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知敬畏,警钟长鸣守底线

微信用户

<h3>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原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献林等人违规吃喝,这起发生在学习教育关键时期的顶风违纪案件,性质恶劣至极、教训惨痛深刻,犹如一记重锤,重重敲击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头。<br>一、以案为鉴,深刻汲取违纪违法惨痛教训<br>李献林案堪称“学习教育中顶风违纪”的典型范例。2025年3月21日,罗山县委、县委政法委刚刚召开学习教育部署会,次日中午,李献林便迫不及待地组织违规宴请。信阳市委政法委、市纪委监委、罗山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10名干部参与其中,推杯换盏间,悲剧悄然降临,导致1人死亡。为掩盖这一严重后果,李献林等人竟向管理服务对象借款补偿家属,还谎报死亡原因,妄图蒙混过关。这种“上午学精神、下午破规矩”的荒诞行径,将部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极度淡薄暴露无遗。他们把严肃的学习教育当作“耳旁风”,把纪律规矩视为“稻草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依然心存侥幸、肆意妄为,最终受到开除党籍、政务撤职、留置调查等严肃处理,完全是自食恶果、咎由自取。这一案例警示我们,纪律规矩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任何心存侥幸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br>二、深挖根源,清醒认识作风问题的政治危害<br>李献林等人违规吃喝,绝非简单的“酒桌应酬”,其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层次的政治问题。其一,理想信念“总开关”松动。李献林曾荣获“河南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信阳十佳基层党委书记”等荣誉,本应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却在荣誉的光环中迷失了方向,将党性修养抛诸脑后,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其二,特权思想作祟。身为政法委书记,他本应带头遵纪守法,却利用职权影响组织违规宴请,甚至安排下属参与掩盖真相,将公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三,“四风”问题隐形变异。从“吃公款”到“吃老板”,从“堂食”到“私宴”,违规吃喝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仍是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是“四风”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变种。其四,管党治党责任缺失。罗山县委书记余国芳明知报告不实却未上报,暴露出“一把手”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的严重缺位,对下属的违纪行为听之任之,导致问题愈演愈烈。<br>三、刀刃向内,坚决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br>李献林案犹如一面“照妖镜”,清晰地映照出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三个时刻警惕”。一是警惕“看客心理”。不能将违纪违法案例视为“别人的故事”,要深刻认识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小问题可能引发大灾难。要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时刻保持警醒。二是警惕“侥幸心理”。李献林等人以为“借用管理对象资金补偿”能瞒天过海,实则是自欺欺人。要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在纪律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无济于事。三是警惕“补偿心理”。部分干部认为“吃点喝点是人之常情”,然而“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小节失守终将酿成大错。要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防微杜渐,坚守底线。<br>四、知行合一,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br>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要强化理论武装。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党纪学习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悟,真正让纪律规矩入脑入心,成为行动的自觉遵循。二要深化以案促改。以李献林案为反面教材,在单位内部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通过自查自纠、谈心谈话、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纠正。三要健全长效机制。针对违规吃喝隐蔽性强、发现难等特点,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监督、财务联审等手段,织密制度“笼子”,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四要压实“两个责任”。作为班子成员,既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又要落实“一岗双责”,对分管领域干部常提醒、常监督,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br>“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李献林案的查处,再次彰显了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坚决抵制“四风”侵蚀,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清正廉洁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