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二十六)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瞻仰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园、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从语文书中知道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挖草根,吃皮带,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勇夺铁索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的故事让我对红军充满敬仰之情。红军克服了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困难,忍饥挨冻,翻过长年积雪的夹金山,走过处处充满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还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北上抗日,只为心中的理想。当我站在这里时,内心深深的被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强的革命意志,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在2009年为了纪念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75周年之际,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纪念园由游客服务中心、主题雕塑纪念广场、集结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2020年6月,正式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集纪念、教育、游览于一体,通过雕塑、广场、纪念馆等形式展现中央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集结广场中间的红五星代表的是红军第一、第二纵队,在它的周围有五个红色钢铁构架,代表的是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象征当年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的五个军团就是在于都河北岸集结、休整补充,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p> <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中心是由宋任穷题写碑名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船帆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广场中间纪念碑的前面铺设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直至1935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的长征历程。</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围栏左侧镌刻为解放后第一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征途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秦朝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典故,追忆叶剑英当年长征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同志为他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抒发了叶帅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有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题写的“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石刻。</p> <p class="ql-block">在这方石刻的对面就是由宋任穷题写馆名的“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展示红军长征出发地历史的主题场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长征的背景</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进军赣南、闽西。先后组建了红一方面军以及创建了中央苏区,并相继取得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苏区军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与进攻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但因“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未能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遵照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在于都县桥头乡成立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后改为江西工农红军第十五纵队)1929年2月15日该部队发展近200人枪后,改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第一连。这是赣南第一支正规武装。</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移到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形势。两部会师后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红军第四军。</p> <p class="ql-block">1929年2月10日至11日,红四军在江西瑞金大柏地伏击尾随的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刘士毅部,歼敌两个团取得重大胜利,此为红四军开创中央苏区奠基之战。</p> <p class="ql-block">陈毅在1929年9月1日的《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情况的报告》中说道:“看看赣南群众斗争,有个最红的地方,可以为赣南群众斗争的代表。一个是东固……江西红军第二团之根据地。另一个是于都之桥头,江西红军第四团根据地,从桥头到东固约200里左右,尽系赤色区域”。</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4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城。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府在吉安城成立,曾山任主席。在党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县富田陂下村宣告成立,曾山担任主席。为统一闽西各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巩固与扩大根据地,1930年3月,在福建省龙岩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邓子恢任主席。 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确定湘鄂赣联接到赣西南为一大区域,巩固和发展成为苏区的中央根据地。后因湘鄂赣苏区未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实际形成了以赣南、闽西为主要区域的苏区中央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东北永和市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一军团前委和红三军团前委在永和市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总政治委员,朱德任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中央苏区全盛时期行政区划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从此中央苏区也进入鼎盛的时期,于都境内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工农群众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运动中。