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夜漫漫,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事,越想越清晰,越想越难以入睡。据说,当人开始不断的回忆时,便是老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记忆尤深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那时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但可以玩的项目也不少,踢毛健、跳皮筋、推钢圈、五子棋、跳绳、老鹰抓小鸡、顶牛、大陀螺、打四宝、翻花绳等等游戏玩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游戏道具,不花一分钱,照样玩的兴高采烈、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很穷,往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小时候老盼着过年,过年能沾点荤腥吃顿饺子。平日里粗茶淡饭还不一定能吃饱,偶尔吃上一顿白面做的饼子就觉得很美了,那个时候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是这样的,物质匮乏的年代差别都不大。</p> <p class="ql-block"> 每到夏天男孩子没多少衣服可穿,光着腚,赤着脚,一丝不挂地在草滩上奔跑、嬉闹,去河里抓泥鳅,滚河泥,弄的满身黑不溜秋脏兮兮的,玩的也是那么开心;那个年龄似乎也懂得害羞,可嗨起来就不管不顾,忘乎所以了。尽管河边常有不少妇女来洗衣服,可光腚的我们却故意在人家眼前跑来跑去,以此来炫耀,比谁的胆子大;妇女们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边洗衣服边拉着家常,有时也取笑我们几句逗乐,小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天真无邪的童年,羞涩的记忆,如今想起来也感到难为情。</p> <p class="ql-block"> 无拘无束的日子很快结束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被家里送到村里的学校,免得到处疯玩惹事。那年月没有学前教育,但稍大一点的村落都建有小学校,公社所在地也有相当规模的中学,上学很方便,费用也少,就这样懵懂无知的我们斜挎着母亲用花布做的书包,蹦蹦跳跳的,情愿不情愿地入了学,从此步入了知识的殿堂。七十年代初期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学生们没什么学习的动力,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进学校识几个字是主要目的,学习上父母没有过多的要求,有学校的约束,家长也省了不少心。在学校老老实实地上课,好好完成作业不让老师骂就可以了,剩下大把的时间还可以继续与小伙伴们玩耍。那时每当听到下课铃声,听到老师喊“下课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跑向宽阔的沙土操场,开始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游戏,课间休息的时间总觉得是那么短暂,还没玩尽兴上课铃就急促的响起来。玩的意犹未尽,坐在教室里也无心听老师讲课了,只想着下课,想着放学,想着回家吃妈妈做的饭。</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五年小学很快读完了,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家里挂满了奖状;识了字就喜欢上风靡一时的小人书了,买不起都是看同学看完的,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有许多本,很是自豪;</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可读,看电影是最高兴的事了,更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那时候在农村都看免费的露天电影,虽然没什么通讯,但有广播通知,人们相互转告,都能提前知道哪个村哪天放电影,听说有电影可看那可激动的不得了,早早吃了饭,准备好小板凳,不管十里八里的都要跑去看,《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还有革命现代京剧等许多经典影片经常看,反复看也看不够,有时两部电影连着放,正片放映前还要加放一两段新闻纪录片,让人等的着急,电影散场后往往已是午夜了,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返回家,路上免不了摔几个跟头,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惹得父母担惊受怕。那时候骑着自行车拿着手电筒的公社干部子弟们得意的很,我们这些农民家的孩子不免有一丝羡慕和自卑。</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苦乐的孩童时代,想起那难忘的露天电影,想起那儿时的小伙伴,内心感慨万千…… 回不去的童年,抹不去的青春,忘不掉的快乐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