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的沂蒙大地草木葱茏,曲阜师范大学的15名大学生组成实践队,踏上了为期五天的“寻红探古”实践之旅。他们走进纪念馆、探访老物件、倾听长辈讲述,在红色故事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乡土课堂教育。</p> 纪念馆里的红色课堂 <p class="ql-block">实践首站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刚走进展厅,一组“沂蒙红嫂救伤员”的雕塑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讲解员指着雕塑讲述道:“1947年孟良崮战役时,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治重伤员,用织布机为战士赶制军装,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援前线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在“战地医院”复原场景前,玻璃柜中陈列着各种抗战年代的物品,见证着他们的拼搏奋斗。 同学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用手机拍摄展品细节。队长胡月在笔记本上写道:“以前在课本里学‘沂蒙精神’觉得抽象,今天看到这些实物才明白,这精神就藏在红嫂们的一针一线里。”</p> 老物件中的岁月故事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馆,同学们来到临沂市博物馆民俗展厅,在老物件中探寻沂蒙百姓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这个竹编的‘箢篼’是以前走亲访友用的,我小时候还见过奶奶用它装煎饼呢!”来自沂南县的刘悦指着展柜里的器物说。她给同学们演示箢篼的用法:“两边系上绳子挎在肩上,既能装东西又不占手,山里人赶集都靠它。” </p><p class="ql-block">在“生产工具”展区,一架老式织布机格外显眼。讲解员摇动织布机,木梭在经线间穿梭,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这是沂蒙妇女织布用的‘腰机’,”她介绍道,“抗战时期,妇女们就是用这样的织布机,三个月织出了20万匹棉布支援前线。” </p><p class="ql-block">同学们轮流体验了纺线、推磨等民俗互动项目。“原来推磨这么累!”第一次尝试推磨的李睿累得满头大汗,她深刻认识到每一张煎饼都要经过磨糊、摊制等多道工序,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p> 老院里的传承对话 <p class="ql-block">实践第三天,同学们来到沂水县泉庄镇来拜访老党员。老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匾,桌上摆着他珍藏的老照片和军功章。</p><p class="ql-block">爷爷指着泛黄的照片,眼神变得明亮,“那时候没公路,我们就背着粮食走山路,一天走几十里地,没人喊苦,我们觉得为人民服务幸福啊。”当问到沂蒙精神的传承时,老人拉着同学们的手说:“你们年轻人要记住,沂蒙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是要实实在在做的。就像咱沂蒙人做煎饼,要小火慢烙才好吃;做人做事也一样,得踏实肯干。” </p><p class="ql-block">老人还展示了他收藏的传统农具说,这是耘锄,除草用的;那是连枷,打麦子用的。现在都机械化了,但这些老物件不能丢,它们能告诉后人以前的日子有多不容易。同学们认真地给每件农具拍照、记录用途,计划整理成“沂蒙传统农具图鉴”。</p> 实践日志里的成长感悟 <p class="ql-block">五天的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在举行了总结会。大家翻看实践日志,分享收获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以前觉得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身边。红嫂们的故事、老人们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队长胡月说。她的日志里贴满了收集的红色故事卡片和老物件照片。</p><p class="ql-block">队员们还整理出《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建议》,提出“校园红色故事会”“老物件征集展览”等实践想法。“我们计划开学后在校园里办一个‘沂蒙文化展’,把这次实践的收获分享给更多同学。”负责策划的滕悦说。</p><p class="ql-block">实践队的最后一项活动,是给孩子们上一堂“红色文化课”。在社区活动室里,同学们用收集的老照片和故事,给20多名小朋友讲述沂蒙红嫂的事迹,教他们认识传统农具。当孩子们举起亲手绘制的“红色手抄报”时,实践队的同学们明白了: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文化根脉,正是从这样的小事开始。</p><p class="ql-block">这场没有轰轰烈烈场面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在传统文化中感受智慧。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报告中所写:“最好的成长,是走进乡土大地,在触摸历史中读懂责任,在聆听故事中学会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