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行漫记之十三(林芝-拉萨)</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10日,周三,晴。凌晨时分,林芝迎来一阵急雨,雨势如注,待天明时,地上已积起一汪汪水洼。清晨六点四十,我从林芝启程,天边尚未泛白,七点整便驶上了林拉高速。原本计划沿318国道前行,但雨后的路况令人担忧,为求稳妥,最终选择了高速。</p> <p class="ql-block">因出发较早,一路畅通无阻。林拉高速尚未全线贯通,终点止于工布江达县,虽未完全通车,却也因此免去了通行费用,倒也省心。</p> <p class="ql-block">驶出高速后,转上318国道,继续沿着奔腾不息的尼洋河前行,向着拉萨进发。这一段国道路况不佳,处处在施工,颠簸难行。尤其是米拉山口至墨竹工达之间,整条路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地,尘土飞扬,机械轰鸣,令人疲惫不堪。</p> <p class="ql-block">离开工布江达后,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继续前行。抵达米拉山时,远远望见隧道已接近完工,心中不禁感慨:以后或许再也无需翻越这高海拔的垭口了。川藏线上,只剩下折多山尚未通隧道,仍需以脚步丈量其高度。</p> <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拍照,记录下这一高光时刻。这里是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的分水岭,山口东侧的涓涓细流,正是尼洋河的源头。河水自金达、茶马古道一路奔流而下,穿越峡谷,逐渐变得宽阔浩荡。</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中流砥柱”就矗立在这条河的中央,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随着拉萨的临近,沿途磕长头的藏民也越来越多。他们身披毛皮,手戴护掌,面覆尘灰,却眼神坚定,三步一磕,虔诚地向圣城拉萨叩拜前行。在过去的旅途中,我曾多次遇见这样的朝圣者,他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或举家同行,带着必需的生活用品,沿着318国道,不畏艰难,只为心中的信仰。他们用身体丈量土地,用信念穿越风雪,即便途中因车辆交错而暂停,也会以划线或堆石为记,绝不偷懒,毫不懈怠。他们的坚持令人动容,也让我对信仰的力量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这些藏民以坚定的信念和虔诚的心灵,用身躯丈量着川藏线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的身影,成为了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伟力。</p> <p class="ql-block">从墨竹工达再次驶入林拉公路,才知这条路是从两端向中间修建的。行驶数十公里后,直抵拉萨。进入市区,经过安检,我反复播放着郑钧的那首《回到拉萨》。是啊,时隔两年,我又回到了这座圣城。内心依旧虔诚,一如初见。</p> <p class="ql-block">拉萨,你好!我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终于再次回到你身边。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拉萨最热闹的街道之一,人流如织,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茶的香气和转经筒的低吟。</p> <p class="ql-block">在藏语中,“拉萨”意为“圣地”。我仰望天空,那湛蓝如洗的天幕,仿佛是圣地的窗帘,轻轻掀开,便能窥见神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走过大昭寺,寺前广场上仍有藏民在虔诚地顶礼膜拜,他们额头贴地,双手合十,仿佛与神灵对话,心灵在此得到净化。</p> <p class="ql-block">驻藏大臣衙门遗址,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北街,是清朝中央政府于雍正六年(1728年)在西藏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作为清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机构,驻藏大臣衙门在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