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二十二)海内第一桥,万安共潮生——福建泉州洛阳桥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北部的惠安县、晋江县分界的洛阳江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在万安桥(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称洛阳渡)故名。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桥,位于泉州境内洛阳江入海口的水道上,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世界首创的三大造桥技术——“浮运架梁”“筏型基础”“养蛎固基”至今仍为人赞叹。洛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泉州太守蔡襄第二次知泉州后积极着手修建洛阳桥,嘉佑四年(公元1059),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这座跨江连海的大石桥。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后经几次维修,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1988年1月13日洛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运输网络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洛阳桥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运输设施发达、海洋贸易繁盛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洛阳桥名称的由来,据史书记载: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到泉州闽南一带的多为河南、河水、洛水一带的中原人,他们成为当地客家人的先民。客居异地,思乡情切,他们说家乡话,吃家乡菜,还以家乡的地名来命名新住之地,已示怀念。中原移民有“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迁徙过程中留下大量的与洛河、洛阳有关的建筑名。他们觉得泉州城流出入海的一条江很像家乡洛阳城里的河流,于是将这条江取名为洛阳江,而建在洛阳江边的大桥自然就被叫成了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个有闽南特色的小渔村,便到了洛阳桥的北桥头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蔡襄的石雕立像。</p> <p class="ql-block">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宋天圣八年进士,历知谏院 直史馆、出守福州,开封 泉州,杭州,拜端明殿大学士。谥忠惠。为官清正,爱国忠君,惠施亲民。蔡襄至和、嘉祐两知泉州,兴文教、劭农桑、倡贸易,政绩卓著,嘉祐四年建洛阳桥。作《万安桥记》。善书法,工诗文,作有《蔡忠惠公文集》《荔枝谱》《茶录》传世。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蔡襄雕像英姿雄伟,眷恋的目光望向历经沧桑的古桥。北宋时期,洛阳江水流湍急,民众乘船渡河常常翻覆。于是,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时称万安桥),历经六年,耗银千万,不仅建成了这“海内第一桥”,还在桥梁建造过程中实现诸多创举。千百年来,蔡襄默默的伫立在这里,观浪涌,听潮汐,看大江东去,守一方天地,愿风微吹,波轻扬,世间再无浪,百姓得安康!</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现存长约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桥南和桥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桥的两头分别立有两个石塔和守桥石将军。</p> <p class="ql-block">五层八角楼阁石塔</p> <p class="ql-block">守桥石将军</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造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p> <p class="ql-block">“筏型基础”是古桥在建造前,先在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这一构造类似于现代建筑构造中的“筏型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我们看到所有桥墩朝向洛阳江上游西侧都附有船型分水尖 ,这有利于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在每个桥墩最外侧的两个条石板上用金属铆钉连接在一起,这样桥墩会更加牢固,可以抵御海潮的冲刷。</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由桥墩、桥梁板、栏杆等部分构成,桥梁板石板呈纵向排布,为整块条石,架设在下方桥基上。条石最长的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p><p class="ql-block">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这就是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浮运架梁”。</p> <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技术是“养蛎固基”法,桥基建好后,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牢固耐用,廉价实惠,专家称之为“千年不朽”。</p> <p class="ql-block">桥中处,有一安于桥面上的界碑,上有“晋惠交界”字样。这里很不起眼,如果不是特意寻找,就很容易错过。这里是过去晋江县与惠安县的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位于洛阳桥中段北侧,是桥上现存的六座石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座石塔,它的图案也成为洛阳桥的标志性图案。月光菩萨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石构,宝箧印经式石塔,高3.5米,双层须弥座,第一层素面无雕刻,第二层每面有四个佛龛,内刻结跏跌座的佛像。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洛阳桥月光菩萨塔体现了古代泉州地区高超的石构建筑技术水平,是泉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江的一面雕月光菩萨头像,并刻有“月光菩萨,己亥岁造”字样。一旁落款的“巳亥岁造”4个字价值连城,尤为珍贵。据此,人们确知桥与两侧之塔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除石碑之外,这是全桥惟一罕见纪年文物,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梁式大石桥建造年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塔上刻有偈文,上书“涅槃经偈”。月光菩萨面容和蔼,眼眸低垂,仿佛低头凝视着流逝的江水。而除了汉字与刻像,塔上还有五个梵文的文字或图案,引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在当初修建的时候巧妙地利用海中的一个自然小岛,使大桥的修建减少了难度。现在这里是“中亭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亭岛上有明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雨”碑刻亭,为古时求雨的地方。