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3日是周日,小暑的第七天,天气闷热。儿子约我驱车去上海博物馆东馆,说是纳凉涨知识去。途经上海浦东“东方之光”日晷雕塑,随手在车上近距离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虽然家在浦东,距上博东馆并不远,但却从未来参观过。这次是因儿子前个星期与孙女来参观过,因展馆太大,展品太多,用了一天时间都没有看完,所以,这次算是约我再来续看。</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上海博物馆大门口,经过安检,刷身份证后,免费进馆观展。</p> <p class="ql-block"> 进到馆内,只见人头攒动,来观展的观众熙熙攘攘,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看到密集的人流涌入馆内,除了学生暑期放假,上班族周日休息的因素外,可能不乏有我们这种来纳凉又想涨知识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观看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馆。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为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青铜器多用于祭神享祖,礼尚交往,宴飨宾客等礼仪活动。故被称作“礼器”,作为权力的像征。</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众多,有290字,分为28行,行间皆有线相隔,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酒器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周初虽沿袭商代礼制,却出现了由"重酒"体制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长篇铭文。</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多有标识家族和祖先的铭文,商末开始出现纪事体铭文。</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等动物纹饰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纹饰大量采用平雕、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楚文化青铜器 </p><p class="ql-block"> 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繁盛,疆域渐居群雄之首。早期楚文化青铜器深受周文化影响,至春秋中期开始逐渐形成自身特色,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繁密细巧,战国晚期出现造型宏伟、装饰雄健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交融期 </p><p class="ql-block"> 秦至五代的青铜艺术处于衰落与融合阶段。随着大一统秦汉帝国的建立,青铜器的礼制意义已经淡化,开始崇尚简朴的工艺及审美,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实用性。西汉时期铁器的普及使得刻纹装饰比较流行,错金银、鎏金和彩绘等特殊工艺仍然充满艺术魅力,同时西南地区滇文化青铜器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青铜器的传统文化内涵发生更大改变。</p> <p class="ql-block"> 还发现了馆内有云南的滇文化青铜器展品。</p> <p class="ql-block">铜鼓。</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一些生活用器呈现出异域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 天行有常,中华泱泱,"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以红山考古百年最重要的成果及最新的发现,阐释了红山文化以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回答了"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p> <p class="ql-block"> 202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5800年至3500年,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以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古国时代可细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在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 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 </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左右,出现了以"坛、庙、家"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玉为灵 ,红山文化发达的动物题材玉器植根于西辽河流域渔猎文化传统,直观反映了红山先民万物有灵和动物崇拜观念,鸟、兽、龟、鱼、虫等类型玉器造型生动,充满灵性,成为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最早的红山龙腾玉器,中国龙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国文明,以气势恢宏的坛、庙、家礼制建筑,内涵丰富的玉礼器系统,展现了红山先民以龙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构建起的信仰世界和精神纽带,反映了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实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一总体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大量多种材质的雕塑作品出土。夏、商、周三代在早期雕塑的基础上,形成了玉、石、骨雕刻和青铜铸造等瑰丽的工艺性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墓葬雕塑形成规模,画像砖石艺术具有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陶瓮</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彩陶双耳罐</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彩陶碗</p> <p class="ql-block">商周、秦汉雕</p> <p class="ql-block"> 东西方雕塑艺术的交流,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汉地,掀开新的篇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中蔚为大观。石窟、寺院宗教雕塑进入繁盛时期,墓葬雕塑继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青铜蟠龙鼓座,由三条蟠龙互相盘绕组成。