在购买战争公债、支前、扩红、参军参战和全力支援红军反“围剿”的斗争中,于都人民积极响应,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开始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p><p class="ql-block">1930年12月30日至1931年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永丰县龙岗和宁都县东韶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万余人,缴枪1.3万余支,活捉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p><p class="ql-block">1931年3月,蒋介石调集20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5月16日至31日,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五战五捷,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缴枪2万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p><p class="ql-block">1931年7月1日至9月15日,红一方面军近3万人六战五胜,共歼敌17个团,缴枪1.5万余支,取得了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的胜利。</p><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国民党军40万人分三路进攻苏区。红一方面军3万人,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共歼敌三个师三万人,俘敌万余人,缴枪1.6万余支,机枪300余挺。红军扩至10万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p> <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部分领导同志在建德合影</p> <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使中央苏区的赣南、闽西苏区联成片,并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胜利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主席,项英、张国焘当选为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叶坪宣告成立。朱德任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彭德怀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三军团总指挥,王稼祥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四次“围剿”遭惨败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精心策划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任“剿总”司令,坐镇南昌,派出50万大军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p> <p class="ql-block">面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和红军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反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历次反“围剿”中成功运用的“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推行消极防御作战方针,与强敌打阵地战、消耗战,使红军反“围剿”战争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p><p class="ql-block">对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革军委领导人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和红一军团长林彪、红三军团长彭德怀等都提出过批评意见,强烈要求改变“分路阻敌”“短促突击”战术,实行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办法,但都未被采纳。</p> <p class="ql-block">老红军曾广华穿过的羊皮袄</p><p class="ql-block"> (国家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于都县银坑镇曾福长捐赠</p> <p class="ql-block">苏区女医务人员用过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国家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于都县宽田乡蓝光罗捐赠</p> <p class="ql-block">广昌保卫战从1934年4月10日打响,至4月28日广昌失守而结束,历时18天,虽毙伤俘国民党军2626人,但红军伤亡却高达5500余人。由粤赣军区红军独立第二十二师防守的会昌筠门岭,也于4月21日被国民党粤军攻占。</p> <p class="ql-block">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秘密准备战略转移 </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反“国剿”胜利无望,博古被迫在1934年5月下旬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反“围剿”形势,提出今后反“围剿”作战方针的两种方案:一是红军主力“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击战争”;二是坚决“保卫中央苏区到最后,同时准备将我们的主力转移到另一个战场”。1934年6月16日,共产国际电示中共中央同意执行第二方案。中共中央书记处随即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负责秘密筹划和领导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事宜。</p> <p class="ql-block">在中央苏区日趋缩小的严峻形势下,博古在1934年五5月下旬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今后反围剿作战方针。会议提出两个方案:一,红军主力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击战争。二,坚决保卫苏区到最后,同时准备将我们的主力转移到另一个战场。会后博古将这两种方案电告共产国际,请求批示。</p> <p class="ql-block">共产国际发给中共中央的回电。</p> <p class="ql-block">广昌会战失败后,毛泽东建议以红军主力向湖南省中部前进,调动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但是博古没有同意,打破第五次反“围剿”希望就最后断绝。</p> <p class="ql-block">1934年5月3日,博古、李德、朱德等从广昌回到瑞金。随后中革军委召开会议,讨论广昌战役失败教训。会上张闻天愤怒批评广昌保卫战“同敌人死拼”的错误,认为广昌保卫战的直接领导者应对失败负责。</p> <p class="ql-block">1934年6月下旬,博古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共产国际电报指示。随后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负责秘密筹划和领导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事宜。</p> <p class="ql-block">中央最高“三人团”成立后立即领导苏区军民秘密开展战略转移前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补充兵员。