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5种财富》哈希解读

林先生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英文新书,The 5 Types of Wealth,《人生的5种财富》,副标题是“设计你梦想生活的转变指南”。这本书2025年2月出版,作者是投资人兼作家萨希尔·布卢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走红的速度堪比前几年大火的《金钱心理学》。出版后很快就横扫了亚马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多个畅销书排行榜,还得到了包括苹果CEO库克在内的多位名人推荐,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刚满30岁,已经赚了大几百万,你会感到幸福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常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作者布卢姆却告诉我们,他30岁时赚了数百万美元,在旁人看来年轻有为,但他曾经期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却并没有出现。相反,他只感到恐惧——害怕需要做得更多,害怕永远不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这本书要提醒我们的第一个认知陷阱:“到达谬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经常会认为,当达到某个物质目标时,就会获得幸福。但现实是,年轻时特别想要的那套房子,真买到手了以后,不久又开始嫌它小了,嫌这里需要修那里需要换了。当年特别想要的那辆车,开了一段时间就想换新的了。当年让你眼前一亮的结婚戒指,过了半年看着也不够闪亮了。事实就是,在物质财富上,人们似乎永远不会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不满足”,还有个量化的研究结论。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当询问一群百万富翁需要多少钱才能达到完全幸福时,基本上每个人都说需要现在的两到三倍。比如,一位身家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人说需要三倍财富,一位身家3000万美元的科技创始人说需要两倍财富,一位身家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家说需要五倍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里还有个故事:作者的一位朋友小A卖掉公司赚了1亿美元,为了庆祝,他租了一艘游艇和亲朋好友出海。在所有人都登上游艇的那一刻,小A的一个朋友看了看隔壁停着的另一艘游艇,那艘更大更豪华,然后说了句:“哇,真想知道那艘游艇里坐的是谁啊!”就这么一句话,小A的幸福感瞬间就消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追逐金钱的宿命:总会有更大的船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人生到底该追逐什么,才能真正获得幸福?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作者从30岁开始了一场深度探索。他阅读了成百上千本书籍,与各行各业的人交谈——从应届毕业生到财富500强企业的CEO,从全职家庭主妇到身兼数职维持生计的人,从职业运动员到数字游民,从人生导师到工厂工人。他成了一名人类体验的研究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每次谈话中,他都会请对方进行一项特别的练习:闭上眼睛,想象80岁时理想的一天。你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在哪里?感觉如何?现在你也可以暂停一下,想想你的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作者发现,他问的所有人,无论什么年龄、职业,有钱还是没钱,描述的东西几乎是一样的。他们理想的一天几乎都是:跟亲人朋友在一起,做有意义能让自己成长的事,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他们关心的东西提取出来,就是这么四个要素:时间、关系、目标、健康。这也对应着书名中五种财富里的四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关键的发现是:在所有的回答中,没有人提到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发现让作者意识到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不是在玩错的游戏,而是用错了记分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记分牌已经崩溃了。它迫使我们用金钱来定义财富,定义幸福。这个破损的记分牌可能显示你正在赢得某一场战斗,但实际上,你可能正在输掉整个人生:时间从指尖溜走,人际关系出现裂痕,使命和成长逐渐消退,身体活力萎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如果我们能更全面地衡量财富,行动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就能把人生这场游戏玩得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道理并不新鲜,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一是资料够新,有一些重要的道理,我们就是需要反复被提醒,需要反复接受新故事、新研究、新数据的刺激,才能记住;二是,可以衡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能衡量的,才能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能衡量”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的框架上,这本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记分牌——五种财富类型:时间财富、社交财富、精神财富、身体财富和金融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在具体的方法上,这本书里给到了很多实用的小工具、辅助图表、问卷清单,让读者能够真正知道怎么能在这五种财富的记分牌上获得高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五种财富,看看如何用全新的记分牌重新设计你的人生游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开头,作者讲到一个故事,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和一位老朋友坐下来喝酒。朋友问他过得怎么样,他给了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我很好。很忙!”说这话的时候还带着点骄傲,好像忙碌是个荣誉勋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朋友却说,自己“正在为重要的事情腾出时间”,因为父亲去年病了。这种出乎意料的真诚,让作者也坦诚地说,住在加州让他感觉挺疲惫的,因为离住在东海岸的父母太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对话改变了作者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问:“你多久见一次你的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答:“现在可能一年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多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多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朋友说了一句话,像重锤一样击中了作者:“那么在你的父母去世之前,你还会见到他们十五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意识到,还真是这样——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人均寿命大约80岁,他父母当时60多岁,他每年见他们一次。