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建筑画第十七集,中山路2

老嘎

李老师近照 在德占初期,中山路作为连接栈桥码头与大窑沟的主要城市干道,随着小港和大港码头及馆陶路金融街的建成而不断完善着使用功能和店面的名称,体量也从小而单而不断的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但都控制在三四层的高度以内。<br> 这是德占初期青岛中山路的湖南路与湖北路间的图画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中山路的街景,驻扎在毛奇兵营的德军巡逻队正在市区例行巡逻,当时青岛欧人区人很少(而德国驻军有5000人,主要是德远东海军舰队及炮台驻守部队),街道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马车和黄包车和少量的汽车,行人很少。只见右边这位身着红色衣裙颇有韵味的优雅贵妇人在徒步匆匆行走。这里也完全散发着欧韵城区的味道 这近景是1906年建成的迈尔商业楼,楼内所经营的是开发崂山矿泉水的前身——伊尔蒂斯矿泉水 这是(由左到右)福格特餐馆,胶州旅馆(中山路17号),特伦德尔旅馆(中山路9号)国际俱乐部中山路1号的近景 这是中山路西面的建筑景色,由近到远的建筑依次为,约翰内斯,韦伯办公楼,贝尔学生公寓,总督府建设局长官邸,海关公寓楼 这是近景 这就是青岛最美最古老的中山路南端的景色,如同江苏路,安徽路,浙江路一样敞开心扉,面向大海,像世人展示着与众不同柔美姿色的城市形象。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回忆,每一个转角都是文化的碰撞 这是在湖南路口的胶州旅馆(其实,当时德国取名是胶澳商埠旅馆,只是翻译过来后大家习惯性的叫成了胶州旅馆)在湖南路口北面的是福格特餐馆和服装店,近处的是迈尔商业楼 当时的青岛的中山路已基本成形,远处靠海边主要都是港务局物流用房。而国际俱乐部还没有建成。近处的建筑是约翰内斯,韦伯办公楼,其山墙上的装饰堪称中山路一绝 而广西路向北看到的中山路则是另一番景色。能看到胶州旅馆,水师饭店,贝尔学生公寓,湖北路邮局等建筑。<br> 而右边近处在广西路口的建筑是中山路9号11号建于1900年的特伦德尔旅馆。后来又改为胶州饭店,1912年又被哈利洋行并购,约在30年代改建成三层楼,9号经营药店,11号经营水果店 这就是贝尔学生公寓,原先曾是希姆森洋行的办公楼,建于1899至1904年。是中山路较早的建筑。西姆森与总督府规划合作,在青岛市场成功的建设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他自己勾画方案草图,授意建筑商施工建设,随着建筑市场的北移,西姆森洋行也迁往馆陶路,这座建筑后来成为了贝格学生公寓,为总督府学校的学生提供住宿。<br> 1929年,这里成为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民国日报社的所在地。 1933年这座大楼还曾兴办过私立海滨医院,是当时青岛规模较大的私立全科医院。<br> 1960年这座大楼被拆除,原址建起了一栋四层楼,曾作为青岛市重工业局的办公楼。在中山路1993年和2003年的两次大改造中,这片建筑被拆除 德占时期青岛中山路南部的街景,虽然建筑之间还有空隙没有完全布满,但都能友好和谐相处又各显不同韵味。<br>在这里,被称之为“财富娱乐大道”,堪比上海南京路和北京王府井,有饭店,剧院,舞厅,咖啡馆,邮局,商场,文物店,书店,洋行,药店,茶庄,等各类场所,建筑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 中山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商业氛围,贝格学生公寓,北侧曾是一栋有着奢华突出山墙的两层商业楼,约建于1904至1905年。自建成至1914年,业主为德国商人约翰内斯·韦伯,该楼可能也是他公司的办公地。德国商人阿道夫·豪普特于1905年1月19日开办的青岛印书局曾长期将店址设于此 奥古斯特·迈尔商业综合楼,这座1906年建造的建筑,位于中山路21号—25号。她见证了德国商人奥古斯特·迈尔与卡尔·维尔德的商业传奇。<br> 迈尔与维尔德共同经营“伊尔蒂斯泉”矿泉水厂,这栋楼的内部曾是他们的公司办公地点。而位于湛山大路伊尔蒂斯兵营旁边的矿泉水厂(青岛汽水厂的前身)则是当时与啤酒厂起名的百年老字号。<br> 此外,奥托·罗泽的罗斯洋行也在1907至1913年间在此设址,这栋建筑在解放前还是经营汽配件的“山东汽车行”,解放后还是青岛民航售票处 这是1958年的中山路街景 这是民国时期的青岛中山路,远处的米黄色大楼是青岛最大的有电梯的综合性老字号商场,建于1935年,当时是青岛亚当斯大厦。在大厦的北面就是著名的青岛咖啡店和影剧院 这是民国时期的青岛中山路南端的景色,许多原来的建筑还保持着原有的造型,但不少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名称已经多次变化,如,总督府建设局长官邸已成当时的海军转运局,而对面的建筑更是多次易主,门头的称呼多次变化,有华壹氏药房,西餐厅“梦香饭店”,文物店,旧货店,汽车配件等 这是中山路与湖北路西南角的建筑,拐角处原来是德国商人阿道夫豪普特1905年开的印书局,中间的建筑后建的曾是以美式口味的“吉美餐厅”后改名“谷香村”,旁边的商业楼也多次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