</p> <p class="ql-block">铜镜</p> <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两汉向南北朝的过渡时期。</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及各政权的国都周边出现了众多拥有精美佛教雕塑的石窟寺。与石窟寺造像多为高浮雕不同,这一时期也制作了大量圆雕作品及铸铜佛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鎏金雕塑佛像</p> <p class="ql-block">唐代漆木迦叶头像</p> <p class="ql-block">彩色陶佣</p> <p class="ql-block"> 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多次沿丝绸之路各线对我国佛教雕塑产生影响。该时期还出现了近似士大夫着装的"褒衣博带"式像。陵墓石刻与工艺雕塑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多与外来文化产生互动。交流与融合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乐舞歌伎、生产劳作、庄园楼表现了人们向往安乐富裕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漆金彩绘大势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像 (唐代)</p> <p class="ql-block"> 五代、两宋时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转衰,寺观、建筑雕塑日渐兴盛。元、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时汉藏雕塑艺术的融合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呈现别开生面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 雕镂琢磨百工技艺在元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元代工艺、装饰雕塑粗犷大气,洋溢着马背民族的审美趣味。明代工商阶层活跃,市井生活丰富,其工艺、装饰雕塑精致考究,甚至是奢华的。清代工艺、装饰雕塑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巧细腻。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清两朝与西洋国家接触增多,西方雕塑艺术逐渐影响中国。</p> <p class="ql-block">美伦美奂的雕塑展品。</p> <p class="ql-block"> 明代透雕铜竹节香</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活灵活现的螃蟹雕塑让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牙雕</p> <p class="ql-block"> 元代铜毗遮那佛象(公元1271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作为海内外第一个中国印章专题陈列馆,其展陈逻辑与陈列方式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一直是印章陈列的典范。基于印学研究的持续推进,中国历代印章馆更名为“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中国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印章",是一种可供抑印出特定文字或图形标记,本身可供验示,以固定地充当自然人、公署机构、职官的凭信用具。它以文字为主要表义方式,先后深刻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它包括具有历史联系与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部分,即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玺印和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篆刻艺术。篆刻可以承担部分凭信的功能,但唐宋以来文人用印演化的趋势,使其与凭信功能日渐远离,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这是印章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印章发展史上,中国印章是社会应用最为广泛、深入,且至今仍存续使用的体系。</p> <p class="ql-block"> 篆刻板块在以明清篆刻名品为主体的基础上,溯源了“唐宋元明: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又将时代延伸至现当代,力图为公众呈现此期中外印人在海上的风云际会和风格迥异的南北印作。</p> <p class="ql-block"> 玺印篆刻馆共展出精品文物573件,总数较之前增加近百件,新品约占35%。新陈列中,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p> <p class="ql-block"> 上博东馆之古代玉器馆,800多平方米的展厅以中国古代玉器通史为框架,展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350件馆藏玉器。人多的举相机要见缝插针似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龙蝠纹玉如意</p> <p class="ql-block">三羊开泰玉制件</p> <p class="ql-block">清代莲荷形玉摆件</p> <p class="ql-block">清代梅竹纹玉花插</p> <p class="ql-block">清代山水人物纹玉山</p> <p class="ql-block">石器时代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第一名是这件石家河文化的小玉人,玉质晶莹剔透,雕工老练而灵动。这件小玉人多次出现在上博重要的特展中,可以说是上博史前文明文物的代言形象。</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p> <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玉器</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玉器</p> <p class="ql-block"> 玉圭,夏(公元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p> <p class="ql-block"> 蟠龙型玉环与凸缘玉环。特别是凸缘玉环古人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时代,是怎么加工成型的,令人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玉器</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谷纹玉璜</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龙凤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龙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唐代龙纹与马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金代春水玉带饰</p> <p class="ql-block">黄玉酒樽</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三瓢形骨饰品</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双兽首铜短剑》</p> <p class="ql-block">胡汉共舞时期</p> <p class="ql-block">北魏龙首铜鐎斗</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龟形铜灶。