那么,在他们去世之前,他还能再见他们大约15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想想看,如果有人告诉你,你这辈子只能再见你最爱的人15次,你会是什么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书里建议我们做的一个小练习:请你现在就想一个自己珍惜的人,然后算一算,自己还能见他多少次,或者跟他做某一件事情还能做多少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萨姆·哈里斯说过:“无论你做一件事多少次,总有一天你会最后一次做这件事。”你会最后一次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最后一次和兄弟姐妹一起散步,最后一次在家庭聚会上拥抱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更残酷的是,当这些“最后一次”发生的时候,你是完全感觉不到的,只有在多年后,或者在某一瞬间,你才会恍惚意识到:原来那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希腊人用两个不同的词来称呼“时间”。一个是“Chronos”,代表不断流动的普通时间;另一个是“Kairos”,是专门指特殊的、有意义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握时间财富的关键,就在于在不断流动的Chronos中,多抓住一些有意义的Kairos。社交媒体上有段话很扎心:你加班干出来的那些活儿,老板、同事和客户最终都会忘记。几十年后,唯一还记得你当年深夜加班的人,是你的孩子——因为你没有在家陪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怎么在人生中抓住更多意义时刻,成为“时间富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要讲到时间财富的三大核心支柱:意识、注意力和控制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支柱: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识,就是清晰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此时此刻,你愿意和沃伦·巴菲特交换生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菲特拥有大把大把的钱,全球闻名。听起来很美好。但我敢说,很少有人会愿意在此刻和他交换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呢?因为巴菲特已经94岁了。所以,无论他拥有多少金钱、名望或人脉,估计你都不会愿意用你剩下的时间来换取他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巴菲特很有可能愿意用他所有的身家来换取你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叫格雷厄姆·邓肯的人创造了一个词叫“时间亿万富翁”。年轻人都是时间亿万富翁。假设你能活到80岁,那么20岁时,你可能还剩下大约20亿秒。到了50岁,只剩下10亿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很少有人会用这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意识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认识到时间的有限。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你永远不会足够珍惜时间,直到突然之间,在生命的尽头,时间变成了你最珍视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里有一个“时间悖论”,是说:你潜意识里知道时间无比宝贵,却经常做一些完全无视这种价值的事情。就像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的:“我们并非匮乏,而是浪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有了意识还不够,你必须改变你的注意力。这就是时间财富的第二个支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管理注意力呢?最实用的方法其实就是艾森豪威尔四象限分类法。这个分类法你大概率听过,但是真正能重视它、用好它的人,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简单复习一下这个分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重要且紧急的事情,立即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学习一门新技能、维护人际关系,这是对你人生最关键的事情,你应该投入最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应该尽量压缩它们占用你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比如无意义的娱乐,应该直接删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框架听起来很清晰。但是到底怎么利用这个框架呢?如果说,虽然我知道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应该投入最多的重视,但我觉得生活中全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时间不也都被占满了吗?还有,我知道不重要的事应该少做或者不做,但怎么实现呢?有时这也不是我能选择的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综合这本书,以及我们之前讲过的书,再来想这件事,就会发现清晰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应该尽量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不要等一件事从不紧急变成紧急,才想着去解决它。大多数事情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都是并不紧急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才变成了紧急。常见的就是各种DDL,你可能认为解决一个报告的DDL三天就够,但在最后一天发现还剩很多,那么这件事就变成了紧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在《金钱心理学》等多本书里都强调过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凡事留有余地,人生才能少有紧急。我最近在重温塔勒布的《反脆弱》,发现其实这本书也告诉我们,在人生场景中想要反脆弱,你必须拥有这种安全边际思维,不然生活就会像一根紧绷的弦,轻轻一抖就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尽量减少紧急的事情之后,剩下的事情分类主要就变成了重要和不重要。这本书里也提醒我们,每天先把时间分配给重要的事情。今年上半年还有一本中文新书叫《时间盒》,说是马斯克用的时间管理方法,实际上核心就是这么一句话:每天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先在任务清单里挑出最关键的事情,然后把它们挨个锁进固定的时间段里,要求自己在这些时间段里完成它们,就像把它们放进一个个盒子里一样,所以叫“时间盒”。