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12日行程:喀什古城-莎车王陵-和田(单程约520公里)</b></h1><h1> 早上8点,我们离开酒店前往喀什古城游玩。在前往古城的车上,我不由感叹如今的交通真是便利:昨天,我们还在数百公里外的塔县欣赏万年冰川,今天,我们就在喀什漫步千年古城了。</h1><h1> 喀什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作为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点,这里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交融史,汉代张骞和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来过这里,唐代玄奘取经亦途经此地,马可・波罗盛赞其为 "东方的威尼斯"。尤其是喀什古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霜雨雪,成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文化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h1><h1> 喀什古城是一座开放式旅游景区,也是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区,在这里游览,可以看到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生活、民族风情、传统手工艺和风味美食。</h1> <h1> 透过大巴车窗,我们看到古城的城墙和建筑其上的民居。</h1> <h1> 还有一些民居,显得很有沧桑感,待进入城里,我们了解到,这些是位于喀什古城东北端的高台民居,是别具一格的原生态历史街区。</h1> <h1> 我们是从古城的东门进入古城的,正值上午上学时间,不少学生进入城门去上学。</h1> <h1> 古城里的街道</h1> <h1> 在古城的各条街巷,都可看到学生上学的身影。</h1> <h1> 我们路过喀什市第一小学</h1> <h1> 在古城,我们看到这座耿恭祠。查找资料得知,东汉西域戍校尉耿恭在疏勒城被匈奴大军困住,城外水源被截断,城内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危急之下,耿恭修整衣冠,跪拜苍天,拔出长剑,掘地三尺后,泉水喷涌而出。于是,耿恭命令将士把泉水从城头泼下,匈奴人明白城中有水,以为有神相助,即撤兵逃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疏勒拜泉退匈奴”的故事。耿恭祠修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手下大将刘锦堂坐镇喀什城时,出于对耿恭的崇拜敬仰,下令在这里修建“耿恭祠”,并派专人看护进香,耿恭的故事也就广为流传开来。</h1> <h1> 古城内的景象</h1> <h1> 古城如今还是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区,在这里集中展现了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生活、民族风情和传统手工艺。</h1> <h1> 身着鲜艳服装的游客</h1> <h1> 游人在古城留影打卡</h1> <h1> 我们来自龙岩的几位老乡也在各个街巷拍照打卡</h1> <h1> 观赏店铺摊位上的民族服装,似乎有点想买的感觉呢。</h1> <h1> 摊位里的食品引起了这位外国游客的兴趣</h1> <h1> 一个店铺墙上挂着的维吾尔族美女照片</h1> <h1> 古城东门外10点半有开城门仪式和歌舞表演,但我们在城里游玩后赶到东城门时,城门已经关闭出不去了,只能在城门内看演员在后台的准备工作和出场,而看不到在城门外的表演了。</h1> <h1> 这位演员趁着表演间隙,吸口烟解解乏。</h1> <h1> 城门外观看演出的游人</h1> <h1> 城门内观看的游人</h1> <h1> 开城仪式结束后,我们出城时看到,大批游人正在蜂拥入城。</h1> <h1> 游览完喀什古城,我们告别喀什前往莎车,参观莎车王陵。莎车王陵(即叶尔羌汗国王陵)位于莎车县城的老城,是明代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王室陵墓群,始建于1533年,为叶尔羌汗国13位汗王及王室成员的陵寝,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作为景区向游人开放。</h1> <h1> 王陵入口处有一幢建筑十分抢眼,讲解员介绍说,这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妃阿曼尼莎的纪念陵。阿曼尼莎汗王妃生前整理并规范了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阿曼尼莎13岁就能写诗、作曲,成为王妃后,她把主要精力用来整理、规范木卡姆。阿曼尼莎汗王妃死于难产,离世时年方34岁。为了祭奠阿曼尼莎汗王妃二十年来潜心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功绩,阿曼尼莎以叶尔羌第二代汗王王妃的身份葬入叶尔羌汗国王陵。人们不忍心将她和难产而去世的女儿分离,便修建了大小两座陵墓将她们葬在了一起。莎车人以阿曼尼莎为骄傲,又为她修建了纪念陵。十二木卡姆于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1> <h1> 为我们讲解的美丽的景区讲解员</h1> <h1> 王陵里阿曼尼莎诗句的碑刻</h1> <h1> 王陵外广场的一座餐厅,就用十二旋律作为餐厅名称。</h1> <h1> 广场边上还有一座非遗博览园,遗憾的是我们到时关门没有开放。</h1> <h1> 结束王陵的参观后,我们离开莎车前往和田,到达和田市区入住酒店,已是晚上的近23点了,感觉很疲劳,连和田夜市也不去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