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有着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的福建土楼,因为它独特的建筑形式,神秘的传说,让我一直想走近它,一睹土楼的真面目,2024年的出游,终于看到了神秘的福建土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主要有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漳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旅游景区、知名民居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是以土做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耐用。楼下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强,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形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型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的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样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一个祖先的祖孙们在一栋图楼里面生活,增加了家族的凝聚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靖土楼分布的深山丛林,多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地区。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南靖土楼正是在这样的山水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环境中,逐渐塑造成形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靖土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山村民居建筑之一。南靖土楼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凸字形等。南靖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南靖土楼作为典型的客家建筑,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6日,南靖土楼中的两群两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怀远楼、和贵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阪村田螺坑自然村,距县城60公里,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是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由1座方楼、3座圆楼和1座椭圆形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及椭圆的文昌楼五座土楼组成。田螺坑土楼群一方四圆的土楼在建造时参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因为五座土楼建筑的格局,俗称“四菜一汤 ”,现为世界遗产 —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田螺坑土楼群整体平面呈梅花形,五座楼高低错落有致。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靖田螺坑第一座土楼步云楼</p><p class="ql-block">南靖田螺坑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步云楼位于田螺坑土楼群的中部,为方形土楼,系黄氏第十二世黄启麟于清康熙年间(1662-1672年)所建。1936年被匪烧毁,于1953年在旧址重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四部楼梯,重墙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天井自外向内分三级台阶,取平步青云之意,体现了土楼人家的风水文化,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步步高升,青云直上。</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和昌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景点</p><p class="ql-block">裕昌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下版村寮村上节社,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是客家瑰宝福建土楼。高5层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2平方米,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坐西朝东,为观音坐莲穴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裕昌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搬走,故如今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深约1·5米,直径0·6米,井水清洌,水源充盈,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鹅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年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裕昌楼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圆形土楼之一,以其独特的“东倒西歪”木柱结构和700余年的稳固历史闻名,被誉为“福建土楼之母”。</p> <p class="ql-block">裕昌楼与田螺坑土楼不同,祖堂不在大门对面的大土楼一层,而是在大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裕昌楼的建筑特别之处在五行道造型。裕昌楼初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兴建居住,故整座楼设计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大卦13开间,小卦9开间,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裕昌楼建好后部分支柱左倾右斜。经过风霜雨雪,造成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斜度有15℃,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到下。但是裕昌楼建成近700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为“东歪西斜楼”,裕昌楼有“东歪西斜700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群中,有一座土楼以其规模宏大、造型独特而闻名遐迩,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座土楼被称为“土楼王”,是福建乃至中国土楼的代表之一。它就是承启楼,以其“圆楼之王”的美誉而备受瞩目。</p><p class="ql-block">承启楼从明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动工,直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完工,历时整整81年。这座土楼占地约300平方米,按照易经八卦的布局设计,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共有400个房间。楼梯有四部,鼎盛时期曾居住800余人,现在仍有300余人在此生活。</p><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环数最多、规模最大,是客家圆形土楼的典范。承启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群高北土楼群的组成部分,规模巨大,造型独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层,上上下下400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300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一元的福建民居就是承启楼。邮票是国家名片,影响力深远。</p><p class="ql-block">承启楼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2008年7月包含承启楼在内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承启楼大门的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承前祖德勤和俭,下联:启后孙谋读与耕。提示祖孙要继承祖先的勤劳和节俭,启发后代通过读书和耕读来作为谋生之本</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是高头江姓第五世祖江集成所建,(1635年至1719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破土动工,花了81年时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全楼按易经八卦布局,整座楼三环五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祖堂。通过外环和内环的通道,可以到达土楼的任何地方。</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按《易经》八卦进行分局,外环、二环、三环分为八个卦,外环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最为明显,底层内通廊已开有拱门的青砖墙相隔,造型精巧,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有800余人,现仍居住有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内的内廊通道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这样的通道有利于排水。</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内有四部楼梯可以通到楼上,从一楼到四楼直上直下是一家四间房,一楼厨房,二楼米仓,三楼四楼卧室。但这个土楼的厨房放到门口,现在楼梯都是封闭的,游人是不可以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厨房,很狭小,厨房内设施也很简单。</p> <p class="ql-block">一层每户的人家都有一个储物柜。</p> <p class="ql-block">一层的会客厅也是孩子读书的区域。土楼内有一户人家在1754年(清乾隆九年)时兄弟双双考进贡士,所以制匾“兄弟选魁”留念。