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八路军115师与平型关大捷

fanmouyoudao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八路军115师与平型关大捷</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改编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0师、第一二九师。</p><p class="ql-block"> 同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朱德、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向全国人民承诺:八路军将“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一五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主力及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合编而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下辖第三四三旅、第三四四旅及师直属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共1.55万人。</p> <p class="ql-block">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都是选精壮战士进入作战部队,因此当时115师的指战员队伍非常年轻化。</p><p class="ql-block">师长林彪(开国元帅),时年30岁;</p><p class="ql-block">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开国元帅),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副师长聂荣臻(开国元帅),时年38岁;</p><p class="ql-block">师参谋长周昆(1938年失踪),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师政训处副主任肖华(开国上将),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343旅旅长陈光(1954年去世),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343旅副旅长周建屏(1938年去世),时年45岁;</p><p class="ql-block">343旅参谋长陈士榘(开国上将),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344旅旅长徐海东(开国大将),时年37岁;</p><p class="ql-block">344旅副旅长黄克诚(开国大将),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344旅参谋长陈漫远(未授衔),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开国上将),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685团团长杨得志(开国上将),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685团副团长陈正湘(开国中将),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686团团长李天佑(开国上将),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686团副团长杨勇(开国上将),时年24岁;</p><p class="ql-block">687团团长张绍东(1938年叛变后不详),时年30岁;</p><p class="ql-block">687团副团长田守尧(1943年牺牲),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688团团长陈锦绣(1938年牺牲),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688团副团长韩先楚(开国上将),时年24岁。</p> 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八路军在平型关,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b></p><p class="ql-block"> 1、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2、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p><p class="ql-block"> 3、扩大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国际影响。在国际上,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集会游行、抵制日货、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声援中国抗战。</p><p class="ql-block"> 4、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战后,115师师长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我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这一认识符合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思想的统一,为日后共产党领导的各支部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p>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为纪念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战役遗址上建设的一所纪念馆。纪念馆由序厅、三个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半景画馆、将星闪烁厅组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展馆前的将帅广场,由115阶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尊铜像。铜像两侧建立了刻有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等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讲话摘录及题词的20面文化墙。 序厅<div>  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下旬,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以内长城为依托,组织平型关战役,抵抗日军达旬日之久。9月25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主动侧翼出击,于乔沟一线设伏,创造了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的平型关大捷。</div> 第一展厅<div>主要是介绍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背景和战前形势。1、七七事变爆发 日军全面侵华和中国全国抗战开始;2、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洛川会议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4、日军侵占晋北地区 骇人惨案迭起。</div> 第二展厅<div>主要介绍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的经过。电子沙盘演示一下平型关战役的概况;平型关大捷参战主要将领;平型关战役图片;半景画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平型关大捷战斗场面。 </div>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p><p class="ql-block">主要介绍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影响和将帅对平型关大捷的评价等。1、举国欢庆 军民振奋;2、将帅盛赞平型关大捷;3、永垂青史的丰碑,刻录的137位烈士的名单,是在平型关战斗中牺牲的部分烈士,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烈士没有留下姓名,成为了无名英雄;4、将帅厅,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从115师走出来的将帅,有3位元帅,2位大将,10位上将,36位中将和227位少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评价</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评价</b></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p><p class="ql-block"><b>蒋介石评价</b></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1937年9月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p><p class="ql-block"><b>朱德评价</b></p><p class="ql-block">朱德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中写道,就日军而言:一是武器较好并善于发扬火力;二是作战顽强,不肯缴枪;三是能按计划行事,退却快,援军也能很快开来。朱德在《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讲到,就八路军而言:以劣势武器要战胜现代化的强敌,在战术上就必须善于灵巧机动地使用自己的兵力和武器,发挥自己旺盛的攻击精神,选择有力阵地与时机,抓住敌人的弱点,集中最优势的兵力与兵器,采取秘密、迅速的动作,出敌不意,突然袭击,进行肉搏,坚决消灭之,否则,即难于成功。 </p><p class="ql-block"><b>林彪评价</b></p><p class="ql-block">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一文第3条写到:敌人的弹药和粮食要靠日本从后方输来,切断他们的后方线,在敌后方发展游击战是非常重要的。第5条说: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使敌人的炮不好放。第7条指出:过去战斗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强是说他们的步兵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第9条强调: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第10条提到: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第12条提出: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技术与战术的教育还需大大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续范亭评价</b></p><p class="ql-block">著名爱国志士、老同盟会会员、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战后所著之文写道: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型关大捷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15师兵分三路创建抗日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聂荣臻率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和部分营连,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罗荣桓率一部主力组成东进支队进入山东,与当地抗日武装共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八路军一一五师与由山东纵队改称的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p><p class="ql-block"> 黄克诚率一一五师另一部主力战略机动南下华中,编成为新四军第3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核心及华北军区主力部队,基本都是在115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著名的38军、39军等王牌部队,都是从平型关大捷中杀出来的老红军部队。</p> <p class="ql-block">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期间,115师和120师、129师以及新四军一道,作为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后抗日战场上,与凶残而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坚决斗争,付出了重大牺牲,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为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人民解放军的建立,乃至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