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但提及逄汝霖这处名字的不多,余江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胡祖荣,潜心研究,修心得道。他是余江的“一本通”,所有的余江文化,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他多次建议我写写本家祖先逄汝霖这个人,可惜我了解不深不透。现将初识其人的基本情况,与大家共享,以待考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校正。</p><p class="ql-block"> 一、科举入仕与家族荣光</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南宋饶州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潢溪镇逄叶村)人,父亲逄孔阳,北宋中自山东莱州府液县宦游至饶州府安仁县,见锦江城内山水秀环,“而就学宫旁左,旋肇基以立业焉”,即今余江二中和尚岭下操场中,后搬迁至现在的逄叶村。逄孔阳定居锦江之后,喜得三子,即汝霖、汝舟、汝成。逄汝霖三兄弟在父亲逄孔阳的悉心教育下,皆学有所成,出人头地。逄汝霖,宣和甲辰(1124年)沈晦榜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紫金光禄大夫(正二品),以务实干练的施政风格闻名,尤其在赈灾救荒、整顿地方吏治等领域贡献卓著。为宋代经济治理与民生保障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宣和六年(1124年),他与弟逄汝舟同登进士第,创下“一门双进士”的佳话。弟逄汝舟,重和元年戊戌王昂榜进士,任漳州知州、光䘵寺丞(掌管宫廷礼仪等),至中宪大夫。逄汝成,荐辟入仕,官至侍郎。安仁县在两宋共出进士105名,而逄氏兄弟的同科及第尤为罕见,三兄弟同为朝官,也成为当地科举史上的盛事。逄氏家族聚居的逄叶村至今存续,下辖八个自然村,见证着这一书香门第的千年传承。</p><p class="ql-block"> 二、宦海沉浮:从转运使到金紫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的仕途集中于南宋高宗时期,其职务与政绩主要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饶州府志》等文献。</p><p class="ql-block"> (一)赈灾功臣(1136年)</p><p class="ql-block"> 绍兴五年(1135年)夏,江西大旱,饥荒肆虐,民生凋敝。宋高宗忧心忡忡,不仅颁布了诸多赈灾诏令,还亲自书写诏书赐予各地官员。逄汝霖作为江南西路转运使,恭敬地接受了诏书。他恪尽职守,积极落实赈灾措施,使数万流民得以存活。首先,开仓放粮。紧急调拨官仓存粮赈济,安置流民,“凡赈仓廪、活流亡,皆数万计”;再次,劝诱富户平粜。通过政策引导积粮大户售粮,共劝得米“二十一万八千有奇石”,极大缓解粮荒;最后,刻石立碑,昭示赈政。次年(1136年),他将高宗赈灾诏书与地方执行成效刻于石碑,以彰帝王“修诚格天,修政惠下”的仁政理念,并警示后世官员效法。</p><p class="ql-block"> 对此,高宗皇帝甚是欣慰,手书诏书付逄汝霖:</p><p class="ql-block"> “朕以诸路去岁旱灾,深虑细民艰食,而州县府库空虚,不知拯救之术,恻然在念,夙夜不忘,唯吾帅守监司委付一路,分朕忧顾者也。必不忍坐视不恤,其协力悉心多方劝诱积米之家,俾其食用之余,尽以出糶,尚庶几济此数月流殍之苦,务修乃职,以副朕意。〞</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复高宗皇帝疏:</p><p class="ql-block"> “绍兴五年夏,江西不雨,岁是用饥,上心焦劳,日有之。其所以感通,消弭之方,隐恤矜宽之令并举而沓下也,以为未也。亲洒诏墨,寓诸恻怚遍赐帅守监司,而臣备数外台,恭被训敕,顾奉职无状,承命恐惶,敢弗恪意遵德泽而致之民,唯江西部郡十有一,所不以旱告者二。凡赈仓廪活流亡皆数万计,再劝诱积米之家粮者二十一万八千有奇石,承诏旨也。臣闻周宣王遇灾而能洁身修行,以消去之。天下有王化复行之。喜周官大司徒使相救相恤,所以待凶荒焉。天灾流行虽成,周之世不必无而赒卹以相。予唯成周之世,为能备然,则修诚以格天,修政以惠下,盖帝王之高致云尔。既会其成,乃勒坚珉贻,厥万世。</p><p class="ql-block"> 六年八月十五日右中大夫知江南西路转运使臣逄汝霖谨书。”</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治下江南西路赈灾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南宋应对灾害的典范。他在《书高宗皇帝赈灾诏刻石后》中援引周宣王“侧身修行消灾”的典故,强调“赒恤相予”的治理智慧,凸显其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p><p class="ql-block"> (二)江西转运副使(1137年)</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进士及第,正值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昏暗,几经升迁,以直秘阁兼知虔州(今赣州)。