我自己一直在使用任务清单,今年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又加上了这个“时间盒”,感觉对时间利用效率确实有进一步提升,你也可以试一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剩下的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怎么少做或者不做?这本书里提醒我们首先要学会拒绝。拒绝的标准是什么?最主要就是,如果别人找你来做一件过段时间之后才会发生的事,那么你就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明天就让我去做,我会不会去做。如果不会,就拒绝。这个我们在Feel-good Productivity那本书里也讲到过,这能帮你避免总是在收拾历史遗留的摊子。而如果不能拒绝,就再想想能不能派给别人,或者让AI去做。实在不能派出去,再自己做。能达到及格线就够,尽快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如果能用好这些方法,那么就相当于已经拿下时间财富的第三根支柱了——控制力,就是能够充分支配自己的时间,并决定如何利用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个支柱是递进的:从意识,到注意,再到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这三根支柱你不知道怎么把它们融合起来、付诸行动,可以先从一个特别有效的修炼开始,叫“死亡警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概念来自古罗马的一个传统。征服归来的军事英雄会乘坐金色战车游行。但罗马人会在战车上安排一个人,他的唯一职责就是在英雄耳边低声说:“记住你是凡人。记住你终有一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持续的提醒,提醒英雄死亡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提醒能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抽离感,让人以一种清醒的视角看待现状。当然在现实中,我们并不需要这样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只需要一个好用的小工具,叫“死亡周历”。我把书中的图也放在文稿当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能看到,这是一个由小圆圈组成的大矩阵,宽52列,长80行。每个圆圈代表一周的生命;每一行代表一年。每过去一周,你就把一个圆圈涂黑。就能清晰地提醒自己已经度过的时间和剩余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自己在实践这个方法的时候发现,涂黑圆圈这件事情,让我有点下不去手,因为当你在涂黑的时候,你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你人生当中一段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时间了。同时你会后悔应该更好地利用它。于是我改用了一个方法:在星期六的上午先把一半的圆点涂黑,提醒自己还有两天的时间去弥补遗憾。然后在周日晚上再把整个圆圈涂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死亡周历的作用,就是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见。当你看到那些被涂黑的圆圈,你会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当你看到那些还没涂黑的圆圈,你会意识到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做真正重要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社会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种财富——社会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让我们做一个想象练习。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想象你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人们走进来,哭泣着,互相拥抱。大家都坐了下来。谁会坐在你的葬礼前排?想象一下他们的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人——坐在前排的人——才是真正重要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睁开眼睛思考一下:你正在做什么来珍惜在你的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人?你如何让那些人知道他们对你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了你的社会财富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是社会性动物。已经有无数研究表明,脱离社会关系,我们无法活得好。甚至人类如此发达的大脑,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孕育出来的。脱离这种社会性,人就不能称之为人。用书里的话说就是:You are social because you are human, and you are human because you are socia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之前解读过一本书——《美好生活》,里面讲的是哈佛大学一项迄今为止跨越时间最长的研究,叫“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到现在已经进行了86年,追踪了总计724名参与者及其1300多名后代的生活。得出的结论却很简单,那就是,影响人们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就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一个人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这项研究在这本书里也被着重引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项研究之前的项目主任瓦兰特博士直言不讳地说:“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就在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还是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任的负责人沃尔丁格在一次观看次数超过五千万的TED演讲中强调:“预测人们80岁时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不是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50岁时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孤独对健康的危害比经常吸烟或饮酒更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社会财富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财富建立在三大核心支柱之上:深度关系、广度关系和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支柱:深度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度关系是那些与你日常互动最多的人,比如家人和好友,是你在深夜遇到危机可以立即打电话求助的人,也是将来在你葬礼上坐前排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育深度关系有三个元素:一是诚实——坦诚相见,分享真实想法;二是支持——一方遇到麻烦时,另一方能提供帮助;三是共同体验——你们一起做过的事,享过的福,遭过的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里提出从两个维度考察你的深度关系:互动频率和对你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频互动且总是支持你的人,属于绿色区域,这些人是你最重要的深度关系基本盘;高频互动但总是贬低你的人,属于红色区域,要尽量避开他们;低频互动但对你很支持的人,属于机会区域,应该主动增加互动频率;还有一类人跟你高频互动但态度矛盾,属于危险区,你需要密切关注这类关系的发展动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财富的第二个支柱是:广度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度关系不是“人脉”,而是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的人,你们组成了一个圈子、一个社区。