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法华寺又名宝塔寺,是明朝修建的一座寺院,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门内和阳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之一。根据清道光十年(1830 年)的《大同县志》记载,此寺 “明时建,久废,砖塔存”。2008 年,在大同市名城保护工程实施中,法华寺得以原址保护修复。<div>大同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历史上长期是多民族交融的前沿。法华寺建筑中汉式院落布局与藏传佛教覆钵式塔的结合、琉璃装饰工艺中汉族传统纹样与异域色彩的搭配,直观展现了不同民族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iv> 三间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取代了寺院的山门上面有云龙等图案组成的饰件,五光十色、绚丽夺目。牌楼翼角翘起,斗拱层叠,拱门门额用九块草白玉构成,门额正面雕有卷草图额,底座刻莲花文饰。 大同法华寺在建筑形式和装饰细节上,融合了汉、蒙、藏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的屋顶采用了汉族传统建筑中的歇山顶形式,飞檐翘角,庄重而典雅;法华塔则是藏传佛教的建筑,是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圆形的钟鼓楼则是蒙古包的造型。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钟鼓楼造型是圆的。一层上有腰檐,外有一圈檐廊,二层是敞轩,外有一圈平座,钟鼓分别放置在二层敞轩内。 法华寺分隔第一进院与第二进院的东西腰门中的墙上刻的弘一法师语录:“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div>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近代著名高僧、思想家,其佛学修养深厚,且留下了大量关于修身、处世、待人的箴言。这些语录蕴含着谦逊、包容、内敛、向善等核心思想,既符合佛教倡导的修行理念,也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具有广泛的教化意义。</div> 弘一法师语录:“谦退第一保身法,安详第一处世法,涵容第一待人法,洒脱第一养心法”。<div>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传承文化、启迪人心的载体。法华寺通过刻制弘一法师的语录,将其思想融入建筑空间,既丰富了寺庙的文化内涵,也为信众和游客提供了感悟哲理、修养心性的契机,与寺庙 “弘扬佛法、传递智慧” 的功能相呼应。</div> 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的屋顶采用了汉族传统建筑中的歇山顶形式,飞檐翘角,庄重而典雅 寺院的屋顶、斗拱、门窗等部位也常常装饰有精美的琉璃构件,使整个寺院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寺院的屋顶、斗拱、门窗等部位也常常装饰有精美的琉璃构件,使整个寺院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三士殿位于法华寺第二进院落,是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菩萨的殿堂。三大士菩萨是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菩萨,他们分别代表着慈悲、智慧和行愿。 大同法华寺的三士殿门上方的“常乐我净” 横匾,落款是唐寅。唐寅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块横匾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div>“常乐我净” 出自《涅槃经》, 意为如来佛具备的四德,又叫涅槃四德。在佛教中,“常” 指永恒不变,“乐” 指无有痛苦,“我” 指自在无碍,“净” 指纯净无染。这四个字代表了佛教对于修行者最终境界的一种描述,即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一种永恒、快乐、自在、纯净的状态。</div><div>楹联是原大同市长耿彦波撰写,海阳配溪书写。内容是“出家即归家,人人都有佛性;有我为无我,世世皆是因缘”。</div> 法华塔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法华塔为砖石结构,高约12米。分为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有石级踏道可登平台,洞门上雕有“小洞天”三个石刻大字。 法华塔因通体是白色,也称白塔。覆钵式指塔身呈向下的半球体,状如倒覆之钵。此种塔型,印度称为窣堵波式,是印度佛教的原创塔式,早在东汉末年便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在后来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样式相融合,南北朝后,逐渐被密檐式和楼阁式塔所取代。 这座印度式佛塔在大同塔群之中独具一格,令游客称赞不已。 塔身上部是瓶颈式的塔刹,在瘦长塔肚的衬托下,显得很粗大,有九层黄、绿、紫三色玻璃砌成相轮八重,其间饰华丽别致的图案,上面置玻璃砌筑的花盖。 在塔身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留一个方形的佛龛,其周围是呈方形黄绿色琉璃图案装饰,龛两侧是两尊金刚雕像,造型雄壮勇猛、姿态威严,饰以彩带和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