刚到任,州中驻军士兵为盗行窃事发,逄汝霂受牵连,转台州崇道观。大中祥符年间,金兵偷渡淮河,转右朝散大夫(从五品),添差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应办移屯军队事务。不久。任洪州通判,迁大中大夫,知江南西路转运副使。</p><p class="ql-block"> 南宋之初,杨幺等农民打着“等贵贱、均贫富”口号,发动武装暴动。宋廷屡屡派兵围剿,均遭挫败。杨幺等人在800里洞庭湖地区建数十座水寨,兵多将广,船坚炮利,声势大振。宋高宗将岳飞及其麾下“岳家军”从抗金前线调回,令其剿灭杨幺义军。“岳家军”将数十座水寨围困,断其粮草,最后杨幺苦战不支,突围逃跑,途中被凌迟处死。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令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逄汝霖督运粮草支援岳飞平定杨幺义军,保障了前线军需。当时逄汝霖负责地方财政、粮饷运输及监察官吏。接任后,亲临战场,伏夜昼出,鼓舞士气,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三)金紫光禄大夫(1138年)</p><p class="ql-block"> 因督粮饷助岳飞灭杨幺有功,擢升正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礼仪典制,成为皇帝近臣。同治《饶州府志》载其“赐金紫光禄大夫”,属荣誉性加衔,象征地位尊崇,深得朝廷信任。</p><p class="ql-block"> 三、力革积弊:晚年谏言与政治遗产</p><p class="ql-block">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逄汝霖升任户部郎中,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此时他关注到地方仓粮管理的积弊,上《乞令州县不得多加取耗擅粜米斛奏》,直指两大乱象。一是加征“耗米”:州县在征收税粮时,以“赡养官吏军兵”为名肆意加收耗损,远超法定额度。二是擅粜官粮:地方官未经审批私自出售仓米,挪用款项“资妄用”,导致国储流失。 </p><p class="ql-block"> 他积极谏言,致力改革,提出严控流程。一是禁止擅自出粜:除非军需紧急,州县不得私售仓粮。二是建立层级审批:若需粜米,须向转运司申报,经户部核验后方可执行。三是强化监察机制:转运司需定期稽查,确保政策落实。 </p><p class="ql-block"> 此奏疏获朝廷采纳,并被录入《宋会要辑稿》和《全宋文》,成为南宋中期规范仓粮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体现其晚年仍心系民瘼、锐意革新的政治品格。</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定位:能吏与乡贤的双重典范</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的仕途跨越地方与中央,其贡献集中于三大领域。 </p><p class="ql-block"> 他是民生保障的“救火者”。江西赈灾中,他巧妙结合官方赈济与民间资源调配,既贯彻中央政令,又灵活调动地方豪强力量,体现高效执行力。这种“官民协同”模式,与同期名臣宗泽在开封平抑物价(如铁腕打击饼店、酒坊囤积)异曲同工,均以果断手段稳定社会基本面。 </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制度漏洞的“修补者”。 针对仓粮管理乱象,他聚焦制度性漏洞,通过流程重塑遏制基层贪腐。其改革直指南宋吏治核心问题——中央控制力弱化下的地方滥权,与朱熹等理学家倡导的“正君心”相比,更具实操价值。 </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地方治理的“智多星”。他积极参与区划调整。绍兴八年(1138年),他对地方管理足智多谋,多次力谏优化地方行政管理,与李纲、徐霖联奏析南城县五乡置新城县(今江西黎川),优化管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虽无诗文集传世,但事迹散见于方志与公文,如《安仁县志》《宋会要辑稿》,恰说明其“施政不求显,唯务实效”的特质。明清《饶州府志》《江西通志》均将其列为名宦,清代方志称汝霖“大中大夫,赐金紫”,列为宋代安仁名宦代表,赞其勤政恤民。近现代《余江县志》更将逄叶村进士群体作为地方文脉的重要标识。</p><p class="ql-block"> 逄汝霖的一生,是南宋初年地方能吏的缩影——他以转运使之职保障军事、赈济灾荒,以二品大员身份匡正时弊,晚年仍以奏疏力革赋税积弊。其“修政惠下”的理念与务实举措,既呼应了儒家仁政理想,也为宋代江西的治理留下深刻烙印。至今余江潢溪的逄叶古村,犹传颂着这位八百年前“一门双进士”的济世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