广度关系给你提供归属感和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获得广度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加入一个兴趣爱好小组或者社区。但进来后不能只是索取,也要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育广度关系也有三个要素:一是价值观一致,也就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是善于提问和倾听;三是持续跟进,每次互动结束后有反馈、有追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财富的第三个支柱是: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指的其实是你在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尊重,不是那种等级的地位。这里书中用的词很有意思:earned status。直译过来就是“赢得的地位”。注意是“赢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要强调这个词,是因为:人类所追求的持久地位——同侪的真正尊重和钦佩——你只能自己去“赢得”,靠金钱是买不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就像《金钱心理学》那本书说的:当你看到有人开着一辆豪车时,你很少会想“哇,开这辆车的人真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有那辆车,人们会觉得我很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真正的尊重是买不来的,只能通过努力去赢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赢得?最根本的是靠这些:对时间的掌控力,健康充满爱的家庭关系和社交关系,在某个领域的精通,生活经验的积累,适应压力的头脑,强健的体魄。简单概括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五种财富,除了金融财富之外,其他几种财富(时间、社会、精神、身体)的积累都能帮我们更进一步地赢得尊重,而金融财富是达到那些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来讲第三种财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神财富并不是指一些文化艺术的东西,是一种更深层的力量,一种能让你在人生中真正实现“反脆弱”的力量。精神财富丰富的人,困难不会击垮你,成功也不会让你得意忘形。你能一直坚定地往前走,追求进步,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你拥有深层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才能拥有这样的精神财富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神财富最核心的支柱是“个人使命”。也可以叫目的,书里的原词是purpose。但“使命”可能更贴合它想表达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个人使命,它必须是长期的,能够指导你的重大决策,能让你的日常行为与之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医生的个人使命可能是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的痛苦,一个工程师的个人使命可能是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一个社工的个人使命可能是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作者说,他的个人使命就是通过写作、创业、人际交往为世界带来正面的连锁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觉得这样的使命有点空泛,不好设定。没关系。有一个立即可以上手的方法,其实就是那句:发大愿,迈小步。当然这不是书里的原话,是提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大愿,迈小步。可以很具体。比如一个媒体人,立志要连续十年,每天在公众号发60秒语音;一个公众人物,立志要做20年跨年演讲;一个历史博主,立志要讲完从公元1000年到1912年每一年的故事。你当然会联想到一个人,但这只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你也可以立志写一百篇读书笔记,在朋友圈连续发一千天的“今日书摘”,记一万天的“感恩日记”或“成功日记”,或者是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连续100个月发自己专业领域的“观察月报”,当然也可以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长期目标,比如十年里出三本书,用十年走遍世界,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发大愿”,看起来很辛苦。但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精神捷径”。因为你发完大愿,接下来每迈的一个小步,都有了方向,都有了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这个使命跟你的主业没关系,也无妨。它的核心,就是你与某个超越自己的、更宏大的事物建立的联系。你不只是想要安安分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你还有一个远大的愿景。无论那个愿景是什么,这种联系都是你独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甚至你会因此突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标签:“一个正努力写一百篇读书笔记的小A”“一个要在十年里出三本书的小B”“一个要在十年走遍世界的小C”,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使命就为你塑造了一个身份认同。因为这个使命的存在,你随时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站在哪里、要去往何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并且,个人使命能让你更好地使用这本书里说的那个重要工具“人生剃刀”。人生剃刀的意思是你要有个不可谈判的“核心原则”作为你平时做选择的最高优先级。比如,网飞CEO兰道夫的人生剃刀是每周二下午五点,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准时下班,因为要和妻子共进晚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你的个人使命,也可以帮你定义自己的“人生剃刀”。