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醒世恒言有言:“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人生碌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越是纠缠撕扯,越容易被拖入泥潭。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格局。格局大了,天地自宽,纷扰喧嚣不过是过眼云烟。 </p><p class="ql-block">不计较,破事离</p><p class="ql-block">《新唐书》有言:“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人生在世,难免有所磕绊。若事事锱铢必较,非但争不回几分薄面,反将自己困在怨愤之中。不计较,不是懦弱,而是明白:有些事不值得费心,有些人不值得费神。执着于微末得失,往往只会消耗我们的能量。真正的智者,懂得将目光放长远,将不如意之事当做修行。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有个开杂货铺的老板姓赵,为人出了名的“不计较”。有次伙计算错账,多收了顾客二十文钱,顾客发现后回来大闹,说赵老板故意坑人。伙计急得脸通红,赵老板却笑着把钱还了,还额外送了两包茶叶:“是我们不对,让您跑了冤枉路,这点东西赔个不是。” 旁边人说他“太窝囊”,他却说:“为二十文钱吵翻天,耽误了做生意,气坏了身子,才是真不划算。” 后来那顾客成了常客,还拉来不少生意。赵老板常说:“账算得再清,不如人心暖。” 他的铺子开了三十年,从没和人红过脸,生意越做越红火。计较,是世上最亏本的内耗。争的是一时之气,输的却是长远格局;盯的是他人过错,耗的却是自己心力。生活不会因抱怨而改变,心境却会因格局而不同。与其在计较的漩涡里挣扎,不如拓宽自己的胸怀。不纠结于既定事实,不执着于过往错失。心胸开阔了,那些原本困扰你的小事,自然就变得无足轻重了。不在意,烂人远</p><p class="ql-block">寒山曾问拾得大师:“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道:“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烂人同如荆棘,越撕扯,伤口反而越深。 在意他人恶语,便是反复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与小人纠缠,只会耗尽心力,模糊前路。真正的清净,不是世间无纷扰,而是心中无波澜。明代地方志里曾记载过这样一桩事件:有位姓柳的私塾先生,在镇上教孩童读书。邻村有个游手好闲的泼皮,总爱来学堂捣乱,要么大声喧哗,要么嘲讽柳先生“酸腐没本事”。柳先生从不应答,只专注教课。有次泼皮故意打翻他的书箱,笔墨散落一地。学生们都气不过,柳先生却平静地收拾好,继续讲课。泼皮闹了几次见毫无回应,自觉无趣,便不再来了。后来镇上修桥,柳先生带头捐钱,泼皮路过见了,竟也默默捐了些碎银。有人问柳先生为何不与泼皮计较,他笑道:“与他纠缠,耽误了教书,才是吃大亏。” 有些人纠缠的意义,就是为了看你失态。若是生气、争辩,便是正合他意。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烂人,而是彻底无视他。把注意力从他身上移开,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热爱。当你不再给他任何反馈,他便索然无味,自然远离。不在意,是对烂人最有力的反击,也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放大格局,好运自来</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格局,往往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深度。格局狭窄,眼前则尽是沟坎壁垒;格局宏大,脚下皆是通途。眼界越高,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全面。当认知越全面,行动起来就越从容,好运也会随之而来。真正吸引好运的,不是精于算计,而是拥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和高度。宋代江南有位姓陈的书生,家境贫寒却常帮邻里抄书、代笔。有次乡绅请人抄写族谱,给的酬劳微薄,其他书生都不愿接,陈生却应了下来。邻居劝他不如多挣点钱来得实在,他却摆摆手说:“族谱是家族根脉,能参与是幸事。”他抄得格外用心,连模糊的古字都查考清楚。乡绅见他字迹工整、考据细致,又得知他常帮穷人写字不收钱,深受触动。后来乡绅推荐他去县里学堂任教,还资助他继续科考。陈生任教后依旧热心,帮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讲解学问毫无保留。数年后他考中进士,赴任时乡亲们十里相送。邻里街坊都说:“陈先生心装着众人,好运自来是该当的。”决定命运的,往往不是境遇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和应对境遇的方式。若不再为无法改变的事纠结,不再因一时不顺而消沉,把眼光放长远,专注于提升自我,路自然越走越宽,机遇也会不期而至。人生得失,从不在细微较量间定局。格局打开,渡人渡己,前路才会通畅,好运自会前来。</p><p class="ql-block"> 《五灯会元》有云:“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放大格局,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不再为琐事蹙眉的豁达,是面对恶意中伤一笑置之的从容,也是把挫折当养分的智慧。唯有内心腾空,才能装进清风明月;视野开阔,才能迎来柳暗花明。当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细琐,自有天地相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