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与幕布

惠州精神分析心理工作室

<p class="ql-block">【心理剧的复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龚秫的网络工作坊在屏幕上亮起时,我仿佛看见2008年武汉中德医院的白墙。那时王光导演的青涩与H的咄咄逼人,像心理剧里没处理好的辅角。记得H曾追到北京螺旋剧场的后排,塞给我写满合作计划的笔记本,纸页间还夹着干枯的迷迭香——后来才知道那是她给每个潜在合伙人的标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当年不赞成我学心理剧的样子浮现在对话框边缘。他总说:"分析是显微镜,戏剧是万花筒。"如今我躲在斋月的夜色里参加线上剧会,摄像头只敢开一半,怕被认出来是那个曾经在赖念华工作坊哭到脱水的女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制之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个月零十天的素衣期结束那天,我把所有藏青色外套收进衣柜最里层。儿子回来过春节时,那些衣服又一件件挂回门厅,沾上了他爱用的木质调香水味。我们合作烹调的抓饭里,他执意要加葡萄干,说"死亡需要甜味来平衡"。来访的咨询师们咀嚼着这份甜,谈论的却全是老雷当年在案例督导里说的某句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甸的余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之行像一场失败的通灵仪式。在沙甸清真寺的穹顶下呕吐时,我忽然明白:所谓"净化之旅",不过是把惠州书房里的哀伤,搬运到另一处地理坐标重新拆封。回来的飞机上,邻座姑娘问我为什么一直摩挲手机里老雷的照片,我答:"在练习告别。"她递来一颗薄荷糖,绿色糖纸在晨光中像极了他最后那件病号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行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收拾回乡行李时,在箱底发现H当年塞给我的剧本草稿。纸页已经发黄,扉页上她用红笔写着:"所有心理剧都是家庭剧的变体。"我添了句"所有家庭剧都是心理剧的彩排",然后把稿纸裁成小方块,用来包带给外甥的巧克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机掠过天山时,云层像极了龚秫导演常用的那张蓝色幕布。我试着在脑海里排演归家场景——这次,我要演那个不再需要烤热棉裤的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