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寺

ZHX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业工作之便,游历了很多城市及大山名寺,见到无数的大小藏经寺,因为不信佛所以都不感兴趣,更不会去深究,唯独家乡的藏经寺到让我情有独钟,因为那有父母青春的影子,有我对她们的怀念!</p><p class="ql-block">藏经寺位于县城西郊,据考证原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传说的佛教寺庙。该寺始建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藏经寺的名字来源于其丰富的佛教经典收藏,这些经典在历史上对当地的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传说中,藏经寺的建立与一位高僧有关,他为了弘扬佛法,不远千里来到城固,并在此地建立了这座寺庙。寺内不仅珍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还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一些都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等我读懂藏经寺这段历史时,它成为了一所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学校了!</p><p class="ql-block">幼时听到父母提起最多的地名是藏经寺,但又不见父母烧香敬神,慢慢地长大后,才知到它是一座寺院改建的农村小学,只知道父母曾在那教过书。</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走进藏经寺学校时,那是我已參加工作,到学校普法教育,由于学校和父母有关联,所以好奇,看的也仔细,那时学校靣积不大,地处杜家营村东,东北被一片田野包围,南边是操场,操场周边植有柏树,东南角还有一个水溏,操场南有条东西向一边连着刘家桥,一边连着杜家营的乡村土路,操场北就是校舍,学校大门位于西南角,校门不大但很精制古朴,门头上挂着藏经寺三个镏金大字,加上厚重的黑红大门,猛地一看还真的象走进寺院。</p><p class="ql-block">踏进校门别有洞天,一个风雅别致的小院呈现在眼前,古老的大殿前是学校的会议室,大殿前是一个小花院,翠竹,花卉葱绿,生机勃勃,花园曲径通幽,临周便是教职工的宿舍,最吸引我的还是花园中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因为父母年轻时在那树下留过影!走走看看,藏经寺学校第一次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最遗憾的是没有留下曾经深藏着父母那段岁月的校园影像!</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我就漫漫地追寻父母曾在藏经寺的那段轶事!一九四七年父亲读完国立七中,就到那去先当老师,后任校长,继续从事地下党工作,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展党员,搜集情报,迎接城固的解放。母亲一九五零年参加教育工作,来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多年后父母结为连理,城固解放后父亲抽调工作组參加土改,从此走岀藏经寺学校,从事行政工作,母亲则继续任教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关于藏经寺的那段往事父母亲对我们讲的很少!我只能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他们的原委。解放前在藏经寺教书期间,父亲受党委派,利用身份掩护开展活动,为党做了不少工作,解放后“四清”运动中父亲被查,撤职并取消党籍降为一般干部使用,母亲也因此牵连,所以父母们不愿提起那段往事,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父亲被评反,恢复党籍,享受离休待遇后,他们才有了个好心情!我记得有次父亲专门还带母親,约上当年的同事,重返学校,追忆往事,怀古思远,合影留念,让父母留恋忘返。</p><p class="ql-block">再以后只有从父亲的同学,学校的同事,杜家营村老一㹃叔叔和父亲的学生们及在那读过书的叔父口中,多少知晓父母在藏经寺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初次到藏经寺后,对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印证了父母们对这里眷恋的情愫!再后来即是堂弟在那当校长,因工作繁忙,我也没能再次光顾,直到2000年后内弟有幸在那任校长,我闲下来才又去过一次,这次也是我去藏经寺学校的最后一次。学校随着发展,拆掉了老校门,修上了围墙,盖起了教学楼,面貌换然一新,父母在校时的校园风貌完全地消失了,再也没有先前的历史痕迹,只有父母的音容和藏经寺学校的名字及它厚重的历史还永远留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父母们先后走了!每当我散步走到刘家桥教堂到杜家营的那条土路上,就会想起表哥讲他曾提着小提琴,踩着泥泞接送母亲到学校的场景!每当路过藏经寺学校门口时,就会想起父母们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场景,更会想起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走乡串户,开展地下工作的那段艰苦岁月,看到藏经寺三个字,我就想到我的父母,每每触景生情加深了我对父母的深深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