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思泽

<p class="ql-block">倾心感知用智捕捉</p><p class="ql-block">——读冯祖尧散文集《听花开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与祖尧兄退休后同在一个支部,又都爱好写作,却经历不同。他有写作学会、长征学会等几个平台,一半“遵命”,一半自主;我则是自由撰稿,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内容相去甚远,彼此交流不多。</p><p class="ql-block">不久前支部活动时,祖尧兄送我一本他的新作——《听花开的声音》,接过后喜出望外:一则书的封面设计很好,一则书名富于诗意。于是爱不释手,回家后立即翻阅起来,连续用了一个星期,才将书读完。祖尧兄在本书《后记》中写下的这句话,让我铭刻于心:“我因爱好而写作,我笔写我事,我笔写我心,在字里行间找到安顿自己的所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这便是对生活的一种交待,对自己的一种交待。”言简意赅,言简意真,我深有同感。怀着“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惶恐,我不无冒昧地写下一点肤浅的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从中发掘真善美,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生活就是这样,它在不经意间,把很多的你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在骨子里给你留了下来,像复写纸的第一道划痕,无论时事如何变换,时间如何推移,总是忘不掉。但是,如何去发现它们其中真善美的东西,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如此。有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等看了外面的世界后才发现,原来最美的东西就在身边,就在熟悉的人和事中。而最熟悉,最难忘的,莫过于儿时的记忆中的人和事了。祖尧兄故乡那“远去的鸭棚子”也好,抑或“铁匠铺的余音”也罢,都是早早就铭刻在心的。除了第一辑“故乡恋”中的篇什,在其他辑中,同样找得到作者熟悉的人和事。《红色大讲台上的遵义人》黄先荣,《一曲写作的生命之歌》钟永玖,《遵义文学空间》中的诸君,不也是作者熟悉的人吗?可以顺手拈来,不拘一格娓娓而谈,然后细心地像剥茧抽丝那样,把这些人或事背后的精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需要作者倾心感知他们,而且用智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动人处,给人以启迪,以感召,让他们活鲜鲜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像《铁匠铺的余音》所揭示的那样:“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做事需要如匠人那样守住一片‘匠心’,我们才会对生活更加安然、从容、投入、享受。”卒章显其志,让读者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祖尧兄善于发现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诗情画意的文字屡见不鲜,具有鲜明的文化追求中的个性化特征。祖尧兄是驾驭文字的高手,无论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总有一些高明之处。请看作者对峨眉山的描绘:“山脚骄阳似火,山顶棉衣御寒,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独特的景观让你全然不顾,放眼望去,雪白的云团像海浪在空中翻滚、碰撞,如海的浩瀚、海的气势。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的峨眉山,苍茫兀立,山静云动,仪态万方,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两山相对,双峰缥缈,雄伟气壮,如唐代诗人李白‘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三峰并峙,绝壁凌空,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逶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之绝赞。天高云淡,玉宇澄清,远眺天下,山峰云浪之外,一望无际。”这种描绘是具体的、细致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而在《倾听花开的声音》中,作者对花的描绘,不是具体到花的个体开的怎样、如何鲜艳,而是群体描绘,整体烘托,用心去捕捉花儿们姿态、风韵,用拟人化的手法猜测花儿们的心理活动:“花儿们真是合群,你挨着我,我傍着你,相互窃窃私语,像全都怀揣着延绵很远很远的理想。它们开放的时间也很有,有的约好同时开,也有一个带一个的。你开了,牵我一下,就赶紧也开起来。有的本来暂时不想开,可是伸着脖子看看居都开起来了,也不好意思,夜里思量了一下,第二天早晨开了,这时才发现,幸亏开了,晚了就没伙伴了。”想不到花开时,花儿们还相互窃窃私语。常人捕捉不到的,作者却捕捉到了。发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想,写人之所未发,出乎意外,这就是作者善于用眼睛发现美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深度把握,准确聚焦长征中的重头戏和关键环节。收在此书中的散文,涉及长征的有头十篇。作者以小见大,以轻博重,把长征中生死攸关的历史事件,用一根线,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如《一栋楼见证命运大转折》《一条河成就“得意之笔”》即是如此。《一条腿走完长征路》,虽然记写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实际上以一当十,反映的是整个长征中工农红军团结互助,不屈不挠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石达开“第二”梦想的破灭》,同样是通过红军22个勇士飞夺泸定桥,把红军长征生死系于一线,让人千钧一发的搏斗,聚焦式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深刻理解毛泽东“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所蕴含的惊险意义。</p><p class="ql-block">善于捕捉文朋诗友作品的亮点,是本书的又一特色。祖尧兄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文艺评论家。收在此书中的文学评论,大致有十六篇。作者提纲挈领,有针对性地、精当地给予书评,且每篇书评的风格各有千秋。从黄先荣的日记展,总结出“十一奇”,浓缩了黄先荣的精神境界,可谓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得到曾祥铣老先生的赞许。《走进寿生先生》,把一个卓有成就,秉性独特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其求学、小说、诗歌、时事评论等的创作,简短地回顾了寿生先生多彩文学的一生,给晚辈以鼓励、鞭策。还有对儒商、企业家陈 果矢志不渝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提高员工道德品质的赞许。对钟永玖老师六十年锲而不舍坚持文学创作的敬佩。对向尧富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高度评价以及为人做事的充分肯定,等等,这些文学评论及其弦外之音,振聋发聩,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祖尧兄退休之后,加入几个民间文学团体,全身心投入写作,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出版了五部个人文集,主编、执行主编十一部文集,参编七部文集,成绩骄人。我祝他继续前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p><p class="ql-block">2025.7.16</p> <p class="ql-block">参观省农博园的姊妹们</p> <p class="ql-block">不容易来一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农博园</p> <p class="ql-block">果实累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