</p> <p class="ql-block">为突围转移需要,中革军委于1934年9月21日发出命令,以红军二十一师和二十三师为基干部队,新编组建红军第八军团,以周坤为军团长,黄甦为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中革军委于1934年9月10日发布《关于军团后方勤务组的命令》在全苏区征调5000名民夫组成运输队,随突围转移红军行动。</p> <p class="ql-block">1934年5月14日,中革军委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央苏区在五、六、七三个月扩大红军5万人。1934年9月,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等单位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苏区在9月27日之前再动员3万名新战士上前线。</p> <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1 红色歌谣手抄本</p><p class="ql-block">2 工农学校读本</p><p class="ql-block">3 简单绷带学</p><p class="ql-block">4 看护教科书</p><p class="ql-block">5 国语教科书</p><p class="ql-block">(均为国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红军迅速扩大,需要筹集大批军粮准备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向苏区人民紧急借粮21万担。7月22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再次决定向苏区人民借谷并征收土地税粮60万担。苏区人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源源不断地将粮食交给红军。</p> <p class="ql-block">为补充红军武器弹药,红军兵工厂和各被服厂加班突击生产军需物品。</p> <p class="ql-block">红军穿过的袜子</p> <p class="ql-block">红军谢志坚穿过的黄麻草鞋</p><p class="ql-block"> (国家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于都县岭背镇老红军谢志坚捐赠</p> <p class="ql-block">中央苏区到处是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当红军的热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送郎当红军</p><p class="ql-block">苏区青壮年热烈响应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政府号召,踊跃加入红军。从1934年5月至9月底,全中央苏区共扩大红军8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赣南各苏区县青壮年。</p> <p class="ql-block">“长征路上的缝纫机”</p><p class="ql-block">葛接调 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牛颈村人。1934年10月他挑着一台手摇缝纫机随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并亲手为毛主席缝制了棉衣,被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军裁缝”。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6年7月,在沈阳逝世。2019年,葛接调的后人捐献了此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长征前夕朱德、王稼祥、李德旧居—瑞金市云石山乡田心村</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底9月初,中革军委获悉国民党军加快了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步伐的消息。最高“三人团”遂决定将原定在10月底11月初开始的突围转移行动,提前至10月上旬开始,并在仍然保密的情况下,开始了突围转移的直接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张云逸</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革军委派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带领一支小分队,秘密潜往赣粤湘边界地区,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侦察敌情和道路交通情况,为红军野战军突围转移选择行军路线。</p> <p class="ql-block">红九军团松毛岭阻击战遗址</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23日,红九军团在福建长汀南部松毛岭一线阻击国民党东路军进攻,以确保瑞金东线安全。</p> <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兴国高兴阻击战战场遗址</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20日,为保卫于都和兴国南部基本苏区,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红五军团等部,在兴国县高兴地区坚决阻击西线国民党军进攻。</p> <p class="ql-block">红三军团石城阻击战场遗址—江西石城县城</p><p class="ql-block">为确保红都瑞金安全,1934年9月8日,中央军委司令员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实行运动防御,坚决阻敌于石城以北地区,并要求“应最高度的节用有生兵力及物质器材。”</p> <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鉴于粤赣苏区不断缩小,为适用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突围转移的战略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决定以于都县为中心,新设立赣南省,成立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钟世斌为赣南省苏维埃主席,钟循仁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蔡会文任赣南军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为动员和领导战区工农群众担负起支援前线的运输、打扫战场、收容伤兵和管理俘虏等工作,1934年6月下旬成立了赣南战地委员会,项英任战地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为适应第五次反围剿的需要,以发动游击战,扩大游击区域,牵制吸引敌人兵力,掩护战略转移,1934年5月在于都县城舒屋成立了赣南军区,项英任司令员兼政委,领导于都及周边县人民做好掩护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各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为满足红军突围转移的军费需要,中央财政部突击筹款150万元,国家银行存在石城县烂泥垄秘密金库的金银器物也全部取出,提供军用。号召苏区劳动妇女把银器售卖或捐给国家。苏区妇女为支援红军,纷纷将自己心爱的银器首饰售卖或捐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1934年6月蒋介石指示南昌行营调整部署,分六路向中央苏区进攻。红军兵分六路抵御国民党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中共中央派出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团为北上抗日先遣队。</p> <p class="ql-block">为了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同时也为了给即将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主力探路,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红六军团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进行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p> <p class="ql-block">中共党政军高级干部谁走谁留,由博古亲自确定;中央各部门走留人员名单,由各部门党政负责人决定后报最高“三人团”或中央书记处审批;各省委干部,由各省委决定后报中央批准。