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一)

小羽

<p class="ql-block">7月12日,假日随雍州户外群参观礼县秦文化博物馆。一行30多人,从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便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走进了秦文化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甘肃秦文化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景点,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是一座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截至2022年11月,博物馆占地面积约7337平方米,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661平方米,主体为仿秦汉式建筑。馆内收藏有各类文物达五千余件,从第三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到商周以来的周秦文化青铜器、玉器、金器、陶器,汉唐以降各代的瓷器、木雕、书画,近代的革命文物等,同时还藏有古籍一万余册。一级文物近150件,二三级文物超过500件。这里举办有《礼县秦文化文物展》和《礼县历史文物陈列展》两个基本展览,另设有《秦风民俗展》和《翰墨遗珍书画展》。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某个展厅,我被一尊古代士兵雕像吸引。他手持长矛,身穿铠甲,站姿挺拔,仿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背景的红色展板和玻璃墙让整个场景显得庄重而肃穆。我站在雕像前,想象着这位士兵曾经守护的疆土,他的眼神中是否也藏着对家国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一张西周形势图前,我们驻足良久。图中标注了多个地名和国家,如周、齐、鲁、吴、楚等,图例说明了图中的符号含义,背景为深色,图中文字为白色,整体布局清晰,展示了西周时期的地理分布和重要城市。不其簋的展板同样引人注目,展板上详细介绍了这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出土时间、尺寸以及相关历史故事,图片中还附有不其簋的实物照片和纹饰图案。玉器制作流程图则以四个步骤展示了古人如何将一块原石雕琢成精美的玉器,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一块标牌上介绍着商末西周时期西汉水上游的群体及其文化遗存,背景是两个陶罐,陶罐表面有釉色,左侧陶罐有两个耳,右侧陶罐有三个足。西山遗址的简介则以红色背景的介绍牌呈现,背景是三张遗址的图片,分别是遗址全景、遗址局部和遗址中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镂空高足壶属于西戎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至前1000年,壶体呈深色,壶身有多个孔洞,放置在灰色方形底座上,旁边有标签说明其用途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另一角,我看到了一张西汉水上游商周时期遗址分布示意图。图中用线条和标记点表示了遗址的位置,图例中标注了遗址的类型和名称。透过这张图,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痕迹,那些遗址背后的故事,正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解读。</p> <p class="ql-block">“早期秦人主要活动地域”的地图清晰地标注了张家川、清水、陇县等地,地图上还标有河流和山脉的走向,整体布局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西周青铜遗址的展板上,用白色字体写着“西周青铜遗址”,下方有多个小图片,分别展示了不同遗址的发掘现场,包括土堆、挖掘坑、出土文物等,旁边用黑色字体标注了“发掘现场图片”。青铜方壶(两件)则放置在一个灰色的展台上,容器表面有复杂的纹饰,旁边有一个标牌,标牌上写着它们的名称,背景为浅灰色,整体展示简洁明了,突出了青铜器的工艺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一块标牌前,我看到了关于“不其簋”的详细介绍。不其簋的历史背景、出土时间、铭文拓片和相关文献记载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不其簋的图片和铭文拓片让我感受到这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它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一张关于早期秦史大事的表格吸引了我的注意。表格列出了从史前到春秋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秦人的起源、商朝的变迁、西周初期和中期的重大事件,以及西周晚期和春秋初期的关键历史节点。通过这张表格,我仿佛看到了秦人一步步走向强盛的历程,他们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秦世系表详细列出了从太公到二世的秦朝历代君主及其家族关系,包括世系的传承和重要人物的记载。这张世系表不仅是一张图表,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值得铭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玉器制作流程图详细说明了玉器制作的四个步骤:开眼、抛光、雕琢玉料、粘孔后雕琢成品,并配有相应的插图说明。我站在流程图前,想象着古人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用双手雕琢出一件件精美的玉器,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耐心。</p> <p class="ql-block">透明展示柜内展示了一块玉璧,分为两部分,左侧完整,右侧断裂,下方有标签说明其为西汉时期的玉璧,出土于2005年平陆县城关镇枣亭山,属于礼制用玉。我凝视着这块玉璧,仿佛看到了它曾经见证的仪式与礼节,它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古代礼制文化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一块标牌介绍了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历史背景、考古发现和遗址布局等信息,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掘过程、出土文物等。图片下方有详细的考古报告文字,背景为浅色,文字为黑色,整体设计简洁明了。我站在标牌前,仿佛置身于那个神秘的祭祀现场,感受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一幅壁画展示了一个古代城堡的模型,城堡建在土丘上,周围有城墙和旗杆,顶部有士兵和建筑,背景是蓝天和山脉,前景有红色的栅栏。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展示了各种出土的文物碎片和工具,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尘土飞扬的挖掘现场。两个陶器,左侧是鸟形陶罐,右侧是双口陶罐,下方有标签说明它们的年代和名称,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一块标牌上贴有多张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展示了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和遗迹的发掘过程。照片排列整齐,每张照片下方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整体设计突出发掘现场的细节。我站在这些照片前,仿佛看到了考古学家们在烈日下辛勤工作的身影,他们的努力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玉璧展示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展柜中,玉璧表面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下方有一块标牌,标注了玉璧的名称、年代和来源信息。双耳陶罐放置在灰色的展台上,罐身呈深灰色,表面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罐口较宽,两侧有对称的双耳,下方有一块标牌,标注了陶罐的名称、年代和来源信息。菱格纹壶同样放置在灰色的展台上,壶身呈深绿色,表面有菱格纹装饰,壶口较小,壶身两侧有对称的双耳,下方有一块标牌,标注了壶的名称、年代和来源信息。</p> <p class="ql-block">“漫漫西迁路”的宣传单上,白底黑字的标题格外醒目,下方有英文翻译“MANMANXIQIANLU”。宣传单内容介绍了嬴姓秦人的历史背景,提到他们是东方夷族的一支,与商朝关系密切,祖先中曾受商王之命西迁至甘肃东南部,最终成为秦人。周人灭商后,秦人以御奴身份西迁至甘肃东南部,最终成为后来所称的秦人。宣传单上还有一段关于嬴姓秦人的详细介绍,内容涉及他们的迁徙历程和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寺洼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说明牌上印有多种古代符号图案,排列整齐,让人不禁思考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公元前770年秦国的历史背景展板上,用中文和英文介绍了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建立秦国。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着几件青铜器,包括鼎和壶,旁边有说明牌介绍展品信息。</p> <p class="ql-block">“寺洼文化陶器纹饰”的说明牌上展示了多种不同的线条图案,背景为浅色墙面,说明牌固定在墙上。两件青铜器放置在展柜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