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民国元年(1912),诸暨城内设城区,城外设71乡。今牌头镇境域分属斗岩、丰乐、华岩、勾越、肃义、宜俗、新壁诸乡。</p><p class="ql-block"> 民国6年(1917),诸暨县始设区,全县设城区、南区、大东、小东、大西、小西、北区7个区署,牌头称南区。16年,分南区为上南、下南区。</p><p class="ql-block"> 民国17年(1928),省政府试行街村制,废顺庄制。10月,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改街村制为村里制。即百户以上为一村;不满百户者数村合为联合村;百户以上的集市镇为里。</p><p class="ql-block"> 民国18年(1929),上南区设牌头、安华、丰乐3里。</p> <p class="ql-block"> 民国19年(1930),国民政府颁布修订后的《县组织法》,改村里为乡镇,设闾邻,即5户为邻,5邻为闾;百户以上的村庄为乡,百户以上的街市为镇,设牌头镇,镇设镇公所。是年,全县区名冠以序数,上南区改名称五区,区内设牌头、安华2镇23乡。</p><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乡镇区域划分,全县为10区、19镇、338乡。牌头境域属五区。</p><p class="ql-block"> 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乡镇以下设保甲,10户为甲,10甲为保。同时撤并乡镇,全县复划71乡镇。斗岩、丰乐、华岩、勾越、新壁属五区。27年,并上南区、下南区为牌头区。</p><p class="ql-block"> 民国31年(1942),撤销江东区,牌头区分设越山区。次年,撤销牌头、璜山、越山、直埠、泌湖区。撤销后成立负责治安及督导保甲的牌头警区,担任部分区署职能。34年(1945),境域属牌头区。35年,越山警区并入牌头区。民国时期的保甲设置资料缺失,不能列全。</p><p class="ql-block"> 民国34年(1945)斗岩乡保设置情况:</p><p class="ql-block">第一保 杨傅村 (二头门)</p><p class="ql-block">第二保 鹳鸣村 </p><p class="ql-block">第三保 植树王 </p><p class="ql-block">第四保 袁 家 </p><p class="ql-block">第五保 后泉畈</p><p class="ql-block">第六保 新屋下 (牌头)</p><p class="ql-block">第七保 桑园 (念三坂)</p><p class="ql-block">第八保 中央宣</p><p class="ql-block">第九保 贾 桥</p> <p class="ql-block"> 民国36年(1947),全县设7区、6镇、42乡。斗岩乡、丰乐乡合并为牌头镇,华岩、勾越合并为华越乡。牌头、华越、新壁属牌头区。是年,境域分属牌头、华越、外陈3镇乡。斗岩山下浦阳江西边的村庄为当年的牌头镇所辖,勾乘山麓浦阳江东边的村庄为当年的华越乡所辖,镇北部的村为外陈乡所辖。牌头镇设20保219甲,共3062户。华越乡设22保252甲,共3977户。</p><p class="ql-block"><b>民国时期部分年份区乡设置情况:</b></p><p class="ql-block">牌头区</p><p class="ql-block">(南区) </p><p class="ql-block"> 1912 肃义 宜俗 新壁 华岩 天保 天佑 斗岩 丰乐 勾越 六峰 </p><p class="ql-block">汤江 风穆 善水</p><p class="ql-block"> 1917 斗岩 丰乐 六峰 善水 汤江 风穆 华岩 勾越 肃义 宜俗 新壁 天保 天佑</p><p class="ql-block"> 1924 斗岩 丰乐 六峰 善水 汤江 风穆 华岩 勾越 肃义 宜俗 新壁 天保 天佑</p><p class="ql-block"> 1935 斗岩 丰乐 六峰 善水 汤江 风穆 华岩 勾越 肃义 宜俗 新壁 天保 天佑</p><p class="ql-block"> 1942 斗岩 丰乐 六峰 善水 汤江 风穆 华岩 越山 肃佑 两宜</p><p class="ql-block">新壁 天保</p><p class="ql-block"> 1946 肃佑 两宜 新壁 华岩 天保 斗岩 丰乐 越山 同山 正源 风穆 善水</p><p class="ql-block"> 1948 牌头 安华 同山 汤江 华越 外陈 新壁(现牌头镇境域主要在当年的牌头镇、华越乡域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