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开始了解到注意缺陷多动能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这类神经发育障碍。孩子在遇到学习问题时,不少家长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其是不是患上了多动症。<br>其实,对待儿童多动症,我们需要正视它、了解它,但没必要太过焦虑。<div><br></div><div>多动症的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活动过度,仿佛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冲动,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div><div><br></div><div>多动症确实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管理,但患上多动症并不意味着孩子走上了“不归路”。他们的大脑工作方式可能与别人不太一样,但很多行为背后,是孩子们为适应这个对他们来说稍显艰难的世界所作出的不断努力,他们也是很聪明且值得被爱的。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破除对多动症的一系列误区。</div><div><br></div><div>如果孩子有多动和走神的情况,他就有多动症吗?</div><div><br>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到晚都安静坐着,对周围事物没有好奇心,家长反而更应该担心。其次,孩子的好动和走神是否正常,区分关键在于其程度和频率;且孩子在疲劳或生病时,走神也在所难免。<br>正常的走神或多动,通常发生在特定情境下,比如课间休息后的第一堂课,孩子可能还没完全从玩耍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或者偶尔,某个有趣的话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暂时从课堂内容中跳脱开。但如果孩子的多动和走神频繁发生,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人际关系甚至日常生活自理,那就需要家长多加关注了。</div><div><br></div><div>如果孩子多动和走神的情况已经影响了生活和学习,他就有多动症吗?</div><div><br>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儿童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乏可能是他们面临某些挑战的信号,涉及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多动症。<br>比如:锌缺乏、铁缺乏、贫血等都会影响儿童大脑运行效率,导致儿童注意力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儿童可表现为冲动易怒,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儿童可表现为话少、少动、思维缓慢,容易和注意力不集中相混淆;自闭症儿童因为社交障碍,对学校、教室等社交场合的敏感性低,可能会在课堂上站起来、走出教室外等,容易和多动症的好动行为相混淆;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因为听不懂讲课内容容易转而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如果腺样体堵塞程度较高而影响大脑供氧,也会影响学习效率。但是,以上情况均不属于多动症。</div><div><br></div><div>孩子得了多动症,今后就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吗?</div><div><br>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多动症儿童也是如此。多动症儿童在好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同时,往往也精力旺盛、勇于尝试新事物、思维活跃,可能更适合做一些时间自由并有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多动症儿童是非常需要的。</div><div><br>多动症是需要医-校-家长期、联合管理的慢性疾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