</p> <p class="ql-block"> 北周时期的鎏金银壶,在世界现有萨珊王朝的金银器中,其工艺水准与图案内容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是馆藏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北周时期的玻璃碗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心,古人是采用什么方法让石英熔化成玻璃,又制成碗的?</p> <p class="ql-block"> 狩猎图金方奇 </p><p class="ql-block"> "方奇",在文献中意为各地出产的珍奇物品。宁夏盐池县出土狩猎图金方奇刻画了精彩的狩猎场面,画面正中一武士骑马挽弓,周旋于虎、豹等姿态各异的猛兽之间,左右下角各有一身披甲胄、挽弓跪射的勇士。狩猎武士的服装、有翼之狮、武士所持的铲形箭镞等元素,都表现出浓郁的域外文化特色,应与西亚地区的艺术传统有关。方奇背面阴刻隶书铭文,每句四字,共82字,自名为"方奇":</p><p class="ql-block">"金鲤灵质,盛衰不移。良工刻构,造兹方奇。明明穀骋,百兽飞驰。猿猴腾踯,狡兔奋髭。九龙衔穗,韩卢盼陂。洗洗巨例,御世庄丽。保国宜民,千载不亏。白乌二年,岁在戊午,三月丙申朔,九日甲辰,中御府造,用黄金四斤。"</p> <p class="ql-block">狩猎图金方奇(反面)</p><p class="ql-block">隋朝(公元581一618年)</p> <p class="ql-block">狩猎图金方奇(正面)</p> <p class="ql-block">东罗马金币(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带饰</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镇墓武士佣</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55年~63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观看完玉器馆出来,接着进入《海上书画馆》观展。一看馆名,何以海上书画馆,而不是上海书画馆?疑惑顿显心中。看了洋洋洒洒的展馆前言 ,才得知何以海上。</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具有上海民居特色的石库门式展馆,《何以海派》横幅下的书画房,颇显江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于2021年成功举办了"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其与"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共同构成了上博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海上书画馆"围绕"何以海派"进行上海书画溯源,旨在通过挖掘馆藏所蕴含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特质,藉"海上三部曲"特展之学术成果,尤在其中"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的学术架构上进一步延展,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井蓄、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更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与传统人文底色,以及"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品格。</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太湖流域暨江南文化重镇之一,如今又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地,其于文化上的地位尤显重要。且一部中国书画史,亦是诸地域美术史的汇合。欲理解、领悟文人书画史脉络及其美学意蕴,探讨海上千年书画史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此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面向,梳理、研究海上千年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与影响。藉此,期望建立海上千年书画学术研究高地,共同推动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空前繁荣,中国画各科亦相继形成与成熟,登上了画史古典主义艺术的高峰。宋元以降,文人画渐为主流,其发展从初创、确立至别开生面,其间真正起到引领意义的人物并不多。其中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响身后近四百年,倘若加上董氏之外的海上千年书画成就,则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几乎伴随着文人画史的各个重要阶段。如"法帖之祖"--《平复帖》、拈出"墨戏说"文人画理论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吴门前渊",以及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乃至近现代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之成就。就上海画史个案贡献论,包括艺术创作、地区流派、画学理论、书画鉴藏、中西交汇和美术教育诸方面,皆不乏开风气之人物,可谓群星璀璨。</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字</p> <p class="ql-block">明-钱博-草书</p> <p class="ql-block">絸纸有书皆晋体,</p><p class="ql-block">锦囊无句不唐人。</p><p class="ql-block">清-王鸿儒</p> <p class="ql-block">现代陆俨少《勇立潮头画轴》</p> <p class="ql-block">现代《张大千画作》</p> <p class="ql-block">现代-徐悲鸿-康有为夫人像</p> <p class="ql-block">清-虚谷-无量寿佛画轴</p> <p class="ql-block">清-漓江-松涛画轴</p> <p class="ql-block">元代-王蒙-春山读书画轴</p> <p class="ql-block">明代唐寅(唐伯虎)柳桥赏春图轴</p> <p class="ql-block">明-夏旭-松泉竹石画卷轴</p> <p class="ql-block"> 上博东馆太大了,20个分展馆,藏品丰富,是艺术的海洋,想要仔细欣赏馆藏品,又想用一天时间逛完,用流行语言描述,“看不完,看不完,根本看不完”。我们用时半天,只逛看了三分之一展厅,剩余展厅下次再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