师,不断地手绘草图,这似乎是他与亡妻保持联系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展览入口的一段西扎自述文字,讲述了自己的经历</p><p class="ql-block">阿尔瓦罗·西扎1933年生于葡萄牙马托西纽什,就读于波尔图美术学院,早年钟情雕塑,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在一场途经巴塞罗那的旅程中被这座城市以及高迪的作品所打动,转入建筑系,师从费尔南多·塔沃拉(Fernando Tavora),后来在其长达七十余年的建筑生涯中,创作项目遍及欧、亚、非、北美及南美,有550余件作品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手稿,葡萄牙波尔图,1979-1997年。塞拉维斯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档案。获捐于2015年。</p><p class="ql-block">细看这些草图,其中有不少点状线条,那是建筑中看不见的结构线,用来调和秩序。西扎几乎始终在尝试从世界的混乱中寻找某种秩序。这种“秩序”也构成了展陈设计的基础——一个个基本几何勾勒出不同主题,这不仅仅出于形式的纯粹性或美学考量,更因为几何在其早期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策展人乔·彼纳所言:“对西扎而言,几何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解决现实世界混乱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并不只是展示那些显而易见的图纸和落地的项目,一些人们可能从未见过的图纸和未建成的建筑方案,同样精彩、有趣。“就学者和学生而言,大量的平面图是重要的研究资料来源;对于普通观众,展览中视频、照片和模型更容易理解。”策展人乔彼纳说,“我希望孩子们也参与其中,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建筑、阅读建筑图纸,所以展陈都设置得相对较低,让人人都容易亲近。”</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第一个几何(圆形)中,呈现了西扎的家庭生活与1949年前后他备考美术学院时的作品。他为家中所有成员画像,并于1952年完成了第一个建筑作品——“祖母的厨房”,他也为舅舅设计了家门。从为家人设计起步,住宅成为西扎最初且最核心的构造实验领域。</p> <p class="ql-block">几何(圆形)展厅中,西扎所画的祖母,以及“祖母的厨房”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展览专设一章聚焦其“住宅”项目,细数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生时期包含位于马托西纽什的“四栋住宅”在内的家宅设计,至近年落成的宁波东钱湖大师工作室。在 “葡式革新”部分则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起葡萄牙制度巨变之下西扎在波尔图博萨和圣维克多以及埃武拉马拉盖拉开展的社会住宅项目(social housing),通过现代主义的建筑方法解决当地的人口和住房问题。这些项目为西扎此后在葡萄牙、德国、荷兰等地的规划与重建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世纪之交两次世博会(1998里斯本世博会与2000汉诺威世博会)的葡萄牙国家馆的设计,揭示了这位成长于二战后的建筑师力图以设计重塑国家形象,改变世界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1998里斯本世博会与2000汉诺威世博会的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国家馆-1998世博会,葡萄牙里斯本,1994-1998年</p> <p class="ql-block">西扎最大规模项目在上海嘉定</p><p class="ql-block">西扎始终对东方文化怀有兴趣。他最早接触东方文化或可追溯到学生时代的读物。在早期住宅项目“四栋住宅”中,他便借鉴了传统日本建筑中楼梯的设计方式。而自2000年以来,他陆续在亚洲落地多个建筑项目。</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大陆,西扎和他的合作者设计了位于杭州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宁波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以及淮安的实联化工水上办公楼等项目。在这些设计中,不难看出他始终在尝试将建筑的雕塑性与当地地形、文化融合为一体,呈现出对“地景”与“精神性”的双重回应。</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嘉定在建的海上博物馆模型</p><p class="ql-block">这座尝试将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古代博物馆合为一体的博物馆,是西扎迄今为止设计过的最大规模的项目,在此,新与旧彼此缠绕、互为镜像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阿尔瓦罗·西扎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联合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国杭州,2012-2018年</p> <p class="ql-block">青龙带</p><p class="ql-block">南京</p> <p class="ql-block">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中国宁波东钱湖畔,2014-2020年</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作品的画廊</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宁波</p> <p class="ql-block">建筑之家</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拟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韩国</p> <p class="ql-block">卡马戈基金会</p><p class="ql-block">巴西</p> <p class="ql-block">塞拉维斯基金会-西扎翼楼,葡萄牙波尔图,2018-2022年</p> <p class="ql-block">卡加莱罗基金会</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太极办公楼</p><p class="ql-block">台湾</p> <p class="ql-block">太平办公楼</p><p class="ql-block">杭州</p> <p class="ql-block">阿莱克索办公楼</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西班牙</p> <p class="ql-block">拟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韩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展览里随之展开的“圣地”“闲所”“商业与金融”“教育与知识”“写字楼”“美术馆”等则讲述这位建筑师如何在不同地域与功能的建筑项目中,拓展历史文脉与当地性的解读,巧妙地处理建筑与人、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阿尔瓦罗·西扎与费尔南多·塔沃拉联合设计,圣母庄园游泳池,葡萄牙莱萨·达·帕尔梅拉,1958-1965年。