</p> <p class="ql-block">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竹编公文箱。</p><p class="ql-block"> (国家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红军医院使用过的消毒蒸馏器。</p><p class="ql-block"> (国家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于都县靖石乡刘顺华捐赠</p> <p class="ql-block">红军总政治部下发训令和指示,要求各军团和政治机关要做好部队长途行军的政治动员工作。</p> <p class="ql-block">留守苏区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上旬,博古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以项英为书记,以陈毅、瞿秋白、陈潭秋、贺昌等为委员的中共中央分局,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负责领导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及苏区各级党政军部分工作人员,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斗争。</p> <p class="ql-block">中华钨矿公司遗址于都县铁山垅镇丰田村嶂下</p><p class="ql-block">1932年春中华钨矿公司在此成立。辖铁山垅、盘古山、上坪、小龙等矿场和白鹅洗矿厂。中华钨矿公司是我党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为促进苏区经济发展、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为铁山垅钨业杨坑山选矿厂。</p> <p class="ql-block">长征前夕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代表与国民党粤军代表谈判旧址—寻乌罗塘</p><p class="ql-block">为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利于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利用粤军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应陈济棠要求,于1934年10月,派何长工,潘汉年为代表与陈济棠的代表在此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为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行动计划。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随后,中革军委分别向各军团下达撤离战场开赴于都河沿岸集结补充命令。于都人民对红军主力集结转移给予了全力支援。</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从瑞金梅坑出发,于12日到达集结地于都县城北古田地区。在此休整期间,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就红军战略转移事宜进行研究和部署,并发布了一系列命令。</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从瑞金田心圩出发,于12日到达于都县城北大岭下。在这里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为战略转移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8日,红一军团一、二、师从兴国战场撤离,经于都县仙下等地11日抵达段屋宽田地域集结。10月9日红十五师从石城战场撤离,12日抵达集结地域,军团部设在段屋铜锣湾,在此接收了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p> <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排以上干部会议旧址于都县段屋铜锣湾刘氏宗祠。</p><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在铜锣湾集结休整时,在这里召开了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和部署了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p> <p class="ql-block">红三军团部集结于都旧址—车溪乡车溪圩。</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2日,红三军团从宁都撤离,于14日抵达于都县车溪地域集结。在此接收了江西补充第三、第四团兵员。</p> <p class="ql-block">红八军团部集结于都旧址—罗坳镇孟口村。</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9日红八军团从兴国古龙岗撤离战场。经于都的桥头银坑等地于11日全部到达孟口集结。在此接收了于都补充第六团兵员。</p> <p class="ql-block">红九军团集结会昌旧址—会昌珠兰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旬,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于都县谢家祠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会议。毛泽东出席大会并讲话,鼓励到会干部要克服困难,树立敌人必败,我们必胜信心。</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和中央红手主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两个野战纵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共8.6万余人,从于都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伟大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以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机关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九军团长征渡口—于都县靖石乡渔翁埠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8日傍晚红九军团共1538人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五军团第34师长征渡口—于都县罗坳镇鲤鱼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20日傍晚,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长征渡口—于都县梓山镇山峰坎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6日,红一军团部和部分队伍从段屋乡铜锣湾出发,于10月17日至19日傍晚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十三师师长征渡口—于都县罗坳镇石尾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9日至20日傍晚,红五军团十三师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城。</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三军团长征渡口—于都县城南门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7日至19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与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长征渡口—于都县城西门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7日至19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及红五军团部分队伍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第八军长征渡口—于都县罗坳镇孟口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8日至19日傍晚,红八军团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p> <p class="ql-block">聂鹤亭同志亲自率领我们工兵营的连以上指挥员对架桥点河川情况进行了现场侦察,结果查明:河宽六百多米,水深一至三米,最大流速每秒一米二,河底为沙石。