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玉成其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006003</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地区的文化亮点之一,是大量被称为“地下城”的地下定居点。该地区为火山岩高原,远古时代五座巨型火山持续喷发,熔岩流淌、层层堆叠,造就了独特地貌。居民们利用这些天然洞穴,开凿出纵横交错的隧道和房间,形成庞大的地下城市系统。我们参观了卡帕多奇亚30多座地下城中极具代表性的遗迹——奥兹库纳克地下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地下城的入口拾级而下,周遭的空间渐渐收窄,一股沁人的凉意也悄然漫了上来。前方已有零星的游客身影,想来他们也正和我们一样,在这幽深的景致里慢慢探寻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现代加装的照明设施,已覆盖主要游览线路。古老遗迹在光影交织中,愈发显得神秘莫测,引得我们迫不及待紧跟导游,去探寻其中的未知奥秘 。</p> <p class="ql-block">地下城垂直纵深分为6层,总深度逾50米,现存通道总长约1.5公里。我们首先抵达的是地下定居点的首层——这里是马厩与牲畜饲养区,马厩墙壁的一部分被巧妙凿空,便成了动物的食槽。</p> <p class="ql-block">地下城如迷宫般蜿蜒,我们紧紧跟着导游,在狭窄逼仄的通道里小心穿梭,满眼好奇,满脑子问号:千年前的人们,是怎样在这幽深处解决吃饭这样的日常难题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知不觉已走到地下城第三层的酿酒室。导游介绍,这里曾用于酿造葡萄酒。土耳其葡萄酒酿造历史本就久远,想来地下城的人们,也循着这古老传统,在幽暗岩层间,用原始技艺酝酿琥珀色的甘醇 。</p> <p class="ql-block">距离酿酒室不远,便是地下城的仓储区。石砌的空间里,储存过粮食等生活物资。因不见日光,自成天然保鲜之所,往昔岁月里,这些物资默默支撑起地下城的烟火日常,让幽深处的生活,有了踏实的根基 。</p> <p class="ql-block">地下城的设计暗藏诸多军事防御智慧。穿行时,我们遇见多个可移动的滚石门,借助内部精巧杠杆系统,能迅速封闭关键通道,如一道铁闸,将敌人阻隔在外,守护地下城的隐秘与安全 。</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滚石门仿佛是岁月的守护者,它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守护着地下城的安宁。我伸手轻触,冰冷的触感瞬间蔓延开来,试着推了推,它却纹丝不动。</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导游为我们讲解地下城的通风设计。这里既有直通地面的通风竖井,构建起空气循环的通道;又在不同楼层房间的地板与天花板上,设有直径仅10 - 15厘米的通风通信孔 。借助这些孔,地下城居民无需穿梭漫长隧道,便能跨层交流,还能传递危险信号,让人们迅速做好防御,古老智慧藏于这些精巧设计里。</p> <p class="ql-block">地下城里,有些通道狭窄又低矮,部分通道高度甚至不足1.5米,仅能容一人弯腰勉强通过。每次要过这样的通道,导游都会高声朝对向呼喊,确认是否有人。我跟着导游和同伴,弓着腰一步步挪,昏暗里,心里莫名漫起丝丝恐惧感,仿佛被这古老的逼仄空间,轻轻攥住了呼吸 。</p> <p class="ql-block">弯腰穿过逼仄通道,踏入一处无出口的狭小空间,岩壁上凿着放照明灯的龛位。导游说这是临时休息室,我满心疑惑:费尽周折深入地下这么远,难道就为在这儿临时歇脚?近乎密闭的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安全感荡然无存,只盼着赶紧转身离开。</p> <p class="ql-block">卡帕多奇亚地下城的建造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它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代居民依托天然洞穴,逐步扩建、改造而成。作为避难所,这里曾庇护人们躲过外敌入侵、自然灾害与宗教迫害。我们探访的奥兹科纳克地下城,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最初为基督教徒躲避罗马帝国宗教迫害而建,后经持续扩建,至12世纪终成如今规模。</p> <p class="ql-block">这座地下城能容纳两三万名居民。我一路都在好奇:居民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常年不见阳光,身体健康又如何维系?参观途中,逼仄的空间不时带来压抑窒息之感,可越是如此,越佩服历代居民的智慧与勤劳——他们不仅建起这地下世界,更在艰苦条件下坚韧生活。直到走出地下城的瞬间,紧绷的神经才骤然松弛,连地下城出口边的那头骆驼都觉得格外亲切,沐浴在阳光里的感觉,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