比如每年的5月份,是你固定的“环游世界”时段,每周日的下午,是你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写作时间”,等等,你可以用这些给自己划定结界,拒绝掉一些干扰你的事情。你会拥有一种“一为约束,万事不入”的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有,个人使命不仅能在精神上给人支撑,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有实际的益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项针对7000多名美国人的研究发现,50岁以后,那些使命感、目标感强烈的人,死亡风险明显低于缺乏目标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项关于老年人的研究显示,那些拥有清晰人生使命、目标的人,比缺乏这些的人平均多活七年,而且生活品质更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发现其实很好理解。有明确使命的人,肯定更想继续活下去——他们生存的意愿更强烈,自然也就有更多理由活得更久。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够承受任何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模型,从两个角度帮你寻找使命——一个是你是否擅长,另一个是这件事是给你补充能量,还是消耗你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做某件事让你感到愉快、有活力、有成就感,那它就是在给你补充能量;相反,如果做这件事总让你感到疲惫不堪,那它就是在消耗你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擅长,又能补充能量的事情,再乘以一个长期的视野,就可以是你的人生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践行这个人生使命的道路上,你会拥有我们前面说的,能让你在人生中真正实现“反脆弱”的力量。因为你能真正实现曼德拉那句话:“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体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说说第四种财富——身体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体财富是最重要的一种财富,也是你享受其他所有财富的基础。人们经常说它就是那一串“0”前面的“1”。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也都失去了意义。这个重要性不用多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身体财富这部分主要引用的是来自《超越百岁》那本书里的研究,那本书咱们听书也为你解读过,所以这里我们就只快速复习几个要点,详细的你可以去回听那本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体财富的三个基础支柱:运动、营养和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运动分为三个类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类是有氧运动。最基础的就是快走和慢跑。如果你只能为健康做一件事,那就选这个。建议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余力,还可以加入一些高强度训练,比如冲刺跑、游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类是力量训练。这主要是为了预防肌肉萎缩。人到中年以后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肌肉流失。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可以每周进行一两次力量训练,比如举重、俯卧撑、深蹲、哑铃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类是灵活性训练。这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协调性,预防跌倒受伤。瑜伽、普拉提都可以,有条件可以每周安排两三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营养方面,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完整的食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息,主要就是睡眠。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最好在黑暗、安静、凉爽的环境中入睡。另外白天最好多晒太阳,特别是早晨,起床先迎接阳光。这一点我记得《减压脑科学》里也强调过,不仅对身体好,还能让心情好,因为它能立刻激活你的血清素能神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融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说第五种财富——金融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知道具体的理财建议,这本书里说的其实跟我们之前讲过的《芒格之道》《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金钱心理学》等很多书里基本是一致的:对于没有太多精力放在投资上的普通上班族来说,最简单也是最稳定的理财方式,是购买债券或者债券类理财产品。如果你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想投资股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购买指数基金,定投大盘指数,当然想进一步分散可以同时投多个国家的。因为,还是那句无数投资大牛都提醒过的话:长期来看,99%以上的人都跑不赢大盘指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你真的跑赢了大盘指数,多出1个百分点的收益就很厉害了。但是这值得吗?假设你能动用的资金是100万元,多这1%也就是多一万元,值得你天天琢磨它、担心它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金融财富上,这本书里真正重要的提醒不是在于怎么理财,而是一件更重要的事:金钱是手段,人,才是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开头那个故事吗?作者30岁时赚了数百万美元,但他期待的幸福感并没有出现,相反只感到恐惧。这就是把金钱当作目的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把金钱视为目的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追逐游戏。“总会有更大的船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把金钱看作手段,一切都会改变。金钱的作用是帮你获得时间自由——让你能够选择如何度过时间;帮你建立社会关系——支持你维护深度关系和广度关系;帮你追求精神成长——为你提供探索目的和意义的空间;帮你保持身体健康——确保你有资源维护好身体这个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全新的人生记分牌上,金融财富只是五分之一。如果你只盯着这五分之一的分数,就算拿了满分,总分也不会高。真正的人生赢家,是懂得让金钱为其他四种财富服务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请永远记住,金钱是手段,人,才是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文稿”,查收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推荐你阅读原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p>