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东城市及名校游(7月10日,第7天)

三石

<p class="ql-block">因为预约了MIT的校园参观团,我们一早从宾馆出发。考虑到波士顿一带早高峰容易堵车,便提前启程,驱车前往位于波士顿剑桥镇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车程约一小时。</p> <p class="ql-block">MIT成立于1861年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起初为应对美国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专注于应用科学与工程学的实验教育。经过15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MIT早已声名远播,被誉为“全球最顶尖的理工大学”之一。钱学森、贝聿铭等知名人士曾在此求学,留下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MIT接待中心出发,沿着校园小径缓步前行。远远望见一幢结构极具几何美感的大楼,导游介绍说那是大卫·柯克楼,曾是核反应堆所在地,如今已转型为创新实验空间。继续前行,一座灰色混凝土外墙、嵌满玻璃窗的建筑映入眼帘。透过窗户可见内部实验室设备,阳光洒在玻璃上,折射出理性与创新交织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走在校园中,还看到了一座极具现代感的雕像:由数学符号与数字组合而成的人形,形似冥思的哲人,引来许多游人驻足拍照。那是为纪念MIT建校150周年而设立的“炼金术士”(Alchemist Statue),象征理性之光点亮人类认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建筑的所有想象。整座楼几乎没有一面垂直的墙体,而是由曲面、斜面和错落交叠构成,材料也是多样混搭,有砖石、铝板、钢材,甚至还有木材。导游介绍说,这便是史塔特科技中心(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内部空间同样充满变化,没有常规的直线走廊,宽窄不一的通道令人仿佛置身迷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Stata大楼外,一道刻满科学巨匠名字的“铭文带”(frieze)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其中赫然刻有“Franklin”(富兰克林)之名,周围还分布着牛顿、亚里士多德、拉瓦锡、法拉第、达尔文、达·芬奇、哥白尼等伟大科学家的名字与注解。这些铭刻不仅彰显MIT对科学传统的尊重,也让人感受到知识与理想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的力量。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资讯科学系便设于这座建筑之中。</p> <p class="ql-block">最后,导游在查尔斯河边宽阔的草坪处结束了讲解。草坪对面,MIT最具标志性的建筑,Great Dome静静伫立,晨光洒落在穹顶之上,金光闪耀,仿佛一枚智慧的灯塔,照亮每一位追梦者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驱车通过查尔斯河上的一座不知名的大桥,便进入了这座与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望的哈佛大学。</p><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剑桥镇,是常春藤盟校的重要成员之一。哈佛不仅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领军地位,也在全球学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最初由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立法机关设立,名为“新市民学院”(New College),旨在培养清教徒传道者。1639年3月,为纪念最早期捐赠者,约翰·哈佛牧师的慷慨资助,学院更名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1780年,随着学校教育体系的拓展,正式改称为“哈佛大学”。经历近四个世纪的发展,哈佛已从一所神学院转变为涵盖全学科的世界顶级综合性大学。截至2025年,哈佛共有183位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NAS)院士,100位国家医学院院士;约有162人获得诺贝尔奖,涵盖多个领域。此外,哈佛还孕育了8位美国总统。</p> <p class="ql-block">目前,哈佛大学拥有三个主要校区,分别位于剑桥、奥尔斯顿和波士顿。我们选择在剑桥校区参观,这个校区不大,但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上。红砖墙、拱形门、厚重木门、藤蔓缠绕的墙面,每一栋楼都低声细语地讲述着过去。走在哈佛广场上,仿佛能听到17世纪清教徒脚步的回声,也仿佛能看到年轻的肯尼迪、奥巴马提着书包从这里穿行而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哈佛广场(Harvard Square)旁一道并不起眼的铁门走进哈佛,最先到达的是“哈佛院”(Harvard Yard)。整齐的草坪与高大的榆树环绕其间,迎面立着一座铜像,“约翰·哈佛雕像”。几乎所有游客都会排队与其合影,年轻的学生们无一例外地要摸一摸哈佛的左脚尖。据说摸过此脚的人可以金榜题名,于是原本深褐色的鞋尖被摸得格外锃亮,经受了“百年的爱抚”。</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鹅卵石小径漫步,途经马修斯楼(Matthews Hall),据说比尔·盖茨曾在这里度过新生年。它是那种典型的新英格兰红砖建筑,窗户开得不高不矮,石框微饰,宛如十九世纪的时间胶囊。而哈里森楼(Hollis Hall)与怀特楼(Wigglesworth Hall)更为古老,建于十八世纪末,外表朴素沉静,仿佛仍在低声讲述清教徒后代的求知梦想。</p> <p class="ql-block">穿过草坪,便来到哈佛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它如同一座庄严的希腊神庙,以高耸的多立克柱廊迎接每一个走近的人。图书馆前一长排宽阔台阶格外引人注目,我在上面静立了一会儿,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游客在阳光下流动。推开沉重的大门,我走进图书馆。内部未向公众完全开放,我只能在小门厅透过玻璃门,望见里面高耸的书架、古木的桌椅,还有那若隐若现的书卷气,仿佛是一片沉默而明亮的思想森林。</p> <p class="ql-block">离开图书馆继续前行,便是一座令人屏息的哥特式建筑,纪念大厅(Memorial Hall)。它的尖顶在阳光下泛着铜绿,哥特拱门上雕刻繁复,塔楼高耸,几乎拥有一座教堂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中,我感受到的已不仅是一所学校,更像是一部未曾合上的厚书。她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扇窗棂,都沉淀着思想的重量与时间的气息。从1636年起,这片土地上不知走过多少思想者的足迹,也埋藏着无数沉默的灵魂。他们思索、争辩、怀疑、记录,用语言对抗遗忘,以信念穿越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哈佛,时间仿佛变得厚重而缓慢。不知不觉,我们在哈佛里度过了三个小时。临走前,我们又回到了“约翰·哈佛”雕像前。他依旧静静地坐着。我没有拍照,只是驻足片刻,然后转身离开,从进来的那道铁门走出了哈佛大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