当时总部决定集中大部分工兵连队,在江西于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门山)、峡山圩(孟口)一线架五座浮桥。我们总部工兵营负责在赖公庙附近架桥。在我们上游架桥的是红一军团的工兵连队。这些桥要求能通过骡马和炮车,并要在十月十六日午夜十二点前架通。聂鹤亭同志还说:“为了防止敌机侦察,过早暴露目标和我军行动意图,要求架桥作业在午后五时至次日晨七时之间进行。"</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架桥开始了。在深水区,我们用民船作桥脚,杉杆当桥桁,上面铺上门板结构成浮桥。在浅水区打下木桩作桥脚。尽管主要架桥材料已经由总部作战局征集、准备好,但桥板、绳索等材料还缺很多。为此,营党委决定分工刘子明政委带领一个小组到老乡家里去征集。材料组出发前,刘子明政委对大家说“架六百米长的桥,零星材料不零星。于都附近无树可砍,只有发动群众,到周围的老俵那里去征集。我们来个比赛,看谁动员得好,征集得多。像扩红一样,既要数量多,又要质量好,还不能违反纪律。”</p><p class="ql-block">根据地的老俵非常热情,只要说红军要用,不管他的材料是干什么用的,马上抽出来给我们送来。有个姓赵的老俵听说红军要木料,就要拆瓜棚。当时南瓜还未完全熟,材料征集组的同志劝阻老俵说:“瓜还没有熟,瓜棚不能拆。”老俵一听,啪地一下就把瓜藤扯断了,并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河边,还特地为我们煮了一担南瓜汤。有一次,我正在指挥架桥,突然看到河滩上何立斌、刘调元几个同志和一个老大爷争吵,互相争抱几块木板。我当时心想:征集材料怎么能和老俵吵架呢?连忙跑了过去,安慰老大爷说:“老大爷,板子我们可以不要你的。”我的话还没说完,老大爷更急了,说:“这位同志啊,你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红军战士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献出几块棺材板算什么!”我这才明白,原来老人家把棺材板献出来了。我忙对大爷说:“寿材您老人家百年之后还要用的,我们的材料够用了,板子我们给您送回去。”老大爷说:“扯谎,材料差得远呢!要不是红军,要没有苏维埃,别说寿材,我连饭都吃不上哩!”我说“好!这样吧,板子先放在您家里,等我们用时再到你家里去取。”老大爷生气地说:“别看我曾老头七十多岁了,身子骨还硬着哩!还要活上十年八年。你们要不收这几块板子,就是说我不中用了。”我们没办法,只好答应暂时收下这几块板子。曾大爷这才高兴地和战士们一起搬着板子送到桥头。曾大爷献出的不是几块普通的木板,而是根据地人民支援红军的赤诚的心。</p><p class="ql-block">—摘自王耀南所著《坎坷的路》中第十二节《长征路上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别 彭加伦</p><p class="ql-block">是一个晴天的下午,太阳斜挂在西边的天空,很多人都在田里,为了他们自己分得的土地,弯着腰在努力地耕种,不断地唱出快乐的山歌。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前做慰劳红军军鞋和其他针线。孩子们一群一群很活泼地在作游戏,乡政府门前的红旗随风飘荡,在阳光的映射下展现出特别鲜艳的颜色。</p><p class="ql-block">号音响了,尖锐的声音激动着每一个战士的心弦。吹号本是军队中平常的事,可是今日的号音却带来了特别的意味,好象在这声音中包含了很浓厚的刺激的感觉。谁知道它就是长征进行曲,谁知它就是故乡离别之歌!</p><p class="ql-block">队伍出发了,红色战士一队一队地由各个村庄下涌现出来,一线一线不断地继续向着于都河畔进发,马声、担子声、刺刀磨擦声、步伐声、歌声、互相错杂着。渡口中站满了红色的英雄,船夫不断地摇着他的木橹,一船一船渡过去了。一个个战士都轻捷地一跃登岸,他们一跳上岸就飞跑地跟上队伍去,动作是那样地迅速。战士们身上的装备很整齐:衣服都是新的,背包颜色是一律的,每人二个或四个手榴弹挂在胸前。军鞋每人三双,少的两双。拥在背包上端的防空帽,用树枝做了伪装,以防备敌机用的,都戴在头上。十天的粮食,有掮着,有的挑着,有的扛着。伙食担子、公文担子很有序地随在队伍的后面,一个个雄赳纠地迈着大步前进,红军家属和儿童团的小弟弟们,一堆堆地站在路旁欢送。他们手里有的拿着草鞋。有的拿着食物,有的拿着银钱,守候他们的儿子、丈夫、哥哥、弟弟经过时临别的礼物。当他们的于弟经过时,有很多的叮嘱:</p><p class="ql-block">“到外面要谨慎,要听负责同志的指挥,回来的时候,有适用的东西带点回来!”</p><p class="ql-block">“哥哥,多捉几个师长回来啊!”</p><p class="ql-block">红军家属是这样关心着他们的子弟,集体送别,每次出发都是很多的。这是革命根据地特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太阳在远山背后,渐渐地下去了,夜幕开始笼罩了大地,正在起着晚烟的村庄和黄透了的西野,葱翠的山林,渐渐地模糊,在队伍的后面消逝了。红军战士们一面前进,一面谈笑着,他们活泼愉快兴奋的情绪,不断地在他们的笑容上流露出来,队伍继续地在黑夜中前进着,穿过了无数的田垅,走过了很多的森林,有时脚下渐渐高了。知道己在上山,低了又低了,是在下山,哗哗的流水,知道已经到了山脚,沿着山溪前进。谈笑到处传下来,远远地不断送来一声声犬吠声,秋虫在山野间奏着乐声,战士们是有些倦意了。经过无数次的休息,远远地前面照耀着很多灯光,东一路西一路的分散,大家忽然高兴起来,嚷着:“到了,到了,跟上呀!"</p><p class="ql-block">人声嘈杂起来,秩序也忽然零乱,各部队都找着自己房子宿营了。</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沉寂,大地仍在黑幔中沉睡,红色健儿也进入睡乡。</p> <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城的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增补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李德、博古(秦邦宪)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领导者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的正确领导。</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后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永远的长征</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出发地的人民,永远怀念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永远想念着那支从这里出发的人民子弟兵。今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新的长征。长征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于都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红色基因正一代代传承,永远说着红军长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油画《夜渡·雩都河》由著名画家沈伊创作。作品长5米,高2.5米,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在于都河畔长征出发时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依依惜别的军民鱼水情,深刻反映了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勇气概。</p><p class="ql-block">[作家简介]</p><p class="ql-block">沈尧伊,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原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油画《遵义会议》《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之路》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7日</p><p class="ql-block"><br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