有清道光年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天下第一桥”祠堂,祠堂边上有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似乎都在诉说着洛阳桥无穷的故事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泉州濒临海边,夏季台风频发,掀起巨浪对洛阳桥产生巨大的破坏。明万历年间特在桥中增建镇风塔,以求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西川甘雨亭</p> <p class="ql-block">中亭岛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的基本特点,只是这座塔的塔刹没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依然可辨。</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万古安澜”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1963年12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政府1996年7月5日发布的洛阳桥禁止机动车通过的通告。</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题“万公祠记”。</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桥”祠堂。祠堂内有洛阳桥的历史介绍和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在泉州交通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的兴建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建成后使得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其官民协力的建造模式、无与伦比的建筑体量、开创时代的建造技艺、精彩绝伦的书法碑刻以及丰富多彩的宗教元素,体现了官方及乡绅、民众、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发达的商贸经济对陆海交通系统的完善和文化繁荣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泉州地区建设的诸多大型跨海桥梁中最早的一座,建成之后“民莫不利”的巨大经济价值,开启了泉州近3个世纪的大规模造桥运动,史称“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者不可胜纪”。据统计,建于宋元时期的桥梁有175座,而南宋更达113座。特别是1152年安平桥、1211年顺济桥的建成,形成了连接起码头、海港、城区的沿海大通道,为泉州与广阔内陆腹地和海洋世界相连通提供了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p> <p class="ql-block">宋元事情泉州桥梁建设情况与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海梁式第一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作为简支梁式跨海石桥的工程杰作,是泉州运输体系发展的重大技术探索。建造时运用“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此后建成的安平桥、顺济桥等大型桥梁,大多继承该桥的技术并做出创新。洛阳桥以其巨大的工程体量、精湛的营建技艺和超群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赵州桥、广济桥、卢沟桥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 <p class="ql-block">茅以升曾经评价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在建成洛阳桥这座跨海大桥之时,欧洲尚无跨海石桥,甚至整个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欧洲都没有出现过跨海石桥。如今欧洲现存最古老的跨海长石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琪奥桥,又称老桥,建成于1345年,比洛阳桥整整晚了28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狻猊栏柱 </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建筑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狻猊是与狮子同类型能食虎豹的猛兽,该栏柱为洛阳桥构件,后发掘于江中。</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天下第一桥”石刻横额。</p> <p class="ql-block">石望柱,洛阳桥构件,后发掘于江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产保护与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官民协力的合力方式为此后的造桥运动所传承,并为“闽中桥梁甲天下”美誉所印证。建成之后,在官民的合力守护下,大型维修记录达十数次。洛阳桥以其历经数百年的交通功能、科学艺术价值得到地方官民共同珍视并为众多文人墨客所赞誉,至今仍向世人展示其作为交通要道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建成后的960多年间,历代屡有修缮,包括明代晋江巨商李俊育和僧人正淳的增高大修,明代泉州知府姜志礼的震后重修,以及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局部性复原维修。1961年洛阳桥被列为福建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重要桥梁,洛阳桥与泉州城的兴起一脉相承,洛阳桥的历史是一部泉州海上贸易发展、经济繁荣的历史。“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经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南回望桥北,桥的东边因为受海潮影响较小,所以桥墩不再是船尖型。</p> <p class="ql-block">渔民养殖在滩涂上的牡蛎。</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联通了桥两端,让往来行人安全通行,让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繁荣,而且首创三大造桥工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桥梁史的一个创举。</p> <p class="ql-block">泉州籍台湾作家余光中在《洛阳桥》一诗中写道:“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这是跨越千年的乡愁回声。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诗句将桥与湾并置,彰显洛阳桥作为陆海交通枢纽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桥共潮生,“海内第一桥”万古安澜,造福一方。一座洛阳桥,不仅跨越了洛阳江,也跨越了泉州历史的悠悠长河。漫步在洛阳桥上放眼望去,桥的两侧江面开阔水波粼粼,三两海鸥在微风轻拂下自由翱翔,在滩涂上觅食,有渔民在浅水中收获着希望,阳光下小渔舟等待着涨潮远航,红树林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远处的楼房让我们看到这个城市从远古走向辉煌与繁华。</p><p class="ql-block">潮涨潮落,时光荏苒,洛阳桥千年来默默驻守在洛阳江上,与我们守望着这片繁荣与祥和,洛阳桥,愿你永远安澜,与美好同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