</p> <p class="ql-block">中原人从河南迁徙到这里,把他们的阴阳八卦理念带到这边,五行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土楼老百姓以前都是喝这口井中的水,在井的上面开有天井,因为他们认为水中会倒映日月,吸取日月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土楼内有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出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振成楼,俗称“八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土楼王子”,亦有“东方建筑明珠”的美誉。位于福建永定湖坑镇洪坑村,是洪坑土楼群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建楼主人是林逊之(鸿超)兄弟,其祖辈父辈因生产“日生”牌烟刀成为一方巨富,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地,林逊之接管家业之后,与几个兄弟以集资建房的方法,于民国元年1912年动工兴建土楼,耗资约8万光洋 ,历时五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是客家圆楼的精品之一,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在永定两万多座土楼中,较具代表性。振成楼坐北朝南,主楼按易经八卦设计,分成八卦。卦构之间设有防火墙,并设拱门,门关自成院落,门开院落相通。</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分内外两环外环楼是四层的框架式土木结构,内环二层砖木结构,形成了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振成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八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分八等分,寓意: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八卦,每等分六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 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两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具有突出的防火功能,以砖墙隔成八个单元,如果某一个单元发生火灾,火势被砖墙所隔,不会殃及邻近单元。</p> <p class="ql-block">内环的正门与两侧回廊楼门围合前面的天井 自成院落。内环的天井相隔,组成各自院落。院落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水井,俗称阴阳井。</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其南面设正对楼大门的内环正门,石质门框门楣篆刻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里党观型”匾额,两边篆刻“干国家事,读圣贤书”。</p> <p class="ql-block">在三、四层的卧室通廊下,设有精美的木质靠背栏杆,俗称“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独到的设计理念,完整的功能设施,精美的建筑风格,厚重的历史, 给每一个到访这里的人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侨福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位于大名鼎鼎的承启楼西侧,高北土楼群成员之一,始建于1962年。圆形土楼,坐北朝南。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径45米,高3层,内通廊式。全楼有30间(厅),设1个大门,一个院子。第二层通廊由木质结构悬挑,第三层通廊挑出更多,且设腰檐,檐下以木板封闭作贮藏室。内院以花岗石铺地。楼外为外围墙。</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主是江真麟,楼的名字叫“侨福”是因为建造这座楼用的是华侨的钱,它承载的是家乡的福。原来,江真麟的父辈迁居缅甸经商,1942年因为日军南下缅甸,江真麟逃难回到福建,与家族的人住在承启楼中。等到国外的兄弟有钱了,就开始给他寄钱。经过3年时间的外部建造和2年时间的内部装潢,1962年在江真麟的设计下,侨福楼落成,共花费了约9万元人民币。整个楼有3层,直径45米,每层30个房间,共有90个房间。现在江真麟是侨福楼的管理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侨福楼每年建一层,三年建成。当年,现代化的设施让侨福楼成为上世纪的新型庄园和最新土楼的代表。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楼外有一圈围墙包围着,围墙上设有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祖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在后侧中轴线上,向内院突出,正面有四根西式圆形石柱。</p> <p class="ql-block">江真麟有四个兄弟,大哥有10个子女,九龙一凤,9个儿子,1个女儿,全家人在美国,5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读了博士,5个儿子又娶了五个博士媳妇 这样一家人有了11个博士。侨福楼内的祠堂里是家族中博士的照片,这是家族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土楼中的水井,井水依然清澈。</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内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泽楼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北土楼群的核心成员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楼以长方形结构著称,具备“一门二井三堂四梯”的布局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聚居建筑的智慧和防御性设计精髓。</p><p class="ql-block">与承启楼、侨福楼等共同构成高北土楼群。始建于1565年,1929年毁于战火后于1931年原貌重建,现存建筑完整保留明代风格。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泽楼在承启楼东侧,和侨福楼左右相望,为长方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高4层,宽40.8米,11开间,长41.2米,12开间。每层 38开间。主墙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一、四层为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二层以上不设厅堂。楼内侧每隔一间以生土墙承重,每两间之间以土坯砖相隔。中厅已废,两侧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后厅为祖堂,上方悬挂匾额“邦家之光”。</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是土楼中不多的带有院落的方形土楼。</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有1道楼梯,1座大门,内院前后各有一口水井。楼门石刻楹联刻有“世传勿替家声远,泽木遗风椒衍长”。</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与其他土楼不同的是在它的一楼有突出的房檐,这样下雨的时候在廊道上可以方便地通行。</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的内部非常整齐,正对着大门的是世泽楼的祖堂。</p> <p class="ql-block">夜晚我们入住在朝阳楼,这是一座圆形的土楼,楼内开了许多家民宿,非常有特色,也干净舒适。</p> <p class="ql-block">土楼一层的对面开有餐厅,有当地的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在夜晚璀璨的灯光下,让土楼小桥流水多了神秘感,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永定区也是一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热土。电视剧“绝命使命”讲述了那段发生在这里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色交通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了斗争的需要,我党曾经创建了地下交通站。其中1930年10月设立的从上海白区到瑞金苏区(途经香港、汕头、永定、长汀等地)长约3千公里南方线,被称作“中央红色交通线”被誉为“苏维埃的血脉”。</p><p class="ql-block">主管这项工作的周恩来说:“宁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办好交通线”</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交通线上,党的地下秘密交通员们行使着向苏区输送人员和紧缺物资,也从苏区向上海党中央运送经费和情报的绝密使命。</p> <p class="ql-block">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在生死考验中始终坚持着革命信仰,保障了交通线的畅通和安全,也为党中央的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1986年陆定一题词“红色交通线”。</p> <p class="ql-block">土楼中的老百姓是纯朴善良的。到永定土楼的时候我不小心脚崴了,晚上入住后,民宿的主人为我拿来她们家祖传的治外伤的药酒,告诉我涂抹在伤处,我用了几回后,效果非常好!我还在裕昌楼那里买了一些笋干和梅干菜,在承启楼买了当地特产铁观音茶,还有新鲜的百香果,香甜多汁,质量都非常好,价格也很公道。回来后有一些后悔,应该多买一些才好。</p> <p class="ql-block">土楼是历史记忆的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座土楼是一部家族史、宗族史。是“东方建筑明珠”、是最富丽堂皇的圆楼。它像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飞蝶,地上长出来了的一个蘑菇,它是客家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迸发出来的智慧结晶和生存下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现在,住在深山中的客家人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这里变了模样,用智慧建造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楼,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土楼的主人敞开它宽广的胸襟,迎接八方来客,福建土楼,给我们讲诉着客家人的奋斗历史,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