</p> <p class="ql-block">圣母庄园游泳池的设计图以及相关视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位于葡萄牙莱萨·达·帕尔梅拉的圣母庄园和海边的游泳池,以及博阿·诺瓦茶室。后者是西扎第一个建成的商业委任项目,也被视为葡萄牙当代设计的开创性宣言。其外观以旧时的拖网渔船为灵感,平面布局与所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通过开口设计连接室内与周遭景观。它被誉为西扎的“早期杰作”之一,其屋顶与岩石地貌几乎融为一体,四周玻璃嵌入地面,宛如漂浮在岩石之上的开放空间。在展出的模型中,可以清晰看到屋顶岩石结构与自然的紧密连接。</p> <p class="ql-block">博阿·诺瓦茶室,葡萄牙莱萨·德·帕尔梅拉,1958-1963年</p> <p class="ql-block">博阿·诺瓦茶室模型</p> <p class="ql-block">而在海滨游泳池的设计中,西扎并未沿用茶室作品中的在形式上同礁石的相似性,而是以更具人工感的方式,区分建筑与周围自然之间的边界。这是也是“现象学”在西扎设计中最直接的体现——建筑与自然现象如风、海洋的气味、温度、湿度相联结,构成一种整体氛围的体验。目前,包括茶室和海滨游泳池在内的一系列西扎作品正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海滨泳池,葡萄牙莱萨·德·帕尔梅拉,1961-1966年</p> <p class="ql-block">康德斯电影院</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雷维林礼堂</p><p class="ql-block">西班牙</p> <p class="ql-block">多功能馆</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塞拉罗体育中心</p><p class="ql-block">西班牙</p> <p class="ql-block">蛇形画廊展厅</p><p class="ql-block">伦敦</p> <p class="ql-block">马约尔酒庄</p> <p class="ql-block">台丰高尔夫俱乐部</p><p class="ql-block">台湾</p> <p class="ql-block">音乐之城和采石公园</p><p class="ql-block">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思维园观景台</p><p class="ql-block">韩国</p> <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教堂</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山坡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内心堂</p><p class="ql-block">韩国</p> <p class="ql-block">教区大厅</p> <p class="ql-block">柏林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柏林</p> <p class="ql-block">伊斯玛仪中心</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思惟园</p><p class="ql-block">韩国</p> <p class="ql-block">传媒学院</p> <p class="ql-block">高等教育学院</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拉戈阿尔坡地住宅</p> <p class="ql-block">塔拉滨水区总体规划</p> <p class="ql-block">济州住宅</p> <p class="ql-block">航海者住宅综合体</p><p class="ql-block">葡萄牙</p> <p class="ql-block">阿维什住宅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范德温公园的两幢住宅</p><p class="ql-block">荷兰</p> <p class="ql-block">书吏坐像</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诞生:家庭、工具、小屋、(自)画像》第一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艺术创作”板块,西扎以骑恐龙的“自画像”开场,象征着建筑师原初身份的诞生。这种带有幽默感与象征意味的开场方式,既回应了“起源”主题,也将观众引入西扎独特的艺术世界。</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诞生:家庭、工具、小屋、(自)画像》中西扎对于自己手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家庭生活</p> <p class="ql-block">神话</p> <p class="ql-block">驰骋想象</p> <p class="ql-block">大卫和歌利亚</p> <p class="ql-block">骑马</p> <p class="ql-block">斗牛</p> <p class="ql-block">身体:流淌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西扎绘画作品《从柯布西耶到毕加索:天使、半人马、米诺陶洛斯、耶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展览中,一面展墙上的作品致敬了柯布西耶与毕加索。前者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者,对西扎所就读的波尔图美术学院影响深远;后者则是他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西扎深受毕加索作品中宇宙观的影响——无论是其以公牛为中心的象征系统,还是迷宫与米诺陶洛斯的形象,这些都对西扎产生了持续的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西扎绘画手稿</p><p class="ql-block">展厅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手”的描绘与象征:绘图的手、吸烟的手、握笔的手。西扎曾在香烟包装纸内侧的锡纸上作画,用日常小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也将“建筑师之手”的概念延伸进更为私密的空间。这些作品幽默、奇异,却也诚实而直接地表达着他对创造、对